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北塔山事件是一次中蒙邊界突發事件。但這次事件發生在中蘇關係開始走向惡化的當口,國民政府又處理失當,鬧得雲山霧罩。這次事件遂成為新疆和蘇聯關係的轉折點,也成為整個中蘇關係走向全面惡化的轉折點。
1、北塔山事件的出入
北塔山屬新疆省迪化專區(烏魯木齊市)奇台縣,位於該縣東北部中蒙交界處,西北與阿爾泰專區相毗連。
當時駐新疆騎兵第五軍的韓有文旅駐守奇台,韓有文派馬希珍連駐守在北塔山。由於外蒙古新獨立出去,中蒙邊界尚未正式劃分清楚。從清初以來,科布多與阿山同屬一個地區。
因中蒙邊界未定,沒有在邊界設置固定哨卡。在這一情況下,雙方發生越界事件是難以避免的。
1947年6月2日,阿山專員烏斯滿因反對三區,被三區軍隊從阿山趕出。烏斯滿率領幾百號人的隊伍,節節敗退,從北塔山地區誤入蒙古境內,並抓走了8名蒙古兵。
馬希珍連長發現可疑馬跡,率部搜索,不期與蒙軍發生遭遇戰。
蒙古邊防軍科布多中校隊長班子爾克沁發來通牒,限令48小時內交出8名蒙兵和馬匹,把駐在刀踏頭爾特山的東北對面胡芝爾特阿山上的野營撤退,否則一切後果由馬希珍負責。
韓有文旅長據報,經請示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即令將蒙古兵放回。但複電到時已逾48小時。6月5日蒙古邊防軍趕到出事地點,雙方發生戰鬥,蒙古方面還出動了飛機支援。
馬希珍連奉命後撤10里至庫仆地方,蒙古兵亦後退,北塔山一直在中國駐軍守衛之下。
6月6日以後,蒙軍雖有越界情況,飛機亦飛來偵察,但無轟炸,雙方部隊亦無接觸,事態逐漸平息了。
由於北塔山事件的特殊背景,有關記載出入很大。
《中央日報》記載:
根據阿山專員烏斯滿和北塔山駐軍報告,1947年6月5日外蒙騎兵一營,配合軍用汽車多輛,更帶輕重武器,向中國北塔山陣地進攻,並有蘇聯標誌飛機4架掩護,投彈掃射。中國駐軍頗有死傷。蒙古騎兵深入中國境內600華里(《中央日報》1947年6月11日)。
據蒙古人民共和國官方說法:
1947年6月2日一隊幾百人哈薩克部隊在烏斯滿的率領下,並得到正規部隊的支持,摧毀了蒙古邊防哨所,越過中蒙邊境,深入蒙古領土腹地。1947年6月5日蒙古軍隊趕到出事地點,經過殘酷戰鬥,把入侵者趕出了國境線以外,使他們遭受沉重損失。戰鬥過程中,蒙古部隊得到了空軍的支持。烏斯滿抓走8名蒙古兵是中方承認的事實,這就證實蒙方所說「摧毀了蒙古邊防哨所」屬實。
2、北塔山事件的疑點
但中央通訊社迪化分社卻發出一個誇大其詞的消息:
「頃由軍事方面證實,蘇聯飛機四架,於5日中午轟炸我北塔山駐防國軍,並掩護外蒙軍隊向該地駐軍進攻,飛機低飛轟炸掃射,投彈甚多,我軍民死傷頗重。現外蒙騎兵兩營已侵入新疆境內600餘華里,正與我守軍激戰中。」
所謂軍事方面證實,即韓有文旅長的報告。該報告說,馬希珍連長6月6日來電,說5日中午有蘇聯標誌的飛機四架飛來轟炸,馬希珍連猝不及防,頗受損失。馬連後奉命後撤十里的庫仆地方,蒙兵亦後退。
但迪化分社加上外蒙兵「已侵入新疆境內600餘華里,正與我守軍激戰中」這段話,把性質就全變了。
迪化分社的這則消息疑點甚多。蘇聯飛機的標誌是什麼,蒙軍飛機的標誌又是什麼,並沒有弄清楚,因此,該通訊社並沒有把有「蘇聯標誌」的飛機認定為「蘇聯飛機」,這是其一。
其二,蒙軍僅兩個營,竟打進新疆600華里!這兩營蒙兵有沒有蘇聯飛機掩護?進入到新疆的什麼地方?與中國哪一支軍隊激戰?全都沒有報道。好像這兩營蒙兵是神兵,想打到哪裡就打到哪裡!顯然這則報道是故意誇大事實。
但是為大打內戰而急於搜尋反蘇借口的國民黨報紙將上述不實報道加以轉載,並連續報道,繼續誇大事實。
中央社10日電訊:北塔山戰事仍繼續進行,蘇聯飛機仍不斷分批轟炸我陣地。
該通訊社14日電訊報道的情況更為離奇:
