晚飯後,帶女兒在小區的遊樂場玩耍。看着別的小朋友肆意玩耍,女兒有些羨慕,於是不斷鼓勵她,希望她能主動加入到小朋友的「陣營」中。可是女兒膽小,壓根不敢上前,於是代替她向其他小朋友示好。
「小朋友,能不能帶她一起玩呢?」,誰知道話音剛落,就聽到「你走開,我不跟你玩」的拒絕聲。當時,女兒都快哭出來了,站在一邊特別難過。
看到這一幕,心裏特別難過,趕緊上前抱抱女兒,並且及時給予安慰。但自始至終,沒有說過對方一句壞話,而是肯定女兒邁出第一步的做法,並且給予鼓勵。後來,女兒再次鼓起勇氣向小朋友靠近,很快大家就玩到一起。

社交需求被拒絕,還有必要碰南牆嗎?
「你以為你是誰,不想跟我家孩子玩,我們還不稀罕呢!」
「乖乖,他不跟你玩,咱們也不跟他玩。」
「他們一看就是壞孩子,咱別跟他們玩了。」
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父母們會有不同的表現,而這幾句心裏獨白,應該是大多數父母的心聲。悲催的是,很多父母直接說了出來,殊不知這些話說出口時,就已經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對他們三觀的影響。

被拒絕,原本就是正常的事情,這是每個人的權利。本來孩子被拒絕就已經特別難過,再加上父母說出來的話,彷彿就是「火上澆油」一般。看似是在安慰孩子,實則是在給他們灌輸錯誤的想法。
很想問問父母:這次被拒絕,是別人的責任,孩子打了退堂鼓,那下一次呢?難道以後,他們都要獨來獨往,再也不要社交嗎?

要知道,社交是人生的正常需求,也是通向成功的一個法寶。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有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而且還會為他的成功添磚加瓦。畢竟,人脈就等於錢脈,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所以說,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把錯誤歸咎到其他小朋友身上,而是先從自身找原因。試想一下:為何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快速的融入,並且被接受,唯有自家孩子被拒絕和排擠呢?

孩子不合群,多半是這些原因
1、被父母保護得太好
明明想跟別人一起玩耍,結果連開口詢問的勇氣都沒有,還需要父母上前幫助。這樣的孩子,明顯是被保護得太好,難免會被其他人排擠。順帶着連自家孩子的膽量,以及社交能力,也被慢慢的消磨殆盡。
2、缺少家庭溫暖
有些孩子的自卑,就表現在他的臉上和行為上,而且很容易被識別。這樣的孩子,他們在社交中總是被排擠,就是因為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自卑。跟他們一起玩耍,會影響心情,倒不如直接拒絕來的痛快。

孩子被拒絕玩耍,父母該怎麼做呢?
任何時候,當孩子遇到問題,都不要直接去批評、指責他們,也不要對着他們語言輸出。此時此刻,孩子的情緒不是很好,任何外在的教育方式,對他們而言都是白搭。
聰明的父母,應該以孩子的感受為先,站在他們的角度解決問題,這才是重點。被拒絕加入,孩子肯定特別難過,那父母可以先用「同理心」,表達對他們情緒的認可,並且允許孩子不高興、難過或者哭泣。

當前,應該把壞情緒發泄出來,才是重點,不然壞情緒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至於如何發泄,可以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或者性格特點,沒有硬性的標準和要求。或哭泣、或傾訴、或運動……
接下來,幫助孩子重拾自信。被拒絕一次,又能怎樣呢?誰的人生,沒有被拒絕過呢?現階段,只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內心所有的緊張、猶豫和膽怯,都會被帶走,自然也就不會那麼在意被拒絕的事情。
說不定,孩子還會越挫越勇,哪怕被拒絕過兩次,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融入到小朋友的集體中。很簡單,告訴孩子:生活中,要學會勇敢、學會主動、學會善良、學會陽光愛笑……

寫在最後:擔心孩子玩耍時被拒絕,那就退而求其次,讓他用「交換」的方式,慢慢打入「敵人」內部,用玩具、零食作為交換工具,以此證明自己的誠意,相信就不會再被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