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二年十月,清軍奉命將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的老弱婦女回民集結起來,遷徙到蘭州。據左宗棠的《奏稿·安插肅州老弱回民片》記載:「其老弱婦女二千數百名,概行遞解蘭州。俟臣凱旋,擇地安插。現在肅州實無一回羼雜。其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各回,死亡殆盡,亦無遺種。」這寥寥數語,背後卻是無數家庭的破碎與離散。 當這些回民被押解着踏上前往蘭州的路途時。一路上,寒風刺骨,他們身着單薄的衣衫,在清軍的押送下艱難前行。許多老人步履蹣跚,孩子們餓得哭聲不斷,婦女們則緊緊抱着自己的孩子,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擔憂。
而蘭州這邊,得知回民即將到來的消息後,蘭州府迅速行動起來,開設了難民局。當第一批回民抵達蘭州時,難民局的官員們立刻對老弱婦女進行了仔細的點驗,隨後將他們暫時安置在了黃河北岸。後經過多方的考察和協商,決定將其中 2000 余名回民安置在金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
與此同時,在肅州戰役後,白彥虎率領着回民軍中的殘餘人馬退走哈密(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然而,隨着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喀什噶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喀什市)城破被圍,白彥虎和伯克胡里統率全部人馬離開了國境,退向安集延(今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首府安集延市)及其附近的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 他們穿越了茫茫的沙漠和險峻的山脈,一路上缺水少食,還要躲避清軍的追擊。許多人在途中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據俄國檔案資料顯示,這批東干難民於 1877 年 12 月 6 日到達納侖(今吉爾吉斯斯坦納倫州首府納倫市),12 月 27 日到達托克馬克,到達定居地時的倖存者總數為 3314 人,且全為陝西籍回民。 1878 年,白彥虎為這批人選擇了一個地方定居,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營盤的地方。清政府方面,對白彥虎的逃走耿耿於懷,曾四次向沙俄政府提出引渡白彥虎的要求,但都被沙俄拒絕了。
除了這些大規模的回民遷徙事件外,還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回民求撫。對於這些回民,清政府大多採取了就地安置的辦法,撥給他們一定的糧食,以維持基本的生活。畢竟,多年的戰爭已經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疲憊不堪,無論是回民還是漢民,都渴望着和平與安寧的生活。
左宗棠深知,移民遷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於是,他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辦法,以確保遷徙的順利進行。他嚴令沿途地方官吏,對於遷徙的回民要做好接送保護工作,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嚇詐行為。對於遷徙的回民成年人,每口發給糧食八兩或一斤,以保證他們在路途中有足夠的體力;遷徙的小孩每人每日發給行糧五兩或一斤。隨帶的騾馬按日發給草料,無論是麥面、小米、扁豆均可,但需去殼,以方便食用。夜宿時,應找窯洞安置,並供給柴薪,讓回民們能夠在寒冷的夜晚有一個溫暖的休息之所。到達安置地點後,對於那些極其貧困的家戶,每人每日發給糧食半斤,小孩五兩,幫助他們度過最艱難的初期安置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