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之坎坷之路


中醫在我國有着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誕生於原始社會,中醫基本理論成行與春秋戰國時期。

而西醫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傳入我國,但由於當時傳入的只是淺顯地解剖學知識,所以在國內醫學上的影響並不大,直到19世紀初,由於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等技術的傳入,才為西醫在國內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西醫的迅速發展

由於中醫源遠流長,有着獨立的治療體系和相對完善的治療方法,再加上當時國家一直是封閉自守的管理方式,導致在鴉片戰爭前的很長時間裏,西醫在國內無法流傳,直到19世紀中期,西醫已經變得相對完善,又因為西醫的治療方法效果迅速明了,所以在戰場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西醫又被稱為戰場醫學。中醫講究養,而西醫講究治。

由於當時大力推廣學習西方文化,那些知識分子更願意接受先進的知識,包括西醫,所以這一批人都是大力支持西醫。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召開全國衛生會議,會議通過了(舊醫登記案原則),規定中醫必須到衛生部門登記,申請執業執照才能營業,執照到期後不在給與登記,同時廢除中醫教育。當時中醫代表赴南京請願,由於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的支持,最終並沒有執行議案。中醫這才逃過一劫。直到1936年國民政府頒佈了(中醫條例)後,中醫才有了自己的合法地位。

中醫的坎坷之路

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制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西醫而把中醫完全阻止在醫學教育之外。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規程》中,任然把中醫阻止於教育體系之外。1929年的《舊醫登記案原則》上文中已有說明。汪精衛在1933年六月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提出廢除中醫中藥,並長篇大論地談論中醫的不科學。1946年國民政府衛生署規定中醫一律稱「醫士」,而不準稱「醫生」,以此用來歧視中醫。

直到1956年國家才辦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大學,這時中醫才真正地走上軌道。

中西醫結合

中醫治病通過望聞問切,從整體出發,其目的在於調理,養生,以及預防。而西醫從一開始的研究理念就是解刨,單個器官的去研究,哪裡有問題就處理哪裡,所以加上先進醫療器械的加持,可以直達病灶,見效迅速。西醫優勢在外科,而中醫優勢在內科。

因為我們人本身是一個整體,所有的器官是協同工作的,而不是單個單獨工作的,西醫所能看見的那個有狀況的部位,就把它治了,但卻忽略掉那可能是其他地方的問題導致這個地方發生病變,就導致了暫時處理好了過段時間又出問題了,這就是所謂的治標不治本;而中醫呢就有他比較成熟的一套體系專門用來研究人整套身體器官之間的合作關係,你說你胃疼,他就會知道你不是胃有問題而是腸子發炎導致胃負擔加重,才表現出胃疼。

那麼像西醫外科一些病人,像腎臟壞死等等需要開刀替換,這些雖說中醫在外科也有一些方法去治,但也僅僅是限於接胳膊接腿的層面。這種情況就必須得西醫出手,而後中醫就行調理鞏固。

中西醫結合是必然的結果,就像是左手配右手,相輔相成。造福於廣大人民。

隨手一些,如有不脫,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