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范弗利特制定出一作戰計劃,看到內容李奇微立馬否決

范弗利特

1951年,對於范弗利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也是他備受打擊的一年。

這一年,范弗利特來到了朝鮮戰場,他接的是李奇微的班。而李奇微之前接的是虎頭沃克的班,不過,1951年4月,老李職位上調接替了麥克阿瑟後,范弗利特成了美國第八集團軍總司令。

范弗利特當年已經59歲了,他因為錯過了在二戰時期的建功立業,導致和艾森豪威爾、布雷德利有了職位和名譽上的巨大差距。

1個59歲的老人上到了戰場,只能說明,他還想在人生的最後一個時期,綻放更多的光彩,可最終收穫的卻是苦澀。也許,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1、

其實,你完全不能否認范弗利特這個人是有軍事才華的,特別是對於裝甲部隊和彈藥的控制上,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

想當年,如果不是五星上將馬歇爾將軍把他誤認為是另一個同名的酒鬼軍官,范弗利特絕不是這樣的人生,他錯過了最好的升遷機會。在諾曼底登陸時,老范也就是個團長。就算如此,馬歇爾知道了真相後,開始快速提升范弗利特。

1947年,范弗利特已經成為了第一集團軍副司令,同年又升任美駐歐洲司令部副總司令。三年之間,從團長到集團軍司令,這升遷速度只能用「火箭」來形容。

即使如此,范弗利特指揮大部隊在一線作戰的機會還是有限,畢竟,二戰很快勝利了。後來,在1948年的希臘內戰中,范弗利特代表美國增援時發揮極其出色,被譽為「山地戰專家」。

朝鮮戰爭開始後,范弗利特終於在高齡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一是第八集團軍裝備夠用,二是志願軍夠強,把沃克打得滿地找牙。三是朝鮮地形複雜,正是檢驗他「山地戰專家」最好的時候。這樣的戰爭最能打出名譽,更能創造神奇,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范弗利特到了朝鮮戰場後,正逢第五次戰役開始,他主張,白天狠狠地進攻,加大火力不要保留,陸空全面配合起來。晚上時,進行嚴格防守,和志願軍拉開距離,保持20公里的間距,不給志願軍提供偷襲的任何機會。

無疑,范弗利特唱響了開頭的篇章,給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來了一個下馬威,他也受到了各方的認可。此時,大家毫不懷疑范弗利特能創造奇蹟,美國人等着看范弗利特帶來一出好戲。

很快,范弗利特讓美國人看不到希望了。

2、

1951年的7月,朝鮮戰爭的談判開始了,美國人毫無誠意,一個多月時間內,談判得到的最後一句話是:「就讓飛機大炮去談判吧!」美國人的囂張可見一斑。

這次談判後期,美國人在范弗利特的主持下發動了夏季攻勢。

這次攻勢來勢洶洶,除了范弗利特想要取得更大的勝利,還有一個范弗利特難以對外表達的復仇情緒,他的兒子在轟炸志願軍後勤部隊時被高射炮擊落,人已經煙消雲散。當范弗利特在談判中希望中朝一方交出他的兒子時,中朝談判的代表無能為力,畢竟人死不能復生,身體又不是拼圖遊戲。

從8月18日開始,范弗利特開始瘋狂進攻,開始瘋狂復仇,九天時間內,在那個983高地上傾瀉了36萬發炮彈,是美國軍隊規定的5倍,這巨大的炮彈數量被稱為「范弗利特彈藥量」。

後期,范弗利特一度被美國國會調查,說浪費納稅人的錢。

九天的行動是不是得到了巨大的收穫?沒有。在983高地的部隊是朝鮮人民軍,面對范弗利特的怒火和巨量的彈藥,經受住了考驗。雙方士兵的鮮血幾乎將山頭染紅,因此美國隨軍記者後來稱其為「血染嶺」。

