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文采

提起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們就會想起他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赤子之心,顧全大局相忍為黨的崇高風範,文雅的談吐,強大的感召力……人們往往忽略了,其實周恩來還是一個文采斐然的文藝青年。

一、《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發表於1941年1月18日重慶《新華日報》的一篇文章。1941年 1月,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封鎖消息,不準談論皖南事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書寫題詞和詩:「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正抗議,並在中共南方局內部署應變措施。

周恩來把犧牲於皖南事變的新四軍烈士稱為「死國難者」,雖然只是四個字,卻是對烈士們的最崇敬的尊稱:他們是為了國家而獻身的,他們必定萬古流芳。正文僅僅16字以「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周恩來為歷盡艱辛正好為國家為民族殺敵立功的英雄們慘遭冤殺而深感不平,故稱之為「千古奇冤」!我們的領袖心中有無限悲憤,但為民族存亡、國共合作抗擊日寇大事考慮,故把悲憤之情收起,而用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兄弟相爭的典故,昔日有魏王曹丕欲害曹植,另其七步作詩,不成即命不能保,才華橫溢的曹植果然七步就作出好詩,以豆萁煮豆比喻兄弟相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周恩來問「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雖然是用典,卻十分恰當、自然,飽含深情,有憤慨,有揭露,有傷懷,有規勸……國難當頭,殺敵唯恐不及,卻手足相殘(此時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兩黨如同兄弟),痛失英才,怎不叫人哀傷!綜觀全文,短小精悍卻又能深深地打動讀者,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

圖中那哪個是帥哥周恩來?

二、悼李公朴、聞一多兩先生詞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聞一多兩先生,時局極端險惡,人心異常悲憤。但此時此地,有何話可說?我謹以最虔誠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絕,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周恩來)

李公朴、聞一多兩位民主人士先後被暗殺後,1946年10月4日在上海舉行了全國性的追悼大會,周恩來寫作了上面的悼詞,鄧穎超在會場宣讀。悼詞於同一天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

整篇悼詞的一大特點,用語十分精簡。什麼事?「追悼李公朴、聞一多兩先生」。什麼背景?「時局極端險惡,人心異常悲憤。」一下子就抓住了聽眾的心,聽者無不在心裏認同,「險惡」,還有比連殺兩位教授先生更險惡的嗎?「悲憤」,人們對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生命的兩位先生而「悲」,因反動派的罪惡行徑而「憤」,用詞精當。聽眾以為中共代表將有很多話要說,,卻不料就一句「此時此地,有何話可說」。那就是,你們這樣卑鄙下作,我無語!!!我心中有語言無法表達的悲傷和憤慨。接着,周恩來代表中共,稱兩位先生為「殉道者」,殉道,為道義而犧牲。這無疑是對民主人士李公朴、聞一多先生的最高褒獎,無疑是對爭取民主、共和的民主人士的最大激勵。作為中共代表,最後向兩位先生送上的是默誓,也是極為簡短:「心不死,志不絕,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殺人者終必覆滅」。人人能說,句句能懂,鏗鏘有力如咚咚戰鼓,鼓聲中,人們向共產黨旗幟下匯聚。相信追悼會結束,這幾個短句一定在人群中口口相傳了吧。這不就是教育人民、團結人民嗎,周恩來的悼詞如此有力量!

圖中軍帽周公是什麼時候?

三、周總理少時寫過武俠小說!

怎麼也想不到啊,周恩來少年時竟然還寫過武俠小說,筆名「飛飛」。以這個筆名寫武俠,可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人,可絕對不是讀死書啊,他的思維一定十分靈活,學起來那必定博覽群書,兼收並蓄。

可惜後來斷更了,我們的周總理從那時慢慢認識到,俠客救不了中國,光靠行俠仗義救不了苦難中的人民,他投身革命,沒有時間為我們寫武俠小說了。

嘔心瀝血為人民

他獻出畢生的精力,寫了一部中國人民奮鬥的大書,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