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的兒子桓玄篡位,本質上是地方軍閥起兵謀反,攻入京城,奪取江山的行動,桓玄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對北府兵高層展開大清洗,玩兒過火了。
桓玄雖然是權臣桓溫的兒子,但也正因為如此,朝廷方面對他百般防備,生怕再出現第二個桓溫。
因此,對待桓玄這個人,朝廷要麼給他一個無實權的閑職,要麼給個芝麻小官兒,反正就是得防着。
桓玄也因此對朝廷十分不滿,但一時半會兒也沒辦法。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朝廷的嚴格防範下,桓玄就一輩子只能做個豪門子弟,到死也不可能染指朝廷權力的。
然而,一場叛亂爆發,給了桓玄崛起的絕佳機會。
我們都知道,東晉是一個門閥政治的時代,皇帝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反而實力派門閥對地方具有較高的控制權。
當時,東晉的權力格局是這樣的。
在朝廷中央,皇帝是晉安帝司馬德宗,此人生性愚笨,不擅長說話,甚至連冬夏都無法區分。
有時候我真懷疑司馬家這種先天智力障礙是不是有遺傳,五胡亂華之前的晉惠帝司馬衷也是先天智力障礙,現在又出一個......
皇帝愚笨,那麼大權自然旁落,當時朝政大權主要由司馬道子和他的次子司馬元顯把持。
在地方上,兗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荊州刺史殷仲堪等門閥,控制着地方的統治權,他們手裡有錢有兵,有和朝廷叫板的資本。
司馬道子掌權後,聽了奸臣王國寶的建議,試圖削藩,由此引發這些地方實力派的不滿,雙方矛盾激化,隨即訴諸武力解決。
王恭、殷仲堪、庾楷這三個門閥決定以清君側的名義宣布起兵,討伐王國寶。
但是,殷仲堪是一介文人,不懂軍事,只能依靠桓玄和楊佺期。
桓玄為什麼能在殷仲堪手下掌兵呢?因為桓玄是桓溫的兒子,荊州是桓家的老巢,他們家族經過桓溫、桓沖的經營,實力不容小覷。
朝廷與這些地方實力派開戰之後,庾楷所部被擊潰,朝廷方面隨後又招降了王恭手下的大將劉牢之,並擊潰王恭所部。
劉牢之就是北府兵名將,十分驍勇善戰,這個人後面是桓玄篡位失敗的導火索。
朝廷方面雖然擊敗了庾楷和王恭,但面對桓玄和楊佺期卻始終無法取勝。
為了結束戰爭,朝廷方面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隨即便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
這二位原本是殷仲堪手下的大將,現在一下升職到和殷仲堪平起平坐的位置,撈到了好處,自然就不願再打了,戰事由此告一段落。
但他們回到各自的地盤後,桓玄因為這次起兵對抗朝廷加上家族名望,使得他在門閥中的聲望甚至蓋過了殷仲堪。
最關鍵的是,桓玄的野心極大,雖然做了江州刺史,成了一方諸侯,但仍不滿足於現狀,他對地盤擴張有着十分強烈的慾望。
於是,幾大門閥之間圍繞着地盤和利益,明爭暗鬥,最終大打出手。
而掌管朝政大權的司馬元顯再次使出分化離間之計。
正好桓玄上書朝廷,要求擴大地盤,司馬元顯遂以朝廷的名義把荊州的四個郡劃歸桓玄,目的是挑撥桓玄和殷仲堪之間的鬥爭。
殷仲堪為了對付桓玄,與楊佺期結盟。
399年,北方的後秦進攻對東晉控制的洛陽發動進攻,桓玄於是以增援洛陽為借口,發兵進攻荊州,楊佺期隨即發兵增援殷仲堪。
雙方開戰之後,桓玄一舉擊敗殷仲堪和楊佺期兩大勢力,把荊州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朝廷方面懾於桓玄的兵鋒,只能承認現狀,任命桓玄為荊州刺史,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
從此,昔日多個門閥並立的格局瓦解,桓玄一家獨大,成為東晉最強的地方軍閥。
對於桓玄的壯大,司馬元顯自然是寢食難安的,為了對抗桓玄,司馬元顯只能選擇擴軍備戰。
但由此帶來的軍費支出進一步加劇了東晉本來已經惡化的社會經濟,原本民不聊生的局面經過這麼一折騰,引發了農民起義。
不久之後,東晉爆發了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
401年孫恩的兵鋒直逼東晉首都建康,朝廷大為震恐,桓玄於是以進京勤王為理由,揮師東進,實際目的是想進軍京城,控制朝廷。
但司馬元顯以皇帝的名義下達詔令,暫時阻止了桓玄。
雖然危機暫時解除了,但司馬道子、司馬元顯這對父子對桓玄不斷擴張的實力十分擔憂,生怕哪天桓玄就攻入京城了。
此時,司馬元顯身邊的謀士張法順建議趁桓玄剛剛得到荊州,人心未附、立足未穩的時機,出動大軍將其攻滅。
