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錯失3位牛人:若有一位在,關羽不會失荊州,諸葛亮不會累死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劉備佔了5個,吳國和魏國各佔據兩個。可是,其中長沙、桂陽兩郡是蜀國欠東吳的,奈何關羽佔著一直不給。

結果,劉備打漢中、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孫權呂蒙趁機偷襲了荊州。荊州一失,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最後在臨沮這個地方被斬下了頭顱。



隨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攻打東吳,夷陵之戰敗光了蜀國的家底,自此蜀漢開始衰敗。後來,雖然諸葛亮將蜀漢救活了,可卻沒有了建安二十四年的巔峰期。

五丈原上,諸葛亮交代完最後的事情便去世了。縱覽蜀國的發展史,它的衰落根本原因不在於丟失荊州,而在於人才凋敝得太快,否則的話,關羽、諸葛亮都不會那麼悲涼。

蜀漢人才到底有多貧乏

三國末期,鄧艾鍾會聯手攻打蜀國,鍾會在劍閣被姜維攔住了腳步,而鄧艾則帶一萬士兵偷渡陰平小道,直接兵臨成都城下,劉禪不得不投降。

士兵在搜索蜀漢的物資時,在其中發現了一本戶籍冊,上面清楚地記載了:「蜀漢大概有94萬人口,士兵大約有10萬人,而官吏則有4萬人……」

80萬人去養14萬的官吏、士兵,平均每6個人要供養一個,這樣的壓力的確有點大,這或許也是蜀漢國力衰敗的原因吧。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偌大的蜀漢卻只有4萬官吏,相比於曹魏的確不夠看。

現在,一個普通的小縣城,大致都有100多個相關部門,加在一起也得有好幾千個政府人員吧!蜀漢可是佔據了整個四川,再加上周邊一些地區,但政府人員僅僅只有4萬人,可見蜀漢人才基數有多少。

三國末期有這樣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也是體現蜀漢人才貧乏的證據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建安二十四年前後,劉備先後失去了龐統法正等人,也為後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備的發展史上,如果他沒有錯失3位牛人,或許就不會有關羽之死和諸葛亮之殤了,而此三人分別是牽招徐庶黃權,接下來咱們一一來介紹。




牽招是何許人也

說起牽招此人,幾乎沒有人知曉他的存在,《三國演義》基本沒有對他的描寫,但卻不能否定他與劉備的感情,還有牽招本人的才華與能力。

三國志》中,關羽、張飛只能算是劉備的手下,說道「真兄弟」還得是牽招,兩人是「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過命兄弟。

黃巾起義的時候,劉備能從諸多的勤王之軍中崛起,而且還當上了漢朝官員,離不開牽招的幫助。只是,在此期間不知為何,牽招成為了袁紹的手下。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牽招就投靠了曹操,袁紹死後,曹操向北方進攻,治理北方四州的人也是牽招。曹魏後期,北方的鮮卑族多次南下,依然是牽招拒敵於國門之外。



可以說,牽招既是一個政治型人才,也是一個軍事型人才,屬於文武雙全。這樣一個人卻被劉備錯失了,稱得上是他的一大損失,若牽招不為曹操效力,而為劉備效力。

諸葛亮離開荊州時,牽招若是在荊州協助關羽,那麼呂蒙絕對沒有可能輕易取得成功。關羽為何會失去荊州,就是因為糜芳等人貪生怕死、與關羽不合,直接向東吳投降了。

總的來說,在《三國志》中,牽招是以為全能型的人才,能力不輸諸葛亮。奈何,這位劉備最早的兄弟,最後卻被他給喪失了,可惜可惜。

來自徐庶的遺憾

徐庶的能力不必多說,軍事才能一方面就不輸龐統,赤壁之戰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的時候,整個曹營也只有徐庶看出來了。但因為他「一言不發」,所以曹操最後才會着了道。



可即使如此,徐庶後來依然受到了曹魏的重用,魏文帝時期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劉備投靠荊州劉表、駐紮新野時,「逃荒」的徐庶前來投奔,成為了劉備手下的第一謀臣。

早年徐庶為了給朋友報仇、殺過人,身上多少有些俠義之氣,這一點和關羽、張飛合得來,三人也產生了不錯的化學反應,最起碼要比諸葛亮強上一些。

只是,徐庶南下的母親因為被曹操所擄獲,他不得不回家救母親而離開了劉備。徐庶臨走的時候,他向劉備推薦了卧龍崗上的諸葛亮,也算是報答了他的知遇之恩。

話說,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時候,曾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大才子,此人名叫崔州平。崔州平有多厲害呢?早起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他就是袁紹的手下,並在虎牢關立下了大功。

