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經常出現的「天王」究竟是怎樣的尊號?

讀過東晉十六國歷史的朋友們應該能發現,十六國政權經常出現一個尊號——「天王」,比如大趙天王(石勒石虎)、大秦天王(苻健)、武悼天王冉閔)、大涼天王(呂光)、大夏天王(赫連勃勃)等等。那麼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經常出現的「天王」究竟是怎樣的尊號呢?

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從東漢後期開始遷居中原,西晉則是「五胡入華」的高峰期。「五胡」在入華初期並沒有造反,而是成為西晉朝廷的戶口百姓和世家大族控制的勞動人口。而「五胡」的首領或貴族多被西晉授予官職爵位,少數人更是與士族門閥交往。

直到西晉的統治因為「八王之亂」而崩潰,「五胡入華」才演變為「五胡亂華」。很多少數民族起兵造反並建立政權,是為「五胡十六國」。由於「五胡」當年都處於西晉的直接統治或者接受西晉的官爵,十六國很多政權的合法性都可以追溯到西晉的冊封,「五胡」也不得不以西晉為正統。

另外,「五胡」的人數並不足以統治中原,維持統治就必須要與當地的漢族士人合作。而北方的漢族士人絕大部分都是以西晉為正統,西晉滅亡後則尊奉東晉。因此很多漢族士人就算輔佐「五胡」的帝王,政治立場上也是親晉的,比如王猛曾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因為胡漢都以晉室為正統而東晉又公開稱帝,所以十六國的君主不敢輕易稱帝。十六國中實力較弱的(西秦南涼前涼北涼西涼)從建立到滅亡都只是稱「王」漢趙成漢前燕南燕西燕、胡夏、後趙前秦後秦後燕稱皇帝,但稱帝前也猶豫了很長的時間。

先秦時期,為了與稱王的諸侯做區分,時人將周天子稱為「天王」(稱天王以表無二尊也)。秦朝統一天下後,「天王」依然是天子(皇帝)的非正式別稱,但使用頻率大幅下降。東漢末年,「天王」與胡人的信仰融合,在胡人心中逐漸演變為低於皇帝而高於諸侯王的帝王尊號。

正因如此,想要稱帝的十六國君主往往都會先稱「天王」。稱「天王」畢竟不是稱皇帝,可以安撫尊晉室為正統的人。但「天王」又高於諸侯王,可以行皇帝之實。除了南燕之外,稱皇帝的十六國君主在稱帝前都會先稱「天王」來過渡一下,後涼北燕更是從建立到滅亡都只稱「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