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70年代,楊成武上將曾經回顧自己這一生,可以說光明磊落,無愧於黨和人民,無愧于軍隊,無愧於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可是卻感覺對不住一個人。這成了楊成武的一塊沉重的心病。
對不住誰呢?鄧小平。
原來呀,毛主席曾經對鄧小平有些意見,比如說請示彙報不夠,一些重大問題擅自做主等等。可是話又不能直接說,絕對不能傷和氣。毛主席想讓陳伯達在黨的生活會上,把這個問題當面向鄧小平提出來,以期鄧小平能夠有所改正。
黨的生活會上,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出出汗,紅紅臉,以達到增強團結的效果。不得不說,毛主席選擇的這種方式比較好,可問題是,陳伯達有自己的私心。
他不願意發言,理由是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鄧小平就在前線工作,而陳伯達在後方,和鄧小平的接觸不多,不夠了解,所以由自己出面向鄧小平提出問題,不太合適。
理由說得冠冕堂皇,其實陳伯達是老奸巨猾,明知道是得罪人的活,為什麼不讓別人去干呢?陳伯達推薦的別人就是楊成武,當時擔任代總參謀長,地位和職務都很高,也有資格參加中央的黨員生活會。
毛主席同意了陳伯達的建議,陳伯達是個有心人,就把毛主席的意見一字一句地寫在紙上,然後去找楊成武,當面叮囑楊成武說,這是毛主席要鄧小平發言的內容。
楊成武看了紙上的內容,心裏也感到十分為難,他也不了解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和鄧小平的交集也不多,不好當面去向鄧小平提建議。可陳伯達說,這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必須執行。
楊成武的黨性原則一向很強,既然陳伯達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他也沒有辦法。然後在黨的一次生活會上,楊成武拿着紙條,當面向鄧小平提了出來。
散會後,楊成武怕自己人微言輕,意見不能引起鄧小平的足夠重視,專門去找鄧小平,向他說明,意見是毛主席提出來的,希望鄧小平認真對待,親自去找毛主席談一次,做一些自我批評。
這都是顧全大局的表現。鄧小平明白楊成武的苦心,對他表示深深的感激。
然而,楊成武卻很內疚,這些話並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是違心地批評了鄧小平,耿耿於懷好幾年,楊成武向老戰友吐露心跡,老戰友勸他當面去找鄧小平解釋一下。
楊成武便去了鄧小平的住所,見到了鄧小平,把自己憋在心裏八九年的話,一吐為快,並反覆向鄧小平表示歉意。
聽了楊成武的話,鄧小平表現出了一位偉人的風度,笑着說,成武啊,這點小事,你怎麼還會記在心上呀?你不提,我早就已經忘記了。
後來,鄧小平以軍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總參謀長,楊成武重新擔任了副總參謀長,全力協助鄧小平做好總參謀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