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逝世後,擬定的抬棺人都有誰?照片中為何憑空多出了一雙手?

「魯迅應該享受國葬,在蘇聯,高爾基去世,由斯大林抬棺……」沈鈞儒在魯迅葬禮上的發言中這樣說道。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寓所與世長辭,那一天,無數中國人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

1936年,魯迅先生的遺體

在上海,源源不斷的民眾自發參與到魯迅治喪的活動中來,一時間,魯迅的葬禮也成了全國人民最為關注的焦點。

當時由蔡元培、內山完造、沈鈞儒、宋慶齡茅盾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專門成了魯迅治喪委員會。

正如沈先生所說,作為中國現代青年的偉大導師、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給魯迅抬棺是一件神聖而莊嚴的事,這不僅標誌着全體國民對魯迅先生一生的肯定,同時也標誌着左翼文學的後繼有人。

那麼,由誰來抬棺,無疑成為了「治喪委員會」要面臨的頭等大事。

1936年,魯迅先生的靈堂

由於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而魯迅的身份又極為敏感,所以「治喪委員會」經過集體討論後決定,由當時有影響力的青年作家來抬棺。

這些青年作家無不受過魯迅先生的指導和支持,都是未來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也算是秉承了先生一貫關愛青年作家的態度。

然而,這樣一件嚴謹的抬棺人員名單,卻與當時現場抬棺的人員有很大出入,並且在抬棺的照片中,憑空出現了一雙本不屬於抬棺人員的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記者就此事,做了一系列調查、走訪。

1936年,魯迅先生出殯時的照片

其實,關於最早的抬棺人員名單,在蕭軍執筆的《逝世經過略記》中有過詳細的記載,一共有16位青年作家,分別是:

巴金、黃源、蕭軍、黎烈文、聶紺弩、靳以、孟十還、周文、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蕭乾、歐陽山、曹白、鹿地亘、胡風。

由於蕭軍是治喪委員會的成員,所以這一份《逝世經過略記》,應該算是官方發佈的權威報道了。

然而,起靈當天許多報紙上刊登的抬棺人數卻與蕭軍的記載不同,《上海華美晚報》記載:「大批青年學生送魯迅入葬,十四位作家親抬棺柩。」

1936年,魯迅先生的遺體

很明顯,一說16位,一說14位,如此重大的葬禮,為何會在關鍵問題上如此兒戲呢?

也許有人會說,從當天的照片中數一數不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這的確是最簡單的方法,可是,當天為魯迅送葬的民眾人山人海,現場十分混亂,留下的照片中,並未能清晰地留下所有抬棺人的影像。

不過,已經確認無疑的幾位當時抬棺的作家,幾乎都撰寫過魯迅葬禮的相關文章,其中不乏對抬棺具體細節的記載,從中可以略見一二。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在魯迅逝世十年後,作家靳以曾寫過一篇紀念先生的文章,並回憶了當時葬禮的一些細節:

「我是派定的抬棺人之一,除開我,記得還有鹿地、周文、沙汀、巴金、河清、烈文、天翼、胡風……我極其小心地邁着步子,為了使魯迅先生不再受一點人間的顛簸……到了墓地,那具黑棺又上了我們的肩頭。」

據靳以回憶,當時他的心情沉重極了,儘管棺材不大,先生的遺體也很輕,但他覺得自己的肩頭異常沉重。

靳以

從靳以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作家們抬棺一共抬了2次,一次是起靈,一次是到了墓地。除了自己外,他能記起來的抬棺人,還有8位。

我們再來看看巴金在文章中的說法:

「到了墓地之後,十三四個人抬起了靈柩。剛剛在紀念堂上讀悼詞的朋友,突然從人叢中跑過來,把他的手掌也放在靈柩下面,這個情形把我深深地感動了……」

巴金在文中提到的那位「讀哀詞的朋友」,其實就是蕭軍,只是當時他們並不相熟。

蕭軍

這與蕭軍「自己是抬棺人」的記載是吻合的,只不過巴金記憶中的人數與蕭軍仍有出入。

多年後,靳以的女兒曾為記者拿出父親珍藏多年的魯迅葬禮照片,背面有靳以在事後親筆註明的抬棺名單,以示紀念。

只可惜,由於日久年深,照片背後的字跡有三個名字已經模糊不清,能清晰辨認的有9人,分別是姚克、歐陽山、胡風、巴金、張天翼、靳以、黎烈文、吳朗西、鹿地亘。

這樣看來,這件事就很奇怪了,這9人的名單與靳以在自己文章中所寫的9人名單又有不同,少了周文和沙汀;多了姚克、歐陽山、吳朗西。

1936年,為魯迅抬棺的人

後來,有記者拿着照片,找到周文的女兒,她認出了照片中他的父親是排在棺材右邊倒數第二位,並且還拿出了父親當年紀念魯迅的文章。

周文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大家在禮堂前圍着一大圈把裝着他遺體的棺材抬起來,這是最後了啊!成千上萬的人都爭着伸出手來,擁擠着,抬向墓穴去。」

這樣看來,周文當天就在現場,應該確鑿是抬棺人員之一。

2001年,根據靳以女兒的照片,記者又找到了當年抬棺人中尚健在的黃源。

魯迅、許廣平夫婦和兒子周海嬰

黃源指着棺材左排巴金和胡風后面、靳以前面的一個小空缺說道:「這個就是我。」

由於黃源個子小,又在兩個高個子中間,所以很不明顯。

據黃源說,許廣平並沒有將魯迅的死訊告訴蕭軍,那天蕭軍是他帶去的,魯迅遺體從家裡轉移到殯儀館後,蕭軍跪在殯儀館裏,那天是由黃源及夫人許粵華、蕭軍、胡風四個人守靈。魯迅去世時,茅盾由於生病沒有來,是他的夫人孔德沚來的,茅夫人主要負責照顧許廣平。

茅盾夫婦

根據這張照片,記者又做了諸多走訪和調查,最終確定了抬棺12人的真實名單:

左1:巴金,右1:鹿地亘

左2:胡風,右2:歐陽山

左3:黃源,右3:張天翼

左4:靳以,右4:姚克

左5:吳朗西,右5:周文

左6:蕭軍,右6:黎烈文

以上是根據照片查考出第一次從萬國殯儀館起靈,抬下台階送入靈車過程中的名單。

除此之外,關注照片憑空多出的那雙手,明顯不是一個中國人,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不可能有外國人出現在抬棺名單中的。

那麼,這個外國人到底是誰呢?在巴金的回憶錄中,記者找到了答案。

巴金

「在往墓穴去的途中,靈柩是愈來愈重了。那個押柩車來的西洋人跑來感動地用英語問道:我可以幫忙嗎?我點了點頭。他默默地把手伸到靈柩下面去。」

原來,魯迅的葬禮全過程,並非今人想像中那般古板,一個外國人,面對此情此景,都能深深動容,可見當時現場的每一個人,包括前來送先生最後一程的每個民眾,心裏都有着多麼真切的悲痛。

按照各方回憶當天的境況,恐怕「抬棺」的人還不止這13個人,到最後,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抬棺的行列,恐怕早已說不清楚了。

魯迅

是啊,在那個中華大地漸漸覺醒的年代,誰還不想親自送這位偉大的「戰士」最後一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