蘇聯標誌飛機5架(自稱前誤為4架)於6月5日掩護蒙軍一營「向我北塔山守軍猛攻」,「我軍自5日至8日血戰4晝夜,該地得失數次,終於8日午將來犯蒙軍擊退,敵方遺屍三十餘具,其中有軍官一員,我虜獲蒙軍小炮一尊,輕機槍三挺步槍十餘支,電台一座,文件地圖多件…此均為此次蒙軍侵我新疆之有力證據」。
除報道「戰事」情況外,大量報道北塔山官兵作戰如何英勇,軍事首長如何給予嘉獎。《中央日報》還以「東北人士」口吻,將北塔山事件說成是「九一八」事件,恣意煽動說「外蒙軍侵入新疆北塔山,及蘇機轟炸我國城市軍隊事,無異第二『九一八』事件重演」。
這些誇大其詞的報道和惡意煽動,激起了一些社會人士和團體的反蘇情緒。
瀋陽、鎮江、重慶、成都等城市的一些群眾團體舉行集會,要求對蘇聯提出強硬抗議;一些輿論甚至要求政府準備對「蘇聯帝國主義」作五年之抵抗。
在誇大報道北塔山事件的同時,國民黨的宣傳工具將攻擊的矛頭,轉向了與事件毫無關係的中國共產黨,借社會人士和群眾團體之口,污衊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新疆當局還鼓動一些民族上層人士在迪化發起組織「新疆各族人民擁護和平統一聯合會」,舉行集會,指斥三區方面破壞和平統一,號召「為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而奮鬥」。
3、國民黨方面的政治目的
對這次事件的實際情況最有發言權的是張治中將軍。
因為他作為西北行轅主任主管新疆軍政事務,是有關原始情報的直接獲得者。
他認為有三個問題並未弄清楚,即飛到北塔山的飛機是否就是蘇聯的飛機,是蒙古軍隊越界還是烏斯滿越界,6月5日的武裝衝突是偶發事件還是蘇蒙預謀的事件。
張治中為澄清事實和安定新疆局勢,將事件經過分別電告蔣介石、行政院長張群和外交部長王世傑,說明中央社發的消息並不真實,不僅蒙兵沒有侵入新疆600華里,也不能證明進行轟炸的就是蘇聯飛機。
根據實際情況,張治中判斷這次事件是一次局部衝突,「只能向蒙古或請蘇聯轉達提出抗議,不應該向蘇聯提出抗議,此時以國內及新疆情勢論,都不宜使事態擴大。」
但南京政府並不接受張治中的建議。
外交部不容分說,於6月11日通過駐蘇大使傅秉常分別向蘇聯和蒙古提出抗議,要求蘇聯政府懲辦有關過失人員,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對該事件所造成的中國軍民的損失,保留要求賠償的權利;對蒙要求蒙軍立即退出中國國境。
外交部還向報界宣布,此次事件「並非尋常邊疆衝突事件,我政府極為重視」,擬派大員赴新疆指導地方當局。
這個大員就是向以反蘇出名的國防部長白崇禧。他為北塔山事件親飛迪化視察,顯然是要擺出要與蒙方大打一場的架勢。如白崇禧真的到新疆活動,必將為日趨惡化的中蘇關係火上加油,對新疆局勢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張治中急電白崇禧和蔣介石說明白萬不可來新疆的理由。
蔣介石認為北塔山事件的起因,主要是蘇聯不滿意國民政府任命麥斯武德為新疆省政府主席,三區方面又容不得反蘇的烏斯滿,所以蘇聯挑起邊境武裝衝突,消滅烏斯滿,以支持阿合買提江。
基於這一認識,他電示張治中:
一要支持烏斯滿,二要守住北塔山陣地,對這次事件「採取嚴正外交步驟」。
所謂採取外交步驟,就是不想把事態弄得不可收拾。因為蔣介石的目的是要通過渲染北塔山事件烘托內戰氣氛,並不想把事態鬧得過大而不可收拾。在收到張治中的電報後,決定取消白崇禧新疆之行。
6月19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洛夫應召回國,這是蘇聯關注北塔山事件的重大舉動。彼得洛夫於回國前兩天舉行雞尾酒會。
為緩和對蘇關係,孫科、張群、于右任、邵力子、王世傑、白崇禧、陳立夫等黨政大員,和一些黨派負責人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出席了酒會;外交部還進行一系列的告別活動。
