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對死後的墓地選址非常重視,歷來權勢富貴人家,都會花很多時間來找到一塊風水寶地,以便死後得安穩,也希望給後代帶來好運。漢高祖劉邦在登上帝位之後,便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他更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做了規劃,他選擇長安城以北的咸陽原,作為自己和漢朝後來帝王的指定皇家陵園,後來歷代皇帝都長眠於此,而漢文帝的霸陵,卻在長安城東南方的白鹿原。
咸陽原上的皇家陵園,曾經很繁華,因為西漢前期,為了使皇帝死後不會冷清寂寞,在建造陵墓的同時,在一旁常常要建一座城市,被稱為陵邑,並從全國各地遷徙一些富豪大族到此居住,當時遷居陵邑被視為一種榮耀,號稱"五陵之冠"的茂陵,陵邑人口達到了27萬,而咸陽原上便形成了一個財富高度集中,人口密集的城市群。漢高祖規划了咸陽原,他不會想到自己死後,其中一個兒子會違背他的意思,將自己的陵墓建造在遠離皇家陵園的白鹿原上,他就是漢文帝劉恆。
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原是秦末魏王魏豹的小妾,魏豹被漢將周苛殺死,薄姬成了俘虜,後來劉邦覺得有些姿色便納入後宮,薄姬一直不得寵,劉恆出生後也很少見到劉邦,劉邦對這個兒子也沒什麼感覺。在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後,封八歲的劉恆為代王,母親薄姬也隨他就番,之後劉恆悉心治理着代地,與皇室鮮有交集,因此劉恆母子二人幸運的躲過了呂后的迫害。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和朱虛侯劉章聯手誅滅諸呂,他們商議,後少帝劉弘不是漢惠帝所生,不能再做皇帝,在權衡了諸王和外戚勢力後,選中了寬仁而又遠離權利鬥爭的代王劉恆繼承皇位。在迎接劉恆到長安登基的使者到達代地後,劉恆起了疑心,他不敢相信自己會做皇帝,於是卜了一卦,卦師確定是吉卦後,劉恆才將信將疑的向長安進發。一路上,劉恆步步為營,先派舅舅薄昭到長安打探,後又派屬下進城探路,最後住進未央宮,之後順利繼承皇位。
根據組訓,漢文帝劉恆繼位之後,便要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先前劉邦規定的,漢朝歷代皇帝都需葬入咸陽原上,劉恆卻拒絕在咸陽原上選址,他心裏是怎麼想的,後人也不會知道,最後他選在了遠離皇家陵園的白鹿原上,他所說的不葬入咸陽原的理由很充分。
在漢朝之前,一個王朝的歷代君主,在宗廟的排位必須嚴格,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子居右,而現在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正是在漢高祖劉邦的霸陵右邊。劉盈與劉恆都是劉邦的兒子,現在劉盈的安陵已經佔據了右位,所以劉恆只有重新再開一塊墓地。
由漢景帝起,又恢復了葬於咸陽原的規矩,只有漢文帝劉恆的霸陵是遠離皇家陵園的,就算是與漢惠帝劉盈的墓地有衝突,也不至於選在距離這麼遠的白鹿原,根據後人的猜測,劉恒生前就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愛,在做代王的十五年期間,一心發展代地,並不以自己是皇子為榮,所以對皇家是有隔閡的,再加上劉恆是孝子,母親是要葬在自己的陵區的,為了讓母親遠離呂后,劉恆才將自己的墓地建於遠離皇家陵園的地方。而漢文帝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也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