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買了最早一班從西安到延安的動車,開啟紅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來到站前廣場,仍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車站內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前廳兩側的一至二層,分別停放着東風4和復興號、以及前進蒸汽機車與和諧貨運電力機車,代表着我國鐵路技術的升級換代。

從西安到延安,走的還是傳統的鐵路線,所以速度並不是太快,經過兩個多小時到達目的地,延安這個心中嚮往已久的紅色聖地,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一出車站,城市所呈現出來的繁華景象,完全超出了預期。

車站門口就是公交站場,公交很好等,在地圖還能看到準確的發車時間,所以就放棄了打車。延安城建於山谷之中,分佈在延河兩岸,路相對比較好認。酒店選擇在寶塔山對面鳳凰廣場旁,這裡也是延安的商業中心。

在酒店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開啟了延安之行。來到對面的南門裡,這裡建有一座城樓,代表以前延安府的南門。從遠處看寶塔山似乎就在這旁邊,站在城樓前的廣場上才發現,中間還隔着一條延河,索性把它留到後面再去。

沿南關大街南行,不遠就是延安大禮堂,旁邊的山名叫鳳凰山,山上留有很多革命遺迹。延安大禮堂建成於1941年10月,由毛江之設計,原為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禮堂,謝覺哉曾為禮堂題寫門額。1947年3月,國軍進犯延安,大禮堂遭受嚴重破壞。

解放後,人民政府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多次進行維修,1956年5月,謝覺哉重訪延安,題寫了「延安大禮堂」五個大字,鑲嵌於正面門額。大禮堂內部未開放,只能在外面觀看其英姿。其建築材料雖簡單,但卻充滿了設計感,足見當時建造者的用心。

再往前不遠,就來到了另一處紅色遺迹,這就是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後,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1936年,紅軍經過進一步的東征和西征,陝甘根據地擴大為陝甘寧根據地。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由蘇維埃政權轉變為抗日民主政權。

這時的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抗戰勝利後,邊區政權順利完成抗日民主政權向人民民主政權的轉變。西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後,邊區政府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到1950年1月19日撤銷,陝甘寧邊區政府共歷時12年零4個月,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