這些舉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對蘇關係的緊張氣氛。《中央日報》援引合眾社採訪張治中的報道,稱「對於新疆外蒙邊界事件在軍事上言並不過分嚴重,且最近將來不致再度發生」,還強調該通訊社與張治中「所見相同」。
4、從中蘇交涉到中蒙交涉
這就是說,國民黨的宣傳工具也降低了調門。
6月11日外交部向蘇聯提出抗議的當天,蘇聯駐華大使館參贊費德林,即拜會中國外交次長葉公超,說明蘇聯大使館並未接到蒙古軍隊進襲新疆的報告,表示將向莫斯科查詢此事。
彼得洛夫回國時特選經迪化航線,親自向蘇聯駐迪化領事館了解北塔山事件的實際情況。在彼得洛夫到達迪化的當天,蘇聯塔斯社、各報社和蒙古方面,開始對中國方面的抗議進行嚴厲駁斥。
6月20日蘇聯復照批駁中國所謂蘇聯飛機參加蒙軍對北塔山作戰的指責。
6月22日,外交部再次照會蘇聯,說攻擊北塔山的四架飛機塗有五角星,仍保留6月11日所提抗議。
這次照會沒有提出蘇聯飛機參加作戰的新證據,蘇聯沒有理會。國民黨常務委員會責令張治中搜集蘇聯飛機參戰的確實證據,張治中當然無法查明這一似是而非的事實,此事便不了了之。
有關這次事件的交涉,便轉為中蒙交涉。
6月2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喬巴山,通過其駐莫斯科公使向中國駐蘇聯大使提交對中國的抗議照會的復照,該復照認為,北塔山事件起因於邊界糾紛,蒙方認為,北塔山在其境內,中國軍隊曾侵入蒙古邊界。
蒙古方面還作非正式表示,希望中國承認北塔山為其領土,並將烏斯滿撤回迪化,以平息爭執。
6月27日蒙古駐蘇公使又照會中國駐蘇大使,抗議中國軍隊於6月17日在北塔克博多越界,在諾林哈爾蓋塔河口射擊蒙軍。
蒙古的兩次照會,提出了一個遠比北塔山事件,本身重要得多的邊界領土問題,而且這一問題不僅僅涉及北塔山一處領土的歸屬。
外交部仔細研究了蒙古的復照和來照,於7月8日和10日電令駐蘇大使傅秉常,向蒙古駐蘇公使提交抗議照會,申明中國政府對中蒙領土和邊界問題的立場。
這兩次照會的要點是:
(1)中國政府在承認外蒙古獨立時,曾宣告外蒙古獨立之後「即以其現在之邊界為邊界」,其意義系指外蒙在獨立後之邊界即為外蒙在獨立前,中國中央政府所劃定之外蒙古之疆界。根據外蒙古獨立前中華民國行政省區界地圖,北塔山系在新疆省境內。在外蒙獨立前後,新疆當局都在該處設警駐軍。
(2)蒙軍深入中國境內200餘公里,對北塔山實施攻擊,對這次事件不能看作是普通的邊界糾紛。
(3)即使6月5日事件是所謂的「邊界糾紛」,蒙方也不應下48小時最後通牒,動用武力,攻擊中國駐軍。這樣做,「顯示外蒙政府無尊重國際和平和國際社會所共同信守之規約」。
(4)自6月6日至6月30日期間,續有蒙古軍隊越界攻擊中國駐軍,飛機侵入中國新疆境內進行偵察、轟炸、掃射之事實。
(5)中國政府除要求懲凶,保證不再有類似行動及保留要求賠償外,蒙古政府應立即命令入侵新疆軍隊撤退。
蒙方對這兩次照會未予答覆。
5、北塔山事件的後果
由於事件系邊境偶發衝突,而核心是中蒙需要勘定邊界問題,僅就事件本身來往照會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中蒙交涉到此結束。
但這次事件的發生提醒國民政府必須重視中蒙邊界問題。
事件發生前,國民政府對北塔山的確切位置並不清楚,一會說蒙軍(到北塔山)越界600餘華里,一會又說越界200餘公里,鬧出不少笑話。
事件發生後,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委員會作出決議,責成政府主管部門組織邊疆研究委員會,搜集資料,做整個研究,擬訂實施辦法。
外交部根據決定,重新啟動「邊情訪問團」分赴各有關地區實地勘察搜集資料。內政部方域司則對中蒙邊界歷史和現實情況作了認真研究。
