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勘探社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新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在100多年前,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晚清時期新疆的風土人情,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風貌。
人人都說都說新疆人能歌善舞,直到現在也是,原來這個基因在100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圖片里的幾位女子,濃眉大眼,精神氣十足,正在擺着手裡的樂器,她們的架勢,對樂器的掌握遊刃有餘、十分老練,她們的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感染力十足!
這是新疆喀什的一個露天市場,當地人稱之為巴扎,是進行商業交易的場所。
可別小瞧這個地方,以前,在新疆的各個鄉鎮和交通要道上,都要設有巴扎,在集市日,周邊數十里的人們都會前來參加,場面非常繁忙。
照片中的新疆女性,身着漢族傳統服裝,美麗動人,從圖片可以看出兩人都是高鼻樑大眼睛,這大氣的五官,讓人想到了現代的新疆明星,她們之間彷彿有着某種奇妙的緣分。
這是一位身材魁梧、面容莊重的巡邏隊長,看面相就是個硬漢,雖然身上的衣裳看起來已經很舊了,還打有補丁,但是絲毫不影響他霸氣的氣質,一看就知道是個有責任心的人。
這些照片還捕捉到了新疆民眾的日常生活,從集市貿易到牧民放牧,從廟會狂歡到陶藝工坊,每一個細節都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新疆的地形地貌也頗為獨特,戈壁、沙漠廣袤無垠,古城牆雄偉壯觀,反觀喀什的古商業街,則帶着一絲古樸與寧靜,讓人彷彿穿越到了那個年代。
照片拍攝於1906年,當時還是清朝,新疆被稱為「大西北」,是人們口中神秘又遙遠的地方。
當時,喀什的老百姓有不少住在一種叫「卡奇加爾」的帳篷里,這種帳篷看起來像蒙古包,但更接近維吾爾族特色,簡單實用。
那時候的新疆生活很艱苦,喀什街頭到處是用胡楊木搭建的簡陋房屋。這些房子雖然簡單,但卻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
看看這些房子,破舊不堪,看着只是用幾根木頭撐着遮風擋雨,再看看如今的高樓大廈,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要說新疆最熱鬧的地方,非集市莫屬!
從照片里的喀什集市就能看出來有多熱鬧,人擠人,商品琳琅滿目,人流量一點不亞於現在的熱門景區。
有賣布匹的、有賣水果的,還有各種手工藝品,甚至還能看到外國人出現在集市裡!沒錯,那些外國人就是當時跑到新疆「考察」的洋專家和商人。
這是一百年前,一個法國人用相機記錄下的新疆人們趕集的場景,照片里就有一些人睜大眼睛看着鏡頭,顯然對這相機這個「新鮮玩意」很不理解。
街頭巷尾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意思,比如,這張照片就是喀什的理髮店。
別以為那時候的理髮店跟現在差不多,那時候條件艱苦,理髮店就是一個破棚子,擺個凳子,剃頭師傅一坐,客人排隊等着剪頭髮。
再來看當時喀什的地方官員,他們出行時轎子前後都站着警衛隊,警衛們手裡拿着各式各樣的武器,雖然裝備看着簡單,但個個精氣神十足。
還有一位喀什的說書人,圖片里的他站在街頭給圍觀的百姓講故事,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視,說書人就是百姓最大的娛樂明星。
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照片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堅韌和樂觀,就像香妃墓,這座有着濃厚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當時就已經是喀什的地標之一。
如今,這裡被開發成了香妃園景區,成為遊客們打卡的熱門景點,但那時候的它,承載的更多是當地百姓的信仰和文化記憶。
這位赤腳老者長得像極了童話故事裏和電視上動畫片里的人物,只見他赤着腳,身上背着一件長袍,懷裡還抱着一個布袋,好像是他的全部家當。
他拄着一根拐杖,一看年齡就已經到達古稀之年,那時的新疆有很多像他這樣的流浪者,看他的模樣還有些可憐,本該是享天倫之樂的年齡,卻還無家可歸,實在令人憐憫。
這是1943年新疆老照片,被攝影師拍下的新疆美女,她梳着兩根長長的辮子,身穿民族服飾,滿臉笑容的隨着奏樂載歌載舞,圖片中的她宛如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感染着每一個人。
這是1950年,新疆人民摘棉花的情形,棉花,是很多新疆人民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直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新疆的棉花好,這已經是常識了,新疆棉也算是新疆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一大特色。
那些年,新疆棉花白如雪,勤勞的身影最美麗!
