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鬨動一史
編輯丨鬨動一史
公元405年春夏之交,陶淵明為了一家老小生計,勉強出任彭澤令期間,他的頂頭上司郡守派出一名督郵下來考察。
督郵在晉朝是很卑微的芝麻小官,但正所謂「閻王好過,小鬼難纏」,督郵狐假虎威,打着郡守的旗號,下來督察各縣工作情況,底下的縣官們自然也要給三分薄面。
於是,當人們看到在督郵即將到達彭澤之際,他們的父母官陶淵明仍是穿着平常服飾時,便好心提醒:拜見督郵時一定要莊重,着官袍,束皮帶,方才像個樣子。
可陶淵明聽聞此督郵素來為虎作倀,欺壓百姓,於是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拋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為了一個粗鄙之人,我陶潛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呢?
從此,陶淵明徹底歸隱田園,成為李白的超級偶像。那麼,本為東晉小吏的陶淵明為何能如此瀟洒地做到「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呢?
名將之後,家道中落
陶淵明本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陶侃曾做過一城太守,還是一代名將,備受尊崇!其外祖父孟嘉亦是當朝名士,在陶淵明出生的時候,他已是一位不問世事,寄情山水的隱士,因此,這也為陶淵明日後形成曠達脫俗的性格提供了良好的遺傳基因。
少年時的陶淵明聰慧過人,喜好讀書。很小的時候便通曉了各類儒家經典,而且志向遠大,他希望自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長大後能與祖父陶侃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這在陶淵明所作的組詩《飲酒》里有所體現:「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但另一方面,當時玄風盛行,老莊的「清凈無為,崇尚自然」的思想大行其道,故此,這種與世無爭,追求內心澄澈的雅士之風也在陶淵明幼小的心靈內紮下了根!
八歲那年,父親去世,陶家逐漸走向沒落。從這時起,陶淵明就感到了生活的壓力,因此,「弱年逢家乏」的他開始挑起照顧家庭的重擔,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逐漸改善家中的狀況。
遊宦生涯,屢受挫折
弱冠之年,陶淵明便開啟了自己的遊宦生涯,他先是奔赴附近各縣,擔任地位低下的基層公務員,在快接近而立之年時,才混到了一個祭酒的官職,但是由於受不了官場互相傾軋的氛圍,沒多久便辭官歸野。
而後,他又做了東晉大將桓玄的幕僚,桓玄原本十分欣賞陶淵明的才華,彼時的陶淵明也為自己終於尋到伯樂而感到慶幸。
可不久後,他便發現桓玄此人懷着起兵造反的狼子野心,這讓陶淵明出人頭地的夢想打得稀碎。拋開造反是個高危風險的職業不說,從小接受祖父忠君愛國思想熏陶的陶淵明豈容自己成為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
恰在此時,陶淵明的母親去世,他便以此為由,回家為母親丁憂三年。此時,他已到了不惑之年,然而,心懷大志的陶淵明仍然懷着出人頭地,為國盡忠的偉大抱負,因此,當他聽聞鎮軍將軍劉裕招攬賢才時,又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樂觀心態再次做了劉裕的參軍。
驍勇善戰的劉裕以「秋風掃落葉」的麻利將連續幾次的叛亂全部搞定,讓處在崩潰邊緣的東晉王朝得以起死回生。
這正是陶淵明欽佩劉裕的地方,然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陶淵明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會成為第二個桓玄,這讓陶淵明再一次陷入失望沮喪之中,並在不久後,再度辭官。
後來,陶淵明又改投將軍劉敬宣麾下,但很快,他便發現劉敬宣是個胸無大志,軟弱無能的慫包,面對詭譎多變,人心惶惶的朝局時勢,劉敬宣當了逃兵,他所帶的部隊也自行解散。
再次失業的陶淵明此時已快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家中五個孩子尚要撫養,為了愛子成長,他就是再厭惡官場壓抑氛圍,也要在現實面前低頭,畢竟,只有甘心做一名勤勤懇懇的打工人,才能去過老婆孩子熱坑頭的幸福生活。
於是,公元405年,陶淵明再一次出任彭澤縣令,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為官!
看透世事,歸隱田園
彭澤令雖然是個芝麻小官,可待遇還不錯,陶淵明靠此既可以養活一家老小,也可以滿足自己逐漸喜好的淡雅生活。
可誰曾想,半路殺出的督郵,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之所以敢說出那句「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千古名言,除了受到外祖父孟嘉淡泊名利,清凈無為的隱士思想外,多年的宦海沉浮,人心詭詐也讓他看淡了官宦生活,自己原本是懷着一份成為祖父那樣大英雄的壯志雄心,可無情的現實卻一次次將他的抱負撕得遍體鱗傷。
於是,陶淵明憤然寫下名作《歸去來兮辭》,叩問自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這篇千古名作既可以當作陶淵明投給朝廷的一封高級辭職信,也是陶淵明正式開啟田園隱居生活的時代宣言,從此,他馬放南山,在茅屋外自種柳樹五顆,以「五柳先生」為號,傾心山水,不問世事。
雖然,剛開始,身為讀書人的陶淵明對於稼穡耕田並不在行,但他也樂在其中;越來越喜歡「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生活,當屋前桃李芬芳,宅後楊柳依依的春天到來時,陶淵明便會顯得格外欣喜,這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fell真是太帶勁了!
但是,絲毫沒有稼穡經驗的陶淵明在干農活時,也囧事頻出,經常出現「草盛豆苗稀」的尷尬狀況,但即便如此,陶淵明仍舊保持樂觀的心態,他經常在經歷一番辛勤的勞作後,帶着一身臭汗,披星戴月,肩扛農鋤,興盡而歸,沒準還會哼唱一兩首流行歌曲呢!(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除了耕作之外,陶淵明最大的愛好便是飲酒,據傳陶淵明在飲酒時,還專門製作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每與朋友聚會飲酒時,他便會將琴拿出來,自娛自樂。
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家中無酒,他便在坐在籬邊,手采一朵菊花,不久,時任江州刺史的王弘便穿着一身白衣,抱着一壇好酒,與他喝得酩酊大醉。
功曹顏延之亦是陶淵明的摯友,他出任安郡地方官那會兒,天天來找陶淵明飲酒,還特意留下兩萬錢給陶淵明買酒喝。最後,陶淵明乾脆把錢放在酒保那裡,朋友來了,便拼成一桌,如果他先喝醉,便揮手謝客,率真的個性讓許多名士喜歡同他交往。
陶淵明表面上雖然可以做到不問世事,彷佛一個成仙得道的方外之士,但其實他的內心仍然渴望一個和諧、清明的社會氛圍,讓他一展抱負。這從陶淵明留下的《桃花源記》便可窺一斑,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世外桃源正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聖地。
他的另一詩句,也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個問題: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其中,「舊林」與「故淵」也寄託着陶淵明對恢復人民富足的上古社會樣貌的崇高追求。
總之,陶淵明雖然身在田園,但那顆懷揣崇高理想的心卻熱切期盼着完美社會的早日到來!
結語
陶淵明曠達、高尚的君子之風,清凈無為,寄身田園的隱士之為,讓他在後世斬獲了無數粉絲。李白對陶淵明欣羨不已,寫道:夢見五柳枝,已堪掛馬鞭。何時到彭澤,狂歌陶令前。
今天生活在鋼筋森林中的我們,也時常對田園生活心嚮往之,那何不學一回陶淵明,來一場說干就乾的田園之旅呢?
參考資料:
《陶淵明集》
《江西發佈:田園詩宗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