新疆當局受命對以北塔山為中心的邊界地段加強了守護和管理。這些對中蒙邊界的解決起到了有利作用。這是北塔山事件產生的積極結果。
北塔山事件所產生的消極結果是進一步惡化了中蘇兩國關係。該事件本來與蘇聯無關。
但國民黨的輿論工具硬把塗有五角星的蒙古飛機說成是蘇聯飛機,把一次偶發的邊境事件說成是,蘇聯支持蒙軍向中國新疆地區,大舉進攻的預謀事件;外交部還正式向蘇聯提出嚴重抗議。
蘇聯政府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起國民黨故意製造的反蘇行動。在國際場合,蘇聯不止一次地聲稱,北塔山不在中國境內,而在蒙古境內;在處理新疆問題上,蘇聯徹底放棄與國民政府合作的態度,不理睬國民政府關於在新疆進行經貿合作談判的建議,支持三區代表退出新疆省政府,形成三區與七區對峙局面。
與北塔山事件前後發生的,還在於在新疆俄羅斯人的歸屬問題。
6、「歸化族」與「歸文會」
俄國內戰期間(1918——1922年),大批白衛軍及其家屬,並裹挾難民進入新疆,其人數最多時達4一5萬人。
除回國和前往其他地區者外,大部分人在新疆定居下來。新疆當局發給他們公民證,但沒有正式承認他們為中國國籍,稱他們和他們的子女為「歸化族」。
抗戰勝利後,所謂「歸化族」仍有兩萬餘人。「歸化族」這一稱呼就是不承認他們是俄羅斯人,是歸化於大漢族的民族,具有明顯的民族歧視意味。
這些俄國移民最初成立了自己的經濟互助組織,稱俄羅斯經濟協會。嗣後新疆省政府另行組織「歸化族文化促進會」(「歸文會」),即將經濟協會所有財產移交「歸文會」接管。
因此「歸文會」實際上是俄羅斯居民經濟互助、自我管理,省政府加以協調和管理的經濟文化組織。
稱俄羅斯移民為「歸化族」,稱協調和管理他們的組織為「歸文會」,傷害了俄羅斯人的民族感情,蘇聯方面十分不滿。
為增進中俄兩大民族感情、促進兩大民族的了解和信任,新的新疆省政府成立之後,立即着手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本來屬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並不難解決。但由於又臨時出現了蘇聯僑民問題,解決起來就增加了難度。
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損失了3000餘萬人口,戰後恢復經濟急需勞動力;而在十月革命後大批逃亡國外的俄國僑民,目睹自己國家的強大,逐漸地改變了仇視蘇維埃政權的立場,特別是繼戰勝法西斯德國之後,蘇聯又出兵中國東北,消滅了日本關東軍,對旅居中國的俄國僑民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心向祖國,要求恢復蘇聯國籍,這也正好適合蘇聯政府的需要。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5年11月10日和1946年1月20日先後發佈命令,授權蘇聯駐華使領館恢復中國境內的俄羅斯人的蘇聯國籍。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蘇聯駐迪化總領事發佈布告,宣布恢復「歸化族」的蘇聯國籍。
布告稱:
凡1917年11月7日以前為俄國國籍並失去國籍者及其子女,有享受同等國籍權利之優待;在中國東北、新疆、上海和天津等處的俄國僑民,均有恢復蘇聯國籍之權;凡被取消蘇聯國籍之人士,現在均可自願恢復其國籍,但需在1946年4月1日以前(隨後延長至7月1日),持有關證件向領事館提出申請,從1946年1月20日起辦理申請事宜。
中國外交部准予「歸化族」自願去留,凡不願加入蘇籍者正式補辦加入中國國籍手續。