402年,朝廷方面以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宣布討伐桓玄。
為了瓦解朝廷大軍,桓玄對劉牢之採取了誘降政策。
劉牢之顯然是沒有經住誘惑,直接選擇投降桓玄,朝廷方面隨即陷入極端被動的局面。
很快,桓玄發起了主動的攻勢,朝廷大軍根本擋不住,一再潰敗。
最終,桓玄攻入京城,幹掉了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清洗了其黨羽,掌控力東晉朝政大權,把皇帝變成了傀儡。
此時,桓玄的職務是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揚州牧,實打實的權臣,是東晉的實際統治者。
然而,桓玄掌權後,對劉牢之的處理,成為了他最終敗亡的起點。
劉牢之當初投靠朝廷後,得到的待遇是都督七州諸軍事的權力,但桓玄掌權後的第一時間就是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史。
原本,劉牢之在關鍵時候投降了桓玄,立了功,按理說應該得到更高的獎賞才對,現在卻不升反降,只給了一個芝麻官兒。
但很明顯,桓玄忌憚劉牢之,更忌憚他手中的兵權,所以這是變着法地削弱劉牢之,解除他手中的兵權。
畢竟此時的劉牢之已經是個反覆無常的人了,他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現在有背叛朝廷,投降桓玄。
站在桓玄的角度,這樣一個人,指不定哪天還得背叛自己,所以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人掌權。
劉牢之收到新的任命後,頓時大驚失色,他明白桓玄這是打算過河拆橋了,於是打算將自己的嫡系軍隊向廣陵移動,再聯合駐軍廣陵的將領高雅之所部,起兵對抗桓玄。
此時有個關鍵人物出場,劉裕認為桓玄如今權傾朝野,而且十分忌憚劉牢之,他是不可能眼看着劉牢之把數萬大軍移動到廣陵的。
最關鍵的是,劉裕從劉牢之背叛王恭開始,看着劉牢之反覆背叛,如今敗亡是必然的結局,於是離開了劉牢之。
也正是因為劉裕沒有參與劉牢之反叛桓玄,所以事後清算的時候,劉裕躲過一劫。
按理說,劉牢之手裡數萬精兵,真要起兵反抗桓玄,起碼也得掀起一番風浪才對。
但此時的劉牢之已經沒有資本起兵反抗桓玄了。
就像上文說到的,劉牢之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接着又背叛朝廷,投降桓玄,現在又要背叛桓玄,起兵推翻他。
前後三次背叛,使得劉牢之名聲大損,連他的部將們都看不下去了,都認為劉牢之如此反覆地投降、反叛,實在是反覆無常。
這樣的人又如何能帶着大家成就大事呢?
於是,劉牢之的部將們紛紛自行離去,劉牢之由此變成了孤家寡人,無奈之下,為了不被桓玄羞辱,劉牢之自盡身亡。
後來桓玄得知了劉牢之曾經密謀起兵反對自己的事情,下令將劉牢之從墳里挖出來,開棺斬首,曝屍街頭。
而桓玄也因為劉牢之這次密謀反叛的事情,對北府兵更加忌憚。
接着便走了一步臭棋,他對北府兵高層將領展開了大清洗,大量的北府兵將領被殺,還有不少人為了保命,甚至逃亡到北方的西秦以及南燕。
但唯獨有一個人不在清洗之列。
這個人就是劉裕,因為劉裕在劉牢之決定起兵時就已經離開了,沒有參與這件事。
最關鍵的是,當時孫恩、盧循起義尚未被撲滅,昔日與起義軍作戰中,劉裕的戰績最好,可以說,整個東晉王朝,除了劉裕,根本沒人能打得過起義軍。
桓玄雖然掌控力朝政大權,但他手下還真沒有能打的將領,而起義軍又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威脅,桓玄需要依靠劉裕來對付起義軍。
接下來的時間裏,桓玄一面緊鑼密鼓地準備篡位,一面重用劉裕,讓他討伐起義軍。
孫恩死後,盧循接管了起義軍大權,並多次進犯東晉各地州郡,劉裕出兵後,果然把盧循打得大敗,將其攆到了海島上龜縮起來。
起義軍被暫時鎮壓後,桓玄也展開了實質性的篡位行動。
他先是強迫皇帝封他為楚王,加九錫,緊接着便逼迫晉安帝禪位於他,國號為楚,改元「永始」,然後封晉安帝為平固王,不久後將其遷於尋陽。
到了這一步,桓玄篡位算是成功了,而且整個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因為能阻礙他的人,都被幹掉了,無論是昔日的地方軍閥殷仲堪、楊佺期,還是司馬道子、司馬元顯,都被搞死了。
然而,這看似成功的背後,卻隱藏着致命的危機。
因為有一個人正在密謀收拾掉桓玄,這個人就是劉裕。
劉裕也是北府兵高層將領之一,桓玄對北府兵高層的大清洗,無疑是讓劉裕十分不滿的,所以他決定起兵討伐桓玄。
但要是起兵的話,就不能像常規的打法,聚眾起兵,再和桓玄正面對決。
