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袖善舞?李嘉誠拋售港口掀起驚濤駭浪!壓力面前能否雲淡風輕?


這段時間,因為李嘉誠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了他旗下的全球43個港口,迅速將其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尤其是李嘉誠拋售巴拿馬運河東西入口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更是「引火燒身」,使輿論大嘩,許多人由此把矛頭不斷對準李嘉誠,使其成為眾矢之的。

公眾之所以對李嘉誠拋售

全球43個港口中的巴拿馬

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如此在意,對李嘉誠有「恨鐵不成鋼」的憤滿與怒懟,是因為巴拿馬運河屬於全球海運的「咽喉要道」,而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又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守門人」,其地位舉足輕重。

有資料顯示,這兩個看似普通的商業港口,控制着全球6%的海運貿易通道,最重要的是,我國21%的遠洋貨輪必經於此,這就不得不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

據說,從1997年開始,李嘉誠就擁有這兩個港口的控制權,早在2021年,李嘉誠就與巴拿馬政府續簽了25年的特許經營權,有效期至2047年。

然而,李嘉誠將這兩個港口打包出售後,就意味着港口控制權易人,從李嘉誠手裡轉到了美國貝萊德財團。

也就是說,一但交易真正落實並生效,從今往後,這兩個港口的控制權就要由美國說了算。

一句話,就是美國通過收購,掌控了巴拿馬運河的諸多運營權後,會給中國帶來許多麻煩和不利,美國極有可能會進一步藉此對中國進行貿易打壓。

也正是因為這樣,這段時間,持續不斷的輿情才勢如破竹,如狂風暴雨,宛如驚濤駭浪,一浪高過浪,席捲着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使其倍感壓力山大。

特別是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銳評《莫天真勿糊塗》文章後,更是再次引起軒然大波,使公眾對李嘉誠的斥責之聲不絕於耳。

很明顯,《大公報》的犀利發聲,簡而言之和言外之意就是,李嘉誠家族忽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資本無國界,但商人心中應有祖國,何去何從,理應深思。

尤其是「在大事大節大義前應當三思,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站在哪一邊」,不能「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

在許多人看來,特別是港澳辦轉載了《大公報》的文章後,用一些人的話來說,就是表明了對李嘉誠拋售港口的不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是對李嘉誠的一次「敲打」,也是在向香港商界傳遞這樣一個信號。

那就是,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國家不會放任企業做出影響國家安全的決定。

換句話說,就是像巴拿馬運河港口這樣的戰略資源,不是單純的商業資產,而是涉及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的關鍵棋子。

而據有關消息顯示,在李嘉誠拋售旗下港口時,在交易發生前,完全是悄無聲息,以至於相關高層事後才知道此事。

而此事之所以聲浪會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演變成「驚濤駭浪」,按照一些人的話來說,就是在此之前,李嘉誠家族只是把這筆交易,當作普通的商業買賣來看待,沒有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來解讀。

用一些人的話來說,就是公眾對李嘉誠的批評,不僅是針對其個人或企業行為,更是出於安全和地緣政治的一種考量。

而這次李嘉誠出售巴拿馬港口的交易,顯然已不只是李嘉誠個人和家族一次「長袖善舞」的普通商業決定,而是通過這次港口交易,直接把中美戰略競爭推向了新的前沿和又一高度。

對此,有人說,面對如此巨大壓力,李嘉誠能否「雲淡風輕」?

儘管在此期間,李嘉誠和其家族成員對輿論有過回應,但這些回應卻始終難以平息公眾的怒氣。

原因之一,還是在一些人看來,當李嘉誠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在涉及到國家戰略資源的處置上,在面對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時,既沒有明確的國家意識和立場,更沒有跳出商人逐利的「小我」怪圈。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去,在一些人看來,李嘉誠要想真正完全淡化此事,真正做到「雲淡風輕」,看來也不太可能,也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