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葛劍江
江南的煙雨浸潤着青石板,而王國燦先生的步履,卻始終踏在文化的根繫上。他的身影,既穿梭於書齋的墨香間,又流連於鄉野的阡陌中,如一位執着的擺渡人,將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鮮活悄然縫合。
《楓橋經驗》:從江南水鄉到世界舞台的治理詩篇
在時光的長河中,王國燦先生以筆為舟,載着中國基層治理的智慧與哲思,緩緩駛向世界文明的港灣。他的兩部著作《楓橋經驗——走向世界和諧的法寶》與《思想者》,恰似兩盞明燈,一盞照亮鄉土社會的肌理,一盞映照思想蒼穹的深邃,共同勾勒出一幅「知行合一」的人文圖景。
翻開《楓橋經驗》,彷彿踏入浙江諸暨楓橋鎮的青石板巷,耳畔迴響着「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樸素箴言。王國燦以歷史學家的目光,將這一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基層治理模式,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實踐智慧,淬鍊為全球社會治理的東方密碼。他筆下的楓橋經驗,不僅是調解糾紛的技藝,更是一種「以民為本」的哲學:發動群眾共織社會經緯,以村規民約構建契約精神,讓故鄉的文化與現代法治在鄉土大地上共生共榮。
此書中,他更將目光投向遠方,將楓橋經驗的基因融入全球治理的脈絡。如他所述,「楓橋的溪流終將匯入人類文明的江河」,從幫扶刑滿釋放者的溫情,到外來務工者「榮譽鎮民」的包容,這些東方智慧中的「和合之道」,恰是對世界紛爭的一劑解藥。他以文字為橋,讓鄉土中國的治理經驗,成為全球和諧對話的無聲宣言。
《思想者》:在時代褶皺中播種人文之光
若說《楓橋經驗》是紮根大地的實踐之書,《思想者》則是仰望星空的沉思之作。王國燦以學者之筆,穿梭於「法治中國」「鄉村振興」「文化浙江」的議題叢林,在每一片葉脈上刻下思想的年輪。他談社會治理,不囿於制度框架,而是追問「人」的尊嚴與幸福;論鄉村振興,不止於經濟藍圖,更強調「文化賦能」與「鄉愁記憶」的復蘇。
此書中,「五維契約聯合體」的提出,如五線譜上的音符,將「使命共識、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編織成鄉村治理的交響樂章。而他對數字化浪潮的辯證思考,既讚美技術如何讓「農旅融合」煥發新機,又警惕工具理性對人文溫度的侵蝕。這種「冷眼觀世,熱腸著文」的筆觸,讓《思想者》超越了政策解讀的層面,成為一部叩問現代性困境的哲學手札。
總之,兩本書的對話,恰似江南水鄉的拱橋與天穹的銀河遙相呼應。《楓橋經驗》以具體案例為磚石,築起社會治理的實踐之塔;《思想者》則以理論之光為明燈,照亮塔頂的星辰。王國燦的筆下,既有審美的頓悟,也有對「法治與德治共舞」的理性思辨。他將浙江一隅的治理經驗,升華為普世價值的東方註解,又在全球化語境中,守護着「鄉愁」與「傳統」的文化根脈。
正如他在《思想者》中所言:「治理的終極目的,是讓每一粒塵埃都找到歸宿,讓每一顆心靈都觸摸尊嚴。」這兩部作品,既是鄉土中國的精神史詩,也是獻給世界的文明箴言。它們以散文般的詩意語言,將堅硬的制度邏輯化作柔軟的人文敘事,讓讀者在字裡行間聽見泥土的呼吸,望見思想的星光。或許,這便是王國燦的深意——在楓橋的槳聲燈影里,在思想的雲捲雲舒中,我們終將讀懂:真正的治理之道,不在廟堂之高,而在江湖之遠;不在宏大的敘事,而在細碎的溫暖。
他的筆尖是春日的溪流,將「楓橋經驗」與鄉村振興的智慧凝練成文字,既有浙江鄉土的芬芳,亦藏着對基層治理的深邃思考。他說:「鄉村是文明的根系,唯有深耕,方能滋養未來。」他以學者的敏銳與鄉建者的熱忱,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密鑰。
《人間有正氣》:針砭時弊的雜文精神
《人間有正氣》是王國燦的雜文評論集,聚焦社會現象與道德倫理,以「正氣」為核心,倡導正直、正義與正派。作品通過犀利的筆觸批判社會弊端,同時謳歌真善美,體現「柔中帶剛、綿里藏針」的文學風格。例如,王國燦善用史典論理,結合現實案例,既展現思想的鋒芒,又傳遞人文溫度。
書中強調「為人要直,作文要曲」,作者以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驅動,關注民生百態,替民解憂。其雜文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與回應。如評論所述,王國燦的雜文「用血噴出的火焰」,既有批判的銳利,又有建設性的反思。
該作品語言流暢,兼具哲理性與文學性,通過獨特的視角層層破題,引導讀者思考道德與修養。例如,對「假醜惡」的剖析入木三分,對「真善美」的讚歌則充滿激情,展現了作者深厚的知識儲備與思想活躍度。
《南方有沉香》:鄉村文化的現代抒寫
《南方有沉香》是王國燦對南方鄉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之作。書中將浙江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與文化內涵相結合,通過散文形式展現鄉村的「沉香」——即傳統文化的積澱與現代轉型的生機。例如,作者以「沉香」為隱喻,探討鄉村治理、民俗文化及生態保護等議題,為全國鄉村發展提供借鑒。
作品以南方地域為背景,描繪了鄉村的風土人情與歷史記憶。王國燦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鄉村的「和諧法寶」(如《楓橋經驗》)轉化為文化符號,既保留傳統智慧,又融入現代治理理念。這種對鄉土文化的關注,體現了作者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意識。
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消逝與重構成為焦點。王國燦通過此書呼籲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找傳統文化的生長點,例如通過「鄉村共同體」的構建,實現文化傳承與共同富裕的雙重目標。
總而言之,無論是《人間有正氣》對社會問題的揭露,還是《南方有沉香》對鄉村困境的反思,王國燦的作品均體現出「破」與「立」的結合。他既批判現實中的弊病,又提出解決方案,如通過文化傳播推動社會進步。兩部作品均注重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人間有正氣》從儒家「浩然正氣」中汲取精神資源,《南方有沉香》則以地域文化為載體,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路徑,彰顯「東方氣度」的文化自信。
文人風骨與家國情懷。王國燦的創作始終貫穿着知識分子的擔當意識。其文字既有「怒向刀叢覓小詩」的鋒芒,又有「俯仰天地,洞曉人生」的哲思,展現了學者風範與人文情懷的統一。
王國燦的《人間有正氣》與《南方有沉香》雖題材各異,但共同構建了其文化思想的立體圖景。前者以雜文為劍,直指社會癥結;後者以散文為鏡,映照鄉土靈魂。兩者均以文化為根基,以現實為土壤,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亦是對未來的叩問。通過這兩部作品,讀者不僅能領略到王國燦的文學造詣,更能感受到一名文化學者對時代命題的深刻回應。
暮色中,我們看到王國燦作家仍伏案書寫,精神極佳。窗外的玉蘭開了又謝,而他筆下的文化長卷,卻在時光中愈發豐盈。或許正如他所言:「文明的意義,不在於守護灰燼,而在於傳遞火種。」這火種,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燎原,在藝術賦能的絲帛間流轉,更在每一個被他文字與行動觸動的心靈深處,悄然生長。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