奈何,因崔州平幫助袁紹,結果自己的父親被董卓所害,他將父親之死算在了自己身上,從而退出官場、隱居了起來。與劉備相遇時,劉備就覺得此人不凡,想要邀請他出山。

只是,崔州平一方面不想踏足官場了,另一方面看不上劉備,便果斷拒絕了。崔州平也是劉備的遺憾,因為沒有收入麾下過,所以稱不上「錯失」兩個字。

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假如說徐庶沒有離開劉備,而是在蜀軍陣營中發展起來。那麼,以他的人脈與口才,好友司馬徽、崔州平等才子,或許都會賣一個面子前來相助吧。

那個時候,劉備身邊還會缺少人才嗎?人才是一個朝代崛起的根本,有了這些大才的相助,關羽不會失去荊州,劉備不會有夷陵之敗,諸葛亮也不會被軍政事務累死。


最可惜的一個人黃權

如果說牽招是可惜,徐庶是遺憾,那麼黃權就是劉備最大的痛。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黃權的離開不是自願的,而是一種無奈之舉。換句話說,他不想離開劉備,但卻沒有辦法,一州之隔便是永別。

黃權原本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當年劉璋邀請劉備入川一起抵禦張魯時,黃權就曾勸說劉璋不要讓劉備來,要不然他就會侵吞你的土地和力量。

奈何,劉璋不聽,非得讓劉備入蜀,結果失人又失地。劉備佔據益州後,他見黃權有才華,便將其納入了自己的麾下委以重任,擔任偏將軍,類似於軍師。

跟隨劉備後,黃權最大的一次表現就是漢中之戰,《三國志》中是這麼記載的:「殺夏侯淵,據漢中,皆(黃)權本謀也……」《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戰的功勞給了法正和黃忠,但事實卻是黃權的。



因為黃權功勞甚大,漢中之戰後,他便讓其擔任益州牧,足見其政治、軍事才能都可以。關羽死後,劉備率軍討伐東吳,黃權勸說他不要這麼做,劉備卻不接納。

既然老闆不聽,那麼黃權只能給予幫助,他率軍在江北鎮守,以防止曹魏突然南下。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中劉備大敗,結果失去了荊州所有的土地,黃權回巴蜀的路也被隔斷了。

無奈之下,他便選擇投靠了魏文帝曹丕,成為了鎮南將軍。事後,曾有人向劉備進讒言,但劉備卻為黃權辯解,那都是我的錯,不關黃權的事情。

從這句話來看,黃權在戰前就已經把該說的都給劉備說了,會產生的結果也都給劉備說了,雖然最後依然失敗了,但只能說是劉備的錯,而不是黃權的能力不行,甚至從側面襯託了他「料敵於先機」的能力。



其實,很多時候蜀漢的一次次失利,都是因為人才缺失。龐統在落鳳坡死後,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入川,以至於關羽身邊沒有能人相助,大意失荊州。

漢中之戰後,劉備身邊的謀臣法正又去世了,他攻打東吳的時候,諸葛亮需要鎮守荊州,劉備身邊又沒有謀臣,黃權也被他用來防止曹魏大軍的偷襲,結果夷陵慘敗。

劉備擊敗劉璋後,得到了3位有能力的人,一個就是法正,一個就是黃權,還有一個就是李嚴

法正死了,黃權投靠了曹魏,李嚴又與諸葛亮不和,以至於諸葛亮北伐沒有一個安穩的後方,瞻前顧後、最終累死。



咱們可以做一個假設,若是黃權沒有投靠曹魏,而是在蜀漢任職。那麼,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時候,黃權就會給他一個很好的後方保障,即使是李嚴也不敢給他「使絆子」。

從某個角度來說,劉璋時期,黃權的資歷、威望就要強於李嚴,劉備時期,黃權受到的信賴也要比李嚴多。總體來說,黃權在蜀漢的一切都要高於李嚴,後者怎麼敢違背他的命令,更不敢給諸葛亮使絆子。

三國中,曹魏的綜合實力最強,或許蜀國最後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可是,在諸葛亮、黃權的共同努力下,前者不會累死,蜀漢的國祚也會被延長。

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蝴蝶效應吧,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一個人的缺失,導致全盤皆輸。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