因為桓玄掌控着整個帝國的資源,如果起兵的距離太遠,他有充足的時間調動兵力和資源鎮壓,只有出其不意,才有勝算。
最後,劉裕在孔靖的建議下,決定在京口起兵。
因為京口就在建康城附近,在那起兵的話,可直接兵臨建康城下,而且京口也是昔日北府兵的基地,有助於起事。
但問題是,京口掌控在桓修手裡,劉裕不可能大搖大擺地把自己的軍隊開到京口,更不可能在桓修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地招兵買馬。
不過這個問題並不能難倒劉裕。
幾天後,劉裕帶着一幫人偽裝成朝廷派來的使者,大搖大擺地進入京口,桓修以為是桓玄派來的人,不敢怠慢,親自前去迎接。
結果就在桓修出來迎接時,劉裕等人趁其不備,一刀就砍下了桓修的頭顱。
接着,劉裕對旁邊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員說道,晉安帝已經復辟,桓玄已經被殺,他的頭顱都被掛在朱雀橋上了,我們就是奉了晉安帝的聖旨誅殺桓氏逆賊的。
在場的所有人被這一幕震懾住了,而且相信了劉裕的話,京口由此被劉裕掌控。
同時,在廣陵這個地方,被桓弘控制,劉裕的心腹孟昶假意邀請桓弘第二天出門打獵,結果第二天一大早就帶着一群士兵,進入衙門,趁桓弘沒有戒備,將其誅殺,由此掌控廣陵。
隨後,劉裕聚集一支1700人的隊伍開始討伐桓玄。
劉裕討伐桓玄的過程,寫出來很長,足以單獨再寫一篇,這裡就不細說了。
桓玄得知劉裕起兵後,連續派出大軍討伐,但都被劉裕擊潰,不久之後,劉裕攻破建康,桓玄倉皇逃往荊州。
劉裕隨即揮師西進,與桓玄再度交戰,最終,桓玄大敗,乘坐戰船逃往益州,結果被益州水師擊敗,益州都護馮遷登上船斬殺了桓玄。
桓玄敗亡後,劉裕迎回了晉安帝,恢復了晉室正統。
劉裕也因為這種對一個王朝的再造之功,一舉成為權傾天下的人物,他的威望抵達巔峰。
但這種功勛和威望,還不足以為劉裕篡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他還需要更多的威望以及穩固自己的權勢。
接下來的十幾年裡,劉裕發動北伐,攻滅了南燕,接着平定了盧循之亂,巴蜀地區叛亂,也被他平定。
接着又收拾掉了佔據荊州的晉宗室司馬休之,除掉朝廷里能威脅自己的勢力,穩固了自己的權勢,然後再次北伐,攻滅後秦。
幹完這些事情,劉裕整整花了十幾年時間,而他的聲望也達到新的頂峰,這個時候,他再篡位,就沒有任何阻礙了。
無論是朝廷里還是地方上,能反對他的人,都被清理趕緊了,而且經過十幾年的實際統治,在整個東晉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是劉裕的支持者。
419年,眼見時機成熟,劉裕遂篡位稱帝,建立劉宋政權。
同樣是篡位,再看桓玄,他最大的敗筆就是太猴急,而且策略失當。
剛剛攻入攻入京城,權勢、地位都不穩固的情況下,加上他原本只是個地方軍閥,在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缺乏支持和聲望,就迫不及待地篡位,這註定會根基不穩。
篡也就篡了吧,如果他能採取措施穩固自己的地位和根基,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皇位只會越來越穩固。
但他還是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劉牢之這人反覆無常,死了也就算了,北府兵正是群龍無首的時候,此時若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開出優厚條件籠絡人心,爭取大部分將領歸附自己,對於那些不服的,再慢慢收拾。
這樣方能利用緩衝時間鞏固皇位和統治。
可他的做法是直接把北府兵高層一鍋端了,這一下就把整個北府兵集團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最嚴重的是,桓玄就是想破腦袋他也想不到,劉裕僅憑區區百來號人,就能奪取京口,更想不到的是,劉裕起兵時區區1700人愣是把自己具有碾壓性兵力優勢的平叛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歸根結底,還是劉裕的能力實在是太變態了,當時無人能敵。
桓玄敗在他手裡,輸得一點都不冤。
如果他不對北府兵高層採取血洗的方式,興許還能多存活一段時間。
因為桓玄註定是要敗亡的。
史載,桓玄篡位後,驕奢荒侈,遊獵無道,通宵玩樂。而且大修宮殿,勞民傷財,對天下的治理也毫無成績。
照他這麼個折騰法,就算劉裕當時沒有起兵,早晚也會出現更多反對桓玄的人,被推翻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