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定四海君臨天下的開國君主,也是在遺憾中孤獨離世的太上皇

他不僅一手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初唐的政治格局,並大力興修水利,進一步完善律法,為帝國在日後走向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史料記載,李淵寬仁容眾,武藝超群,童年的經歷磨練了他的心智。在父親病故之後,與李淵相依為命的母親也撒手人寰。此時,李淵的髮妻竇氏,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他暗淡的生活,溫暖着他悲涼的心房。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竇氏,北周神武郡公竇毅之女,自幼喜讀史、善書學,才貌出眾。與李淵喜結連理之後,生下四兒一女,讓原本幾漸凋零的門庭重新興旺起來,或許,這段日子才是李淵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吧。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公元617年,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時,竇氏已於四年前病逝,而三子也已早夭。至親的不斷亡故,讓李淵更加珍視骨肉親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或許,當52歲的李淵決定晉陽舉兵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為了權利的慾望,更多的是因為多年來盜匪橫行,兵荒馬亂,征戰殺戮連年不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李淵一定相信,只有成為真正的王者,才能保全家人的平安。但不會有人知道,一個澄清宇內,以唐代隋的起兵方案,已經在他的心中鋪陳蓄勢運籌千里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當時晉陽的地理位置:北部有東突厥雄霸草原,南有隋朝舊勢力,此時起兵必然會腹背受敵。

為了穩定突厥,李淵寫了一封文字謙卑的書信給突厥的始畢可汗,表示願與突厥和親結盟同入京師,只要不侵擾百姓,長安城中的金銀玉帛皆為突厥所有,若是因路途遙遠不願勞師南下,也可坐享長安城裡的財物。

始畢可汗見到如此謙卑的書信,內心的驕矜之情油然而生,又見不用勞師動眾就可坐收漁翁之利,當即表示贊同,並表示願意提供士兵和戰馬的支持。

這樣,數百年來壓制中原的勁敵,竟被李淵的這份謙禮和權宜,消解於筆墨往來之間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於是,李淵經過仔細的籌謀,昭告天下: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楊廣之孫十四歲的楊侑為帝,並為起事披上了「匡扶社稷,安撫天下」的合法外衣,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締造了統一的戰線,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西進長安的途中,不斷許官加爵收買人心,以八面玲瓏的政治和外交智慧,游刃在隋朝、突厥和天下人之間。最終僅在半年之後,就坐擁關中正朔,代隋而立,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開國君主。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然而,就是這樣擁有雄才偉略的一代開國君主,在面對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間暗流涌動的權利爭鬥時,非常珍視骨肉親情的李淵,始終無法將殺伐決斷用在自己的兒子之間。如何阻止百年之後手足相殘的慘劇上演,成為李淵有生之年唯一的牽絆。

但是,李淵怎麼也沒想到,這場令他夙夜難安的兄弟爭鬥,竟然是以最野蠻的方式,在一個初夏的早晨瞬間終結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結束了權利的爭鬥,李淵的三個皇子,轉瞬之間兩位喪生,還有同時喪生的十一個皇孫。

一夜之間恍如隔世,人間至痛莫過於斯。死亡就像是一桿秤,用于衡量那些逝去的光陰,倘若九年之前,李淵沒有走出太原,只是做一個安分守己的晉陽留守,不知那亂世兵燹之下,如今的一家老小是否都還活着?

公元635年,71歲的李淵悄然離世。臨終之前這位曾經至高無上的開國之君,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承繼漢魏,重振禮樂的家國夢想。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千秋功過後世如何評說,或許李淵已無意深究,只是默默地躺在自己的陵寢之中,俯看着子孫後世書寫着新時代的歷史篇章。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