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弓喻政」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理性、剋制和謹慎的帝王,在歷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能感受到這一點。他還善於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跟政治治理聯繫起來,探求規律,尋找共通之處,不斷自我提醒,在為政方面,始終保持一個小心翼翼的狀態。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知。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至理名言,李世民是一個理性主義者,是一個內聖外王的典範,對內的自我修為,對外的執政能力,都是一流的。

本文以歷史記載中發生在李世民身上的小事,以及他所說的相關言論為素材,以進一步走近這個人,體會其偉大的人格魅力。

有一次,李世民對太子的老師蕭瑀說:「我從小就喜愛弓箭,曾收集過十幾張優良的弓箭,我一直認為我所收集的都是最好的弓箭,最近我把我收集的良弓拿給弓匠看,弓匠看過之後說,弓是好弓,但材料都不是好材料。我問為什麼這麼說,弓匠說,木心不直,這會導致脈絡偏斜,弓力雖強勁,但射箭出去卻容易走偏。我聽後恍然大悟,自省當初檢查不夠內行和精細。試想我以弓箭征戰四方,自認為對它如此熟悉了解,卻仍然在認知上不能盡善盡美,有所欠缺,那麼天下之大,我治理國家,事務之多,又如何全部知道,全部知悉,定會有一些缺漏之處。」

於是,李世民隨即下令,京師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到中書內省值班辦公,他自己常常接見他們,親自查詢聽取底層民間的疾苦和基層的政治治理得失。

這則故事對我們的震撼處是什麼?心有所思,但凡何事,都能跟自己所關注、所思考、所上心的那件事,聯繫起來。李世民由一張弓的鑒定,聯想到治理一個帝國,必須謹小慎微,勤勤懇懇,兼聽則明,多元了解,虛心聽諫,察納雅言,如此,這個國家才敢說,沒有大的治理上的漏洞。

李世民常對自己的官員說:「想看到自己的樣子,可以照鏡子,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靠忠臣。假如君王自認為英武過人,從而剛愎自用,不聽意見,臣屬之中,溜須拍馬的自然也就會多起來,果真那樣的話,君王失掉江山,臣屬自然也無法保全自己,君臣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你們應該自我鑒戒,不吝批評,看到政府有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來。」

此處我們能讀出什麼?循循善誘,鼓勵臣下,要善於批評,多多批評,言外之意,不用多說,君王自己也只會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還有一次,李世民對官員說:「人們都說天子至尊,沒有他怕的,其實非也,並非如此。天下對上畏懼天神的察看,對下畏懼百官的注視,每天小心翼翼地處理政事,唯恐上不合天意,下辜負人心。」魏徵聽後說:「陛下所言,正是治理國家的重要綱領,願陛下能謹慎警惕,始終如一,一以貫之,則盡善盡美矣。」李世民的確做到了,甚至比魏徵所設想的還要好。

李世民在至高的位子上,還能保持那樣的「人間清醒」,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奇蹟。作為一個帝王,他很了不起,只單純作為一個普通人,從人性的角度看,他同樣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