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裝征訂 | 一本書了解「世界終結之年」——1914

1914年的今天,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槍殺。

一個月以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在德、俄、英、法等其他大國的推波助瀾之下,國際局勢迅速惡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場為期四年的戰爭將造成3700萬人死傷,摧毀傳統的社會結構,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並開啟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世紀。

一戰」的起因真的僅僅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它又如何終結了那個時代?這究竟是不可抗力,還是必然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鬥爭?

一百多年來,人們不斷地對此進行反思。

戰爭史暢銷書作家保羅·哈姆通過查閱海量文獻資料,試圖在《1914:世界終結之年》一書中解答這些疑惑,回望那個充滿不安的年代,揭示當時的世界如何一步步走向撕裂和瓦解。

1914何以成為「世界終結之年」?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段時期,也被稱為「鍍金時代」,是人們在很多年後依然無比懷念的時代。

那時候歐洲強國的政權還都把握在幾個表兄弟手中。就像《唐頓莊園》所展示的,貴族們喝着下午茶,出席各種舞會;窮人服侍富人,在田間、工廠勞作;軍人們讀莎士比亞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舉辦。

人們讚美現代文明和機器,卻全然不知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多麼可怕的危機。無數年輕人將走上戰場,整整一代人都被摧毀。

從宏觀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漫長的19世紀」畫上了句號,使1914年成為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一道重要分水嶺。

參加了「一戰」的英國詩人西格弗里德·薩松

最廣為人知的詩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而對於數以百萬計的男人、女人和家庭來說,1914年是世界終結之年。信仰和確定性崩塌,人們在麻木無情的日常屠殺下變得殘暴。

戰爭進一步激化了歐洲各國的民族矛盾,再加上利益瓜分不均,也為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隱患。

《1914》的作者保羅·哈姆從不同國家的角度出發,立足新的文獻資料,客觀、全面地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故事。

從外交活動中的縱橫捭闔到西線戰場上的血火硝煙,從上層階級的爾虞我詐到普通民眾的苦難哀愁,從參戰人數到各國武器數量,本書試圖回答20世紀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之一:1914何以成為「世界終結之年」。

《1914》「烽火殘陽」特裝本

開啟征訂

在「一戰」結束100多年後的今天,「方尖碑」書系編輯團隊精心打造了《1914》「烽火殘陽」特裝本。

我們採用【噴色】+【雕刻】雙重工藝,將圖案以【激光燒灼】的方式呈現在書口,並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

左:內封立體圖;右:外封立體圖

「烽火殘陽」特裝本目前在譯林出版社官方旗艦店、有贊、天貓、小紅書、抖音、京東、摩點、噹噹、一條等平台上架

售價:128元,譯林書友還可領券享10元優惠!

本次征訂從2022年6月28日10:00開始,到7月19日23:59結束,僅此一批,不再加印。

「激光灼燒」士兵剪影

以戰爭的慘烈映襯和平的珍貴

丨設計靈感丨

我們希望書口設計可以成為正文內容的延續,以戰爭的慘烈映襯和平的珍貴。

丨封面油畫丨

封面選用了美國著名畫家約翰•薩金特的畫作《毒氣》,它描繪的是「一戰」期間受到芥子氣襲擊受傷的士兵走向戰地醫院的場景。

其餘死傷者躺在他們腳邊,昏黃的落日營造出慘淡的光線,遠處有人在踢足球,彷彿與傷兵的悲歡並不相通。畫面象徵了戰爭的盲目與荒誕。

丨書口圖案丨

書口圖案來源於一張拍攝於「一戰」時第三次伊普爾戰役期間的老照片,照片中一隊英軍士兵正行軍經過飽受戰火蹂躪的比利時鄉野,去迎接他們未知的命運。

伊普爾位於西佛蘭德,是比利時境內的一處戰略要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與同盟國在這裡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其中以第三次戰役最為慘烈,在各種統計資料中,交戰雙方傷亡人數在40萬-80萬之間。

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役:戰後德軍總參謀部在一份文件中認為該戰役「使德國瀕臨崩潰」,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也在回憶錄中承認該戰役是「戰爭中最大的災難之一」。

這場戰役就彷佛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身的縮影:在造成巨大傷亡和慘重損失的同時,讓參戰各國優秀的年輕人在無謂的衝突中走向毀滅。

丨書口工藝丨

《1914:世界終結之年》「烽火殘陽」特裝本採用【噴色】+【雕刻】雙重工藝,將照片中行軍隊列的輪廓以【激光燒灼】的方式呈現在書口。

細節展示(一)

細節展示(二)

丨附贈藏書票丨

《1914:世界終結之年》特裝版將隨書附贈藏書票1張。

設計素材取自德國著名畫家凱綏·柯勒惠支的一幅版畫作品。1914年,柯勒惠支的兒子在前線喪生,悲痛中的畫家創作了這幅名為《犧牲》的版畫。

畫中懷抱嬰兒的母親衣不蔽體、雙目緊閉,表達了戰爭中的無助與絕望,以及失去孩子的痛苦,流露出濃厚的反戰情緒。

譯林出版社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