自蘇聯領事館布告發佈起,原被稱為「歸化族」的俄羅斯人紛紛申請加入蘇籍。但有相當一部分人聽信傳言(傳言說,在中國久居者,蘇聯政府懷疑他們是特務,或被殺死,或被流放邊疆作苦役),怕回國受迫害,又怕損失在中國的財產,不肯回國。
這樣已經辦理加入蘇聯國籍者,又變成了蘇聯僑民。當時這樣的蘇聯僑民佔大多數(既恢復了蘇聯國籍,又不肯回國),留下來、不願意恢復蘇聯國籍的佔少數。所以蘇聯領事館提出撤銷「歸文會」,另成立蘇僑會。
要求提出後,新疆當局立即表示同意。
並擬訂三項原則,答覆蘇領:
(1)「歸文會」結束後,准中籍俄人另成立組織;(2)准蘇僑成立組織;(3)「歸文會」現有財產由兩新組織平分。
蘇聯領事館對第三項原則極力反對,稱「該會財產為全新萬餘俄僑所有,中籍俄人只有數十家,財產只能照此比例分配。並主張先將全部財產移交蘇僑會再行劃分。」
7、從「歸化族」到「俄羅斯族」
新疆當局提出先由省政府社會處、「歸文會」、蘇領館三方組成小組對「歸文會」現有財產調查清楚後,再商定辦法。
同時考慮到中國土地法的有關規定(依據中國土地法的有關規定,蘇僑除公共會所有土地、房屋以外,不能享有土地所有權或租賃權),新疆主管人員請示當時任西北行轅主任的張治中,就將來「歸文會」財產能否移交蘇僑會問題,請示中央有關主管部門。
張治中為迅速解決這一無關大局、且對中蘇兩國關係極具敏感性的問題,指示經辦人員,此實系地方事件,不涉及政治與法律問題,不必上報內政和外交兩部,以免徒增枝節。
根據張治中的意見,具體經辦人員原則上同意按比例分配財產。張治中的變通辦法本無可厚非,因為「歸文會」的財產都是原來俄國移民的財產,「歸文會」儘管是新疆省政府組織的,但並沒有劃撥多少國有財產。
而且,「歸文會」財產移交給蘇僑會也是屬於團體共有。
但是未恢復蘇聯國籍的「歸化族」人不服,上告到蔣介石那裡,在上告信中質問新疆當局(實際上是質問張治中):是否承認「歸化族」是中國人、「歸文會」是中國文化機關?為什麼違反土地法「外人在我領土內不得有土地等不動產」的規定,準備把原屬於「歸文會」的財產劃撥給蘇僑會?
國民政府主席待從室致電張治中,令其查明情況後向政府報告。
這樣,張治中不得不又指示新疆經辦人員,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變通解決。
其解決辦法為:
(1)蘇僑會成立照法律手續辦理,其會員應以正式向中方登記者為限;
(2)「歸文會」的活動結束後,現有會員另行組織合作社,接收原有財產一部分,政府並予扶助;
(3)「歸文會」原有財產,由省政府社會處全部接收,除俱樂部一所按照土地法第19條關於外國人為公益團體會所得租賃或購買土地之規定,先移交蘇領館接收,俟蘇僑會成立時,再撥充該會會所外,其餘依照法律另議分配辦法。
這個分配辦法就是:
迪化市內,除俱樂部轉交蘇僑會長期無償使用外,其他財產移交未恢復蘇籍俄羅斯人組織之合作社;烏拉擺農莊和多虎利牧場由政府收回歸政府所有,所贖款項分配給蘇僑會和合作社。
蘇方表示同意,財產分配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1947年5月18日蘇僑會正式成立。蘇僑會會員以正式登記者為限,駐新疆外交特派員劉澤榮與蘇聯駐迪化總領事薩維列也夫以換文的方式加以肯定。
這樣,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撤銷「歸文會」和成立蘇僑會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儘管問題最後得到解決的時候,新疆形勢已經大變了——在對蘇關係方面,已從緩和走向緊張,使原本為政治問題,變成了外交問題,因此其效果大打折扣。
但從此不再將俄羅斯人稱「歸化族」,而稱俄羅斯族,對平和俄羅斯人的心理,促進新疆穩定,增進對蘇關係,仍然有積極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