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希臘財政部長解讀中美貿易戰
從1968、1969年開始,美國就陷入了巨額貿易逆差。二戰後,美國成為這樣一個國家——從某種理念上來說,因為當時(其他國家)遭受重創,中國還未崛起,日本尚可但也僅此而已。有趣的是,當時世界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中,美國佔據了很大比例。比如1948年、1949年、1950年,美國生產了全球近19%的商品。但問題是,他們如何將這些產品賣出去?這有點類似於中國現在的情況——中國有大量凈出口。美國當時是如何應對的?
二戰後,歐洲和日本滿目瘡痍,沒有錢購買美國商品。於是美國採取的策略是:向歐洲和日本輸送美元。通過馬歇爾計劃等,美國將美元注入這些地區,讓當地有資金購買美國商品,同時推動全球資本流動。我認為,美國從1969年左右開始(這裡可能存在時間線混亂),其赤字問題並非簡單的數字問題。有兩個關鍵原因導致通脹壓力:第一,戰時支出導致政府舉債,貨幣供應增加(日本等國也類似);第二,美國幫助德國和日本提升了工業效率,使其成為強勁的出口競爭對手。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正式終結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後,美國開始利用貿易赤字為日本、德國、意大利乃至中國的凈出口創造需求。這一策略的獨特之處在於:只有當一國的貨幣是全球主導貨幣時,才能通過持續貿易逆差維持霸權。歷史上,英國、羅馬帝國等因財政赤字而衰落,但美國不同——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可以無限發行貨幣,用美元創造對他國商品的需求(如德國汽車、日本電子產品、中國製造業),而其他國家積累的美元又迴流購買美債,形成循環。
如今,中國正在挑戰這一體系的核心——支付系統。在中國,人們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而在歐美,依賴谷歌支付、蘋果支付等。這些支付系統背後反映的是「雲資本」(數據、平台、技術主導權)的競爭。美國的支付體系因銀行與科技巨頭的利益衝突而碎片化(銀行不願與科技公司共享數據),而中國有可能建立獨立於美元的支付系統(如數字人民幣)。這種競爭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更涉及貨幣霸權的根本——如果中國能在支付系統和「新資本形態」(數據、平台)上取得優勢,可能重塑全球權力結構。歷史上,沒有帝國能通過持續赤字增強實力,但美國做到了;而中國能否在數字時代打破這一模式,關鍵在於能否建立自主的支付體系和數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