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2025年04月04日12:12:07 歷史 1750

2004年,一封字跡歪歪扭扭卻情真意切的信,越過重洋,抵達中國駐肯雅大使館。

寫信的是個叫沙里夫的姑娘,她自稱是「半個中國人」,聲稱自己是鄭和水手的後裔。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誰也沒想到,這麼一封看似不着邊際的信,竟然揭開了中非之間一段長達600年的中非傳奇。

據說,鄭和的艦隊當年在非洲留下了不少痕迹,非洲島嶼的遺迹、被雨水沖刷的漢字墓碑,還有那個執着尋找「祖先之鄉」的非洲女孩。

這段歷史是真的,還是一場誤會?沙里夫如今又在哪裡?

鄭和水手後裔

2004年的一個清晨,東非的海風穿過拉穆群島上帕泰島的棕櫚林,吹得屋檐上的椰葉瑟瑟作響。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個偏遠的肯雅小島上,一封署名「姆瓦瑪卡·沙里夫」的手寫信,正躺在中國駐肯雅大使館的桌上,信紙已有些泛黃,墨跡卻寫得認真而篤定。

「尊敬的大使先生,我叫沙里夫,是鄭和水手的後代。」

這句話讓手握信件的大使郭崇立愣了好幾秒,作為資深外交官,他自然對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如數家珍,也知道這段航海壯舉曾延展至非洲東海岸。

然而從未有史料明確提及,中國人曾在肯雅登陸,更遑論留下後裔。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信中還寫道,她生活的島上,至今保留着許多與中國有關的「老物件」和「祖傳習俗」,她懇請大使能幫助她完成祖先的夙願:「回中國看看」。

「若她所說為真,那可能改寫一段我們所知的航海史。」郭崇立還是決定一探究竟。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島嶼上,沙里夫和母親已經等候多時。

當她見到一行中國人走下船的那一刻,眼裡泛起的,不是驚喜,而是濃重的懷疑和不安。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一連詢問了三遍:「你們,真的是中國人嗎?」

直到聽見郭崇立用生澀的斯瓦希里語回應,她才如釋重負,長長地吐出一口氣,臉上綻開笑容:「你們真的來了。」

沙里夫並不是那種膚色純黑的東非人,她的皮膚較淺,頭髮不像其他非洲人那般緊貼頭皮,而是略帶自然波浪;她的嘴唇較薄,眉眼間竟透着幾分東亞人輪廓。

簡短寒暄後,沙里夫帶着眾人走進家中,屋裡陳設簡陋,卻乾淨整潔。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母親用一種近乎莊重的儀式,打開一個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布袋。

裏面是一個帶有裂紋的青花瓷碗,數片瓷器碎片,還有一塊小瓷磚,磚底依稀可見「大明宣德」四字。

屋子裡,一時間鴉雀無聲。

郭崇立小心地接過瓷碗,專家則迅速蹲下身,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每個字、每道紋路都不放過。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他們一致認定:這是明代瓷器,出自中國景德鎮不假

「原本完好,只是幾年前……」沙里夫輕聲說道,她講起了那場令她難以釋懷的誤會。

幾年前,有一支「看上去像中國人」的考察隊來到島上,她滿心歡喜地拿出祖傳瓷器迎接「親人」,卻換來對方冷漠的臉龐和敷衍的回應。

對方在一陣混亂中,不小心打碎了這唯一能證明她血脈的瓷器。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他們連一句『對不起』都沒說」,沙里夫事後對母親低聲抱怨道。

那場誤認,使她對外來者的態度從熱情轉為謹慎,甚至抗拒,也是因此,當真正的中國人到來時,她才會一再確認。

後來,她從村裡一個與政府有聯繫的熟人那裡得知,那些人並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日本

她一直以為,只要見到中國人,自己便能一舉「認祖歸宗」,可現實卻狠狠給了她一記耳光。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從那天起,她不再輕易展示瓷器,也不再在村口等待任何陌生訪客。

