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丨為了零失誤 他像「外科醫生」一樣呵護「人造太陽」

位於安徽合肥科學島的「人造太陽」——中國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也被稱為east,是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擔負著國家核聚變大科學工程的重要研究任務。

前不久,正在實驗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再獲重大突破,實現了離子溫度大於一億度等離子體運行,這一里程碑式重要突破的背後,離不開陳建林以及他所帶領的大科學裝置維護團隊。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要24小時保證「小太陽」的正常運行,「小太陽」從開始建設,這些年包括運行、維護以及升級改造,我跟小太陽相處相伴已經有24年了,很有感情。

1990年,25歲的陳建林成為合肥科學島上一名普通鉗工,他頭腦靈活,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對產品質量永無止境的追求,讓年輕的陳建林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2006年,他就作為班組長參與到east的總裝工作中,所負責的內置式低溫泵,當時還是行業的空白。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那時候要邊走邊蹚路的形式,整個低溫泵裏面有4層,每層形狀各方面要求都不一樣,加工的工序也不一樣,牽涉到很多的設備,好多東西是疊加的,疊加在一起也要求有精度。

內置式低溫泵的環體部件,是其主體部件,環體的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較大累積誤差。而根據設計要求,焊接前總裝間隙不能大於0.05毫米。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正常人的頭髮絲基本上在6絲到8絲,0.05毫米基本上就相當於頭髮絲一半。

由於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對陳建林來說,就像是在黑夜裡「摸着石頭過河」,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環體總裝成環是整個內置式低溫泵安裝的最後一步,所有前期工序的累積誤差都可能在這個環節出現,一旦誤差超出要求,重新尋找原因消除誤差將嚴重影響總裝進度。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肯定要有超前的意識,我做到這一步的情況下,我可能要考慮到下一步做什麼東西,特別是都很金貴的材料,在製作方面都是小心謹慎,基本上要控制在零失誤。

為了做到「零失誤」,陳建林要像「外科醫生」一樣,在狹小的空間里依靠經驗和手感一段一段地反覆試裝,將每一段環體部件精準控制在毫釐之間,並指導焊工精準配合。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空間特別狹小、悶熱,要跟焊工在一起,肯定考慮給焊工最好的空間去焊接才能保證質量,所以我們基本上在關鍵地方都要用鏡子的反光去焊接,要佝着腰、蜷着腿,焊好一個部件在裏面要蹲幾個小時。

在悶熱、狹小的空間里,陳建林和團隊成員無數次的研討、實驗,最終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一次性總裝成功的目標。如今,這套低溫泵系統一直保持安全運行,助力east創造出了多項世界紀錄。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因為你做的所有東西都要交到科學家手上去做實驗,裝置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實驗成果,所以對我來說,他們有壓力我們更有壓力。

陳建林深知,大科學裝置是彰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平台,作為一名技能工人,他時刻懷揣對工作的敬畏之心,對科研人員的實驗結果負責。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40年來,陳建林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出色完成了十多項重大科學工程核心部件和系統的總裝調試工作,為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零」的突破。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我認為我們現在乾的所有東西都是在國際這個大舞台上,跟國外人在比拼,中國人也要給中國人爭骨氣,更多是感到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在他的帶領下,他所負責的精密總裝車間已經從最初的僅有十幾個人發展成為如今近百人可以協同作戰的大科學裝置總裝團隊。

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首席技師 陳建林:大科學裝置建設肯定是離不開幾代科學工作者一代一代的努力,作為我來說,要把自己的技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更多有志的年輕人能加入這個隊伍,為我國科技的強盛,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去貢獻的自己微薄之力。

(總台央視記者 岳群 李欣 喬亞美 張昊 江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