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不會想到 ,千年後的我們靠它走向復興之路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初登基的劉徹雄心勃勃,求索着千古一帝的霸業。

於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大漢的天子與臣民從他口中,第一次知道在漢朝的疆域之外,還有着許許多多與漢朝風物迥異的國度,不光匈奴與月氏,還有大宛、康居、安息、大夏,還有臨大水的身毒國、乘象而行的滇越國……

也是自張騫此行,西域諸國「始通於漢矣」,大宛的天馬、安息的葡萄、身毒的佛像、崑崙的玉,當然還有漢朝的絲綢,在張騫行走過的這條路上,從西方到東方,從東方到西方,絡繹不絕。

張騫帶着烏孫的使者來見漢武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烏孫王送給他的幾十匹高頭大馬,喜歡得了不得,格外優待烏孫的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又過了幾年,張騫派出去的那些副手們都帶着各國的使者陸續回來了。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國,他們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隸和財富交給匈奴。這會兒漢朝跟這些國家交好,他們不必納稅,都很樂意地跟漢朝結交。

烏孫王不願意搬到東邊來,漢武帝就在那邊設立了兩個郡,一個叫酒泉郡(今甘肅酒泉),一個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民勤東北)一年到頭有官員和兵士守衛着,不讓匈奴南侵。

兩度出使西域,達18年之久,張騫用生命開鑿的這條路線,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如今,張騫墓和「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張騫開拓進取、堅韌不拔、勇於擔當、敢於冒險、為國盡忠的崇高品質,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也融入了時代旋律,它正隨着「一帶一路」的偉大夢想,繼續造福人類、閃耀時空!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國都知道張騫心眼好,夠朋友。因此,在很長一個時期,漢朝和西域的友好關係就建立起來了。漢朝從西域那邊得到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西域各國從中國得到了絲和絲織品,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發展了生產。張騫走通西域的這條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後來人們就叫它「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