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港,大明海軍的「珍珠港」緣何淪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橋頭堡

大明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詔命鄭和統率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下西洋運動。鄭和艦隊由300艘戰艦(其中66艘巨大的海船)、27000多名水兵組成,甚至還列裝了數千匹戰馬,毫不誇張地說,這是當時世界上無可置疑的「無敵艦隊」。鄭和艦隊從南京附近的張家港出發,一路浩浩蕩蕩穿越東海南海,沿途訪問中南半島爪哇島以及蘇門答臘島上的諸多國家,諸國看到規模浩大的大明海軍,莫不從心底里折服,遂紛紛向大明稱臣納貢,鄭和的航行很成功,於是,鄭和準備繼續西行穿越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開拓大明與印度洋沿岸諸國的聯繫。

就在鄭和艦隊穿越馬六甲海峽時,彼時陳祖義海盜集團佔據着馬六甲海峽上最重要的港口舊港(今印度尼西亞巨港),陳祖義本是明朝人,因為在大明犯了官司才逃到馬六甲,在這裡糾集一伙人幹起來海盜的營生,憑藉自己的業務能力,把隊伍發展到了5000多人,在馬六甲海峽是數一數二的主,因為馬六甲海峽黃金水道的緣故,過往船隻多,陳祖義相應的也就發了大財。當時,大明第一次開啟探索海外的事業,海外軍事基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於是鄭和試圖以民族大義招撫陳祖義,希望在陳祖義的舊港建設大明的海外基地。

面對鄭和偷來的橄欖枝,陳祖義絲毫不領情,甚至策劃襲擊鄭和艦隊,奪取大明的財物。真實反了天了,陳祖義在馬六甲稱王稱霸慣了,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陳祖義的襲擊給了鄭和一個剿滅他的絕佳理由,在大明正規海軍面前,陳祖義的海盜集團簡直就是不堪一擊,鄭和毫不留情的全殲了這支為何馬六甲海峽多年的海盜勢力,並活捉陳祖義,之後押往南京處斬,以召示大明神聖不可侵犯。

戰後,鄭和鑒於舊港的戰略地位重要,派駐了部分明軍留守,在返回結束第一次下西洋任務返回南京向朱棣述職時專門彙報了舊港的詳細情況,朱棣於是在舊港設置舊港宣慰司,以當地華僑施進卿為首任宣慰使,自此舊港成為大明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也是大明海軍在東南亞的「珍珠港」。鄭和歷次下西洋,大明艦隊都要做舊港補充給養,並且也是遠洋航行時中途的休息站。大明在舊港的駐軍也成為威懾東南亞對大明不懷好意者最好的手段。可以說,有了舊港,相當於把大明的海上邊境從南海推進到了馬六甲,何其壯哉。

大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 ,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啟動了大明最後一場下西洋運動,也是在這次遠航時,大明最優秀的航海家鄭和在途中病逝,大明的下西洋運動從此成為了絕唱。宣德九年(1434年),鄭和生前的戰友王景弘率大明艦隊出使蘇門答臘等南洋諸國,進行例行訪問,艦隊在舊港短暫停留休整,之後返航回國,從此大明海軍再也沒有回到舊港。

公元1440年,舊港宣慰司遭到了周邊強國「滿者伯夷」的進攻,當時的舊港宣慰使根本無力抵抗,只能選擇投降,大明海軍在東南亞最重要的基地淪陷。因為路途遙遠等消息傳到大明都城首都時,已經是一年後,彼時大明朝廷已經轉變了對外政策,再加上北方草原崛起的瓦剌成為了大明心腹之患,使得大明無暇顧及遙遠的馬六甲。

180年後的162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舊港,並以此為侵略亞洲的重要基地,4年後荷蘭人侵佔台灣,直到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通過血戰才把荷蘭人驅逐出台灣,收復淪陷38年之久的寶島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