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曾一度被清王朝遺棄,在陝甘回變和阿古柏入侵時,清政府無力應對,新疆被遺棄十年,關於是否收復新疆,朝中出現分歧,有大臣認為加強海防更為重要,但左宗棠堅決主張收復。
他認為新疆戰略位置重要,若落入沙俄手中,將對中國構成巨大威脅。
1876年,左宗棠不顧年事已高和身體不佳,親自率領八萬清兵出征,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誓要收復新疆。
經過艱苦努力,最終打敗阿古柏,收復失地。左宗棠的遠見卓識確保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我們要感謝這位偉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新疆。
這是清朝末年,新疆的一名官員,他正在喀什地區視察民情,除了當地一名負責人陪同外,還有幾名士兵隨行,時刻保護他的安全,這架勢,在當時的新疆簡直威風極了。
這是新疆喀什的一座城門口的景象,一輛輛馬車正準備進城,馬兒踩着地上的黃土,掀起一陣塵土,不過新疆人們已經對這塵土飛揚的環境適應了,他們從出生起就處在這種環境,這種場景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這是清末年間拍攝的一名美麗的新疆女子,圖片中的她正坐在自己的閨房裡,她身穿一身純白色的民族服裝,帶着碩大的耳環,手裡還拿着給一隻水煙斗。
從她的居住環境和穿着打扮來看,她的家庭條件還不錯,至少比當時很多平民百姓的人家住的好多了,從她美麗的臉龐也印證了那句話,自古新疆出美女,不禁讓人想起了,清代乾隆時期,香妃就是從新疆喀什地區來的。
這是清末的一戶人家,在城牆外的靶場練習射擊的珍貴影像,一看這一大家子就是新疆的大戶人家,照片中還有不少的女子。
在新疆,很多女子性格都會騎馬打獵,果然那時候的新疆人,不論男女,人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好手。
一看這張照片就是拍攝於寒冬臘月,地上的雪還沒沒有完全融化,圖片里,一名騎着高頭大馬的喀什漢子,騎着馬,十分威風地擺着造型,攝影師為他按下了快門,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由此可見在過去,馬匹是喀什地區最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
這種尖頂的白色圓屋,有點像蒙古包,通常被稱為哈薩包,哈薩克牧民站在自己的氈房前,正在照看自己的三個孩子。
其中還有一個小孩騎着小木馬顯得十分可愛,三個小傢伙臉都紅撲撲的,齊刷刷地好奇地看着攝像機,還挺有鏡頭感呢。
清末,新疆喀什一名樂師正在忘我地演奏着樂器,他使用的樂器叫「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這種樂器外型獨特别致,琴筒呈球形,是典型的民族樂器,別看它造型獨特,它可是能奏出很多種美妙好聽的樂曲呢。
照片中這幾個人,氣度非凡,從他們的穿着打扮來和氣質來看,一看他們就不是平民百姓。
他們是鎮守喀什的邊疆大員,幾個人正坐在一起商議軍機大事,身後站着幾位都是他們的隨從。
在一場廟會上,當地的一名藝人正在表演節目,他手裡彈奏着樂器,嘴裏唱着傳統曲調,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傾聽。
看到外國攝影師拍照,他們基本上都沒見過相機,這種新奇玩意兒,紛紛都看了過來,並且臉上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這是清朝末年,喀什一家製作陶器的手工作坊。
只見幾名工人正在院子里製作陶胚,十分認真,像這種製作陶器的工藝,還是頭一回見到,這些手藝人還挺讓人佩服的。
百年前的新疆就如此美麗,時間彷彿在這裡靜止,每一張照片都是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