范弗利特很猛,但是在損失2700餘人後,還是無奈了。他沒有想到對方是如此的悍不畏死,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都不是軟弱之輩。

戰爭沒有取得大的成功,和喪子帶來的悲痛一樣,讓范弗利特喘不過氣來。一切都不如他的想像,悲傷和失落一波一波襲來。

范弗利特想要取得更多的勝利。

3、

李奇微

范弗利特和麥克阿瑟一樣,都是戰爭狂人,都是想擴大戰爭的,越是失利,越想取得勝利,這是典型的賭徒心理。

出於這種心理,范弗利特制定了一個新的計劃,叫「猛禽之爪作戰計劃」,又叫「東海岸登陸計劃」。

此計劃,是要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從朝鮮東後側的元山港登陸,相當於從背後攻擊中朝聯軍。

而除了登陸外,美國的主力部隊從東線、中線全面進攻,將整條戰線推進到金化--金城--金剛山--長箭一線。如此一來,將形成兩面夾擊,可能再現麥克阿瑟仁川港登陸的那一幕。

這個計劃很大膽,如果中朝聯軍不能做到提前預判,將會給予致命打擊。那麼,這個計劃有漏洞嗎?有,一旦志願軍和人民軍提前布防元山港,那麼登陸的軍隊可能會全軍覆沒,如果登陸不能成功,正面的硬攻作用會大大減弱。

但是,正所謂「正合奇勝」,沒有一個軍事家的計劃能做到毫無風險。可是,決定權不在范弗利特這裡,在李奇微那裡。

李奇微會批准嗎?

李奇微看到范弗利特的計劃後,稍加思索,馬上否定了這個計劃。

很明顯,李奇微是看見了巨大的風險,稍有不慎,聯合國軍不僅會損失很大,而且信心會打擊到沒有。到時,如果不增加兵力,不擴大戰爭,很難收場。可是,擴大戰爭,一旦讓蘇聯等更多國家被迫捲入,這就會向第三次大戰邁進,而且此時,美蘇兩國都是有核彈的。擴大戰爭,不是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願意看到的,也不是李奇微願意看到的。

范弗利特很沮喪,自己的計劃被無情地拒絕了,那麼以後的戰爭只能在既有的兵力和裝備上與對手一決雌雄,而根據之前的經驗,志願軍是個可怕的對手,不擴大戰爭,范弗利特毫無勝算。

在范弗利特的「東海岸登陸計劃」被否決後,范弗利特是受到了打擊的,但軍人必須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其後開展的「坦克劈入戰」,也沒有重創志願軍。仗越來越難打了,因為志願軍的防禦、後勤越來越強了,而美國人的信心越來越低了。

而談判也在打打停停中不斷進行。范弗利特不甘心,擴大戰爭的計劃做了一個又一個,但被否決了一次又一次。

不是計劃不好,而是李奇微和後來的克拉克都看到了,要想通過常規戰爭,突破中朝聯軍的防線,太難了,就算搭上了大量士兵的生命,也未必能如願。而擴大戰爭,甚至進行核戰爭,就不是一個小小的朝鮮半島的問題了,而是會影響到世界。

1952年秋,范弗利特制定了「攤牌計劃」,試圖用小規模集中的戰鬥,在上甘嶺撕破一個缺口,再圖謀大範圍攻擊,但未能如願。

范弗利特希望擴大戰爭的意圖,和美國整體的戰略不符,而范弗利特和接任李奇微的克拉克將軍也屢屢發生矛盾,於是乎,1953年的1月,范弗利特退休了,離開了朝鮮戰場。

朝鮮戰場,對於范弗利特來說,充滿着濃濃的遺憾,還有深深的悲傷。他很無奈,因為他面對的對手裝備雖然不如聯合國軍,但意志卻是絕對的強大。朝鮮戰場給他上了一課。

1992年,范弗利特病逝,享年100歲。也許,他的軍事生涯不是太過輝煌,但是他的生命旅程還是很完美,實在沒有幾個人能到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