即便是後來真正的中國大使館人員登門,她和母親依然連問了三遍:「你們,是中國人?」

見此情景,郭崇立一行人更覺得事情非同小可。

沙里夫母親更補充道,這些瓷器並非偶得,而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曾被他們的父輩視為祖訓,不許丟棄、不許賣出、不許外借。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中國人到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第二天一早,沙里夫便帶眾人穿過林間小路,來到一處靠海的山壁前。

在那山壁之下,靜靜佇立着數十座土堆狀的墳墓,墳頂為圓形,墓碑殘舊,有的刻有模糊的漢字,有的則鑲嵌着瓷片

最令人震撼的是,這些墳墓毫無例外地,全部面朝北方——朝向遙遠的中國。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那一刻,沒有人說話,只有海風帶着些許咸腥,吹動眾人的衣角。

這不是「傳說」,這是證據,這不是「可能」,這是遺存。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600年前的風,依舊在帕泰島棕櫚樹間迴旋;600年前的水手,雖埋骨異鄉,卻在後人的血脈中繼續活着。

從「異鄉人」到「鄭華」

2005年夏天,東非的海岸依舊潮濕悶熱。

帕泰島上的沙里夫站在碼頭邊,海風撲面,頭髮被吹得紛亂,她一手拉着破舊的行李箱,另一隻手緊緊握着護照,眼中有忐忑,也有期待。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一年,正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國特批她作為「特別留學生」入境,前往中國學習,費用全免。

而她的目標,是去一個叫「南京」的地方——那是祖先起航的原點。

從非洲到中國的航班中轉繁複,她是第一次坐飛機,耳鳴、眩暈,甚至有幾次想要放棄,但她沒有。

因為她知道,飛機落地的那一刻,便是她圓夢的開始。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迎接她的,是南京市的副市長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代表。

那位戴着眼鏡的市領導將一條紅色紗巾披在她肩頭,笑着對她說:「歡迎回家。」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一時說不出話來,只是連連點頭,心中卻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安頓在學校宿舍的第一晚,她久久無法入眠。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剛到中國的前兩年,她幾乎聽不懂課,連買飯都不會說「謝謝」,只會用手指着餐盤點頭。

但她記得母親的叮嚀:既然踏上了這條路,就要走到底。

於是,她在語言班裡學拼音、練口語,每天睡前都要聽錄音機反覆背誦課文,哪怕困得眼睛打架,也不肯停下。

老師給她取了個中文名,叫「夏瑞馥」,寓意「瑞氣盈馥、福澤延年」。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一開始不懂,後來明白了「夏」是中國姓氏之一,心中又泛起一種奇妙的歸屬感。

但真正讓她決定改名為「鄭華」的,是一次課堂上的一段講解。

那堂課講的是中國姓名文化,老師說:「中國人的姓,是祖先的標誌,是血脈的延續。『鄭』這個姓,很可能就是你祖先的姓。」

她當場愣住了,回到宿舍後,翻開日記本,鄭重地在封面寫下:「鄭·華」兩個字。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鄭」,她以此姓氏紀念她那跨越海洋、落地異鄉卻心繫祖國的祖先;

「華」,既代表中華,也是她此刻的身份轉變。

從此以後,她不再是那個膽怯問路、開口結巴的「非洲女孩」,而是鄭華——一位努力融入、學習、拼搏的「半個中國人」。

她開始在課餘時間學習中醫經典,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那些密密麻麻的漢字她一個個查字典,一筆筆抄寫。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會把課本翻譯成斯瓦希里語,再對照中文記憶;她學會了針灸、推拿,甚至還能自己煎藥。

她的室友曾在冬夜裡感冒頭疼,她便取出銀針,輕輕落針,那種專註的神情,讓旁人一度忘了她曾是初來乍到的留學生。

7年時光一晃而過,她已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吃得慣辣條、火鍋,甚至還會寫毛筆字。

她喜歡中國的山川、古詩,也學會了在冬天用熱水袋、在端午吃粽子。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開始喜歡用「我們中國」來稱呼這個國家——儘管她的膚色依舊是非洲的陽光所饋贈,但她心中早已紮根華夏的土地。

