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劉邦項羽的評價很多,說法不一。「楚雖三戶,忘秦必楚。」這句預言引得多少楚人去飛蛾撲火,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出生於楚國名將之家的項羽。
項羽無疑是當時最能實現這句預言的楚國人,最終卻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究其原因,後世人更是眾說紛紜,楚漢之爭時,劉邦與項羽結拜為兄弟,兩人皆以推翻暴秦為目標,可最終兩人反目成仇,劉邦更是逼得項羽烏江自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項羽在這場逐鹿中被劉邦打敗而自刎呢?
這與兩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項羽雖然出身名將之家,力大無窮,傳說有能以一敵百之能,更有領軍布局之能。可他卻狂妄自大,暴烈多疑,優柔寡斷,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說間接造成了他的失敗。
而劉邦雖然出生沛縣,只是沛縣的一個小縣令,家世更是難以與項羽相比。可是他平易近人,豁達大度,任賢為用,這為他的王圖霸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項羽是一個好的軍事家,可劉邦卻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戰場能勇猛殺敵,以一敵百,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卻是讓別人替他打仗,讓別人替他謀劃,自己只要謙遜有禮,自然有人願意幫他,扶持他。
項羽最終被劉邦與韓信的軍隊追趕,當時他的軍隊人數已然不多,況且長期的奔波逃亡早已耗光了他們的糧草。
項羽的軍隊最終紮營在垓下,劉邦軍隊包圍了楚軍,夜裡讓將士們吹唱楚歌,楚軍在如此狼狽的情況下更是想念家鄉,相繼放下了兵器。
項羽當夜召集了八百親兵騎馬與他逃離垓下漢軍的包圍,漢軍們接到指令活捉項羽,因此又開始了長時間的追逐。項羽渡過淮河之後,八百親兵也只剩下一百,項羽更知自己已無退路。
行至陰陵,項羽向途中一老夫問路,老夫知是西楚霸王,一個屠城濫殺無辜百姓的人,於是他為項羽指了錯誤的方向。因此,項羽的軍隊進入了一個低洼地帶,可事已至此,他只能命令行軍繼續向前。
再次被漢軍追趕上時,項羽心知再無退路,而自己一介西楚霸王又怎能退縮?於是他便將軍隊分成四組,準備與漢軍殺個你死我活,再取下漢軍大將首級,可寡不敵眾,自己的士兵個個勇猛卻一一倒下。
項羽此時已經到了烏江,烏江的船長勸說項羽回江東,大不了東山再起。可自負的項羽覺得無顏再面對信任他的江東父老,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與他一同殺敵,戰死沙場,他一個人又怎能獨活,儘管江東父老不怪罪他,他自己的良心更加過不去,於是便朝着烏江自刎了。
一個英雄就這樣走了,這不禁令我們後世人警醒,正是由於項羽性格上的弱點才導致了他的失敗。如果在鴻門宴是他不優柔寡斷不心軟,劉邦便沒有機會阻止他,如果他不屠城濫殺無辜,百姓便不會不信任他,如果他不疑心病重,能者便不會離開他轉而投奔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