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家傢具店通過「異業」合作,一年盈利超過300萬,這個策略你絕對得學學。
案例背景:
今年54歲的王老闆是一家傢具店的老闆,店面主營各種成品木質傢具和有償上門定製服務。店面不大貨品齊全,好的 時候一年能賺個幾百萬,生意差的時候也就去年,已經連續虧損三個月房租。
平時店裡也會做優惠活動,像什麼特價清倉,廠家返利的一些活動,優惠時大時小,但老王總覺得活動效果不怎麼樣,總感覺到店客戶就那麼多,並且好像顧客產生購買,並不是因為價格,只是覺得產品樣式還不錯。
而且有時候,越是打折的產品越是賣不出去,這種狀態一度讓老王陷入迷茫,到底是打折還是不打折呢?顧客到底是喜歡折扣還是不喜歡折扣呢?
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一個做生意大部分老闆都踏過的誤區,其實顧客要的不是便宜,不是說你一個產品賣得特別便宜顧客就會買,大部分時候你賣的越便宜,顧客就越不買,就覺得你產品肯定有問題,不然你幹嘛那麼便宜,對不對?
所以我跟你講,除了一小部分顧客,確實只看價格不看產品,只圖便宜的顧客以外,大部分顧客要的並不是便宜,而是那種佔便宜的感覺,感覺對了即使你的產品價再高,他都高高興興買單。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顧客,在給你講價的時候,你主動攔腰砍一刀,顧客反而不敢買的真真原因,顧客他要的就是那種拉鋸的快樂而已,你只有滿足了這幾點,那你的生意才會持續長久,比如今天咱們這位傢具店的老闆,你看看人家是用幹什麼辦法,一年做到300萬利潤的。
活動介紹:
顧客逛傢具城,一定是有需求的,沒需求逛着玩的畢竟少,所以所有進入傢具城的顧客全都是我們的精準客戶,但是最後覺得顧客買不買的條件,絕對不是價格,而是「合適」,怎麼才叫合適呢?
比如一位顧客逛第一家看上了一張桌子,給出的價格是500塊錢,出門右轉第二家給出的價格是600塊錢,結果顧客選擇了第二家,因為老闆雖然多要了100塊錢,但是送了顧三張凳子。
顧客多掏了錢,還覺得買對了,這就叫合適。所以說合適並不一定指價格,您認同嗎?如果認同您接着看下面這個活動。
為感謝顧客厚愛,本店推出套餐系列:
1:消費滿1000元送1000元
2:消費滿5000元價值8000元
送的東西涵蓋了燈具、廚具、床上用品、地板、建材,顧客直接可以去對應的店鋪去選就可以了,而且選哪種都憑顧客自己決定,只要金額對的上就可以,超出的部分自己套差價。那這樣做活動,如何盈利呢?
盈利分析:
上述內容節選自我的專欄,具體的實操和活動的幾個盈利點,看完你就知道老闆有多「賊」了,我已經放在下方專欄里了,點擊下方專欄直接觀看,而且專欄還有而且專欄里還有300多套,當下市場流行的實戰案例。
首先第一個做這場活動,你需要去聯合附近商家,把一些生意不好的,同樣需求顧客的老闆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效的聯盟,大家協商好一個低價,在做折扣的時候確保大家都能賺到錢。
其次就是活動本身的邏輯,顧客買傢具只對傢具本身有需求嗎?肯定還對其他產品有需求是不是?那這種買一件送一件,而且送的還是其他產品,顧客是不是就會有種,我只花了一樣的錢,卻滿足了兩個需求的錯覺呢?
顧客想:本來今天要買一立櫃500元和一冰箱500元,一共需要1000塊錢,結果老闆做活動,花了800塊錢買立櫃,冰箱直接免費送了,是不是非常便宜?
但實際上呢?本來今天這位立櫃和冰箱老闆,很有可能打白板一分錢都賺不到了,結果碰到一有緣人,兩位老闆紛紛只打了八折,合作了一把結果就開張了,你說誰賺誰虧?
所以買1000送1000甚至買5000送8000,只是相當於打了個六折的折扣,甚至還不到六折。為什麼說是六折甚至更高,而不是五折呢?你們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其次就是雖然你送了顧客1000塊錢其他產品,但是指不定顧客到了地方,在挑選的時候,產品超過1000塊錢呢?是不就得額外掏錢?
同時這種異業合作也是有效引流的一種方式,我有顧客我分享給你,你有顧客分享給我,大家的顧客互相流通,就形成了1+1>2的局面。
當你生意不好的時候,不妨想想那個行業能和你做異業,用你的客戶去換取對方的客戶,這樣你就擁有雙倍客戶,擁有雙倍盈利了。
上述內容節選自我的專欄,具體的實操和活動的幾個盈利點,看完你就知道老闆有多「賊」了,我已經放在下方專欄里了,點擊下方專欄直接觀看,而且專欄還有而且專欄里還有300多套,當下市場流行的實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