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術的剛毅、法律的睿智與警徽的榮譽交織,會擦出怎樣的火花?」2024年8月參警的劉慶洋,在琴斷口派出所給出了答案。具有「國家武術二級運動員」「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法律碩士」等多個標籤的劉慶洋,參警僅半年,已逐漸成長為派出所的「主心骨」。
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化解矛盾
「出拳要有章法,調解更要有節奏。」學習多年武術的劉慶洋,獨創了專屬調解法——先「熱身」傾聽,再「出招」釋法,最後「收勢」定紛。參警三個月期間,最讓他自豪的,是化解那場象棋引發的「拳腳戰」。
兩位七旬老人因下棋起了爭執,趕到現場的劉慶洋並沒有按照常規的方法開始調解,而是採取「以情明理」的方式:「您二位當年比賽誰更厲害?當老人沉浸在回憶中時,他適時引入《治安管理處罰法》但動手傷人可就不划算了。」最終,在「法、情、理」結合的調解方式下,兩位老人握手言和。
「武術讓我懂得,真正的力量不是制服對手,而是掌控節奏。」劉慶洋回憶着練功房裡太極刀揮舞的光影,「就像太極刀,要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化解矛盾。」
派出所里的「跨界思考者」
「當時玻璃碎渣像下雨一樣砸在行人道上,最近砸到離行人只有10厘米的地方。」漢陽21世紀商場物業經理回憶道。劉慶洋通過監控室研判,調取周邊20個監控探頭,最終鎖定住犯罪嫌疑人王某。從接警到收網僅用24小時,這場驚心動魄的「高空追擊」及時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慘劇。
「高空拋物最難的不是抓捕,而是如何取證讓嫌疑人心服口服。」面對嫌疑人拒不承認,劉慶洋運用自己的法學思維,在物業提供的200小時監控錄像里抽絲剝繭以及現場提取的玻璃碎片與嫌疑人家中的比對報告,結合自身專業的法律知識與嫌疑人講法普法,最後嫌疑人心服口服,認罪認罰。
警服下的他懂得「執法溫度」
「警察要會說法,更要會說群眾聽得懂的話。」面對李某因停車費糾紛長達半個月惡意堵門的行為,趕到現場後的劉慶洋立刻控制現場,疏導現場交通秩序,讓居民恢復正常生活。面對李某拒不配合的囂張態度,將李某強制傳喚至所里,並立即與物業及群眾了解情況。在詢問室里與李某周旋5個小時後,面對群眾指證、法律條文、現場視頻等證據下,最終擊破李某心理防線。
「這種在早晚高峰堵門、不害怕處罰、社會面影響惡劣的案件,我們一定要懲治到底」,劉慶洋說:「而面對本身懂法的違法人員,我們更要有專業的法律素養來懲治他們。既講法理、又講情理,講出的道理要讓對方信服。」
在派出所的「劉慶洋工作法」手冊里,藏着這樣一組公式:武術散打(體能+應變)+法律專業(知識+程序)+警務實踐(責任+溫度)=可持續治理力。
這種跨界優勢在他處理樓頂天台燒紙祭奠家人的「糾紛」時展現得淋漓盡致:面對高低樓層業主激烈對抗,他先分別溝通雙方家人情況、生活情況,再拉近距離、普及法律,最後組織雙方到調解室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面對面溝通調解「這種調解方式,比單純普法效果好十倍!」同事感嘆。
「三重身份是疊加的能量。」劉慶洋撫摸着胸前的警徽,「武術教會我控制情緒,法律賦予我判斷依據,而警察的身份,讓我懂得把兩者轉化為守護百姓的力量。」
如今,劉慶洋的警服口袋裡總揣着三件「法寶」:責任、熱愛和良好的心態。
「從武術場到法庭,再到警營,我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戰場。」夕陽下的派出所窗前,劉慶洋認真整理案卷。那些被妥善化解的糾紛、寫滿備註的調解筆錄以及群眾送來的錦旗,都在無聲訴說著:當專業積澱與人文關懷相遇,法治的溫度便有了最生動的詮釋。
九派新聞記者 歐俏妤 通訊員 徐陽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