老師們評價她是「最用功的學生」,同學們則更喜歡叫她「鄭姐」。

她笑着說:「我不是來做交換生的,我是來完成一個家族的心愿。」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而她知道,等她從南京畢業之後,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等待着她去做。

回歸非洲

2012年春末,當別人問她:「你畢業後要去哪?」

她沒有遲疑,笑着回答:「我當然要回肯雅啊。」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室友急切地勸她,「你家那麼貧困,帶你家人一起來中國生活,不是很好嗎?」

但鄭華只是輕輕一笑,眼中沒有絲毫動搖。

「我已經來過了,我看見了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我實現了他們想回來看看中國的心愿。可是,我現在有了能力,我更想為貧窮落後的地方做點什麼。」

「我的祖先曾在肯雅行醫濟世,如今我也學會了醫術,那我就該回去,把這份傳承繼續下去。」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說完這番話,她的語氣平靜,卻堅定如鐵。

回到肯雅後的前幾年,她住在家鄉的老屋裡,那座泥磚牆、鐵皮頂的小屋,幾乎被熱帶雨林的潮氣和鹽分腐蝕得搖搖欲墜。

屋外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屋內僅有一張舊木床、一隻煤油燈和幾本發黃的中醫書。

但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鄭華撐起了屬於她的「診室」。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沒有電腦,沒有儀器,只有一本本筆記和她帶回來的針灸包,還有一顆想要治病救人的心。

人們驚嘆她的針灸可以緩解多年的腰痛,說她開的中藥湯能止咳潤肺,說她是「神醫」「中國來的天使」。

可她從不居功自傲,每次只是笑着說:「不是我,是祖先教了我。」

19年前,一位非洲女孩求助中國,自稱鄭和水手後裔,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的名字,也逐漸從「沙里夫」,變成了人們口中那個響亮的稱呼——「鄭醫生」。

村口老年人講起她時,總要加上一句:「她是鄭和的後代,她替他們回來了。」

有人問她後悔嗎?她笑道:「我回到中國,是為了認祖;我留在肯雅,是為了救人。」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家國共清明! - 天天要聞

家國共清明!

人間四月春,風起正清明。清明,是一個思念的日子,也是一個感恩的日子。思念逝去的親人,在祭祀先人、回憶往事中,追憶傳承家風;感念先烈的英雄壯舉,革命先輩以血肉之軀標註不朽功勛、用澎湃熱血捍衛家國尊嚴。梨花風起,家國共清明!讓我們在懷念中感恩,在緬懷中奮進,守護山河錦繡,不負過往不負時代!來源:解放軍報...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 倖存者僅剩28人 - 天天要聞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 倖存者僅剩28人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清明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難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工作人員敬獻花籃,全體人員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鞠躬,死難者遺屬代表和學生代表等依次上前獻花,表達哀思。在儀...
UFC歷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 天天要聞

UFC歷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自1993年成立以來,UFC已經見證了許多殘酷的擊倒。從豪爾赫·馬斯維達爾(Jorge Masvidal)在UFC歷史上最快的擊倒——在5秒內飛膝擊倒本·阿斯克倫(Ben Askren),到馬克斯·霍洛威(Max Holloway)在UFC 300中在鈴聲響起前擊倒賈斯汀·蓋奇(Justin Gaethje),八角籠內的場景總是令人驚嘆不已。當然,有些擊倒比
紅軍墓的守護人|老兵在紅軍墓前一筆一划描紅,「我也曾差點成了烈士」 - 天天要聞

紅軍墓的守護人|老兵在紅軍墓前一筆一划描紅,「我也曾差點成了烈士」

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攝影記者 劉中燦清明節前夕,在青山環抱的紅軍墓前,一位頭髮斑白的退伍軍人正專註地為墓碑描紅,他手持毛筆,飽蘸紅色顏料,一筆一划,緩慢而有力地描摹着。這位退伍軍人名叫舒在則,今年72歲,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龍港鎮壢上村六組村民。20年來,他風雨無阻,義務守護着獅子山上的紅軍墓。4月4日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