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在《過秦論》里提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才得以建立了秦朝。
所謂「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然而很多人認為這「六世」水分太多了。
其中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莊襄王在位3年,毫無建樹;而秦武王又是舉鼎把自己砸死的,怎麼看着三位都是湊數的。
你別說,前兩位確實是湊數的,但是這秦武王就不一樣了。一國之君,能上謚號「武」,那絕對都是不簡單的人。
事實上他當初舉鼎也是大有深意,只可惜他沒操作好,不然可能都輪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了。
那麼,秦武王到底有何建樹?他又為何要去舉鼎呢?
秦武王的文治
秦武王雖然在位的時間不比秦莊襄王長多少,僅有4年。但他是一位在文治武功上都很有建樹的皇帝。
短短4年時間,他就做了不少大事。
先來說說他在文治方面的建樹。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壓張儀。
張儀師從鬼谷子,乃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名臣。
秦惠文王時期,面對六國的「合縱」策略,秦國的處境很不妙。這時候是張儀站了出來,他提出「連橫」策略,來對抗六國的「合縱」。
同時,他親力親為,前往六國,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徹底瓦解了「合縱」。他這麼做,不僅化解了秦國的危機,更是使得秦國再次崛起。
張儀也因此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
但是奇怪的是,當時身為太子的秦武王卻一直不喜歡張儀,他經常表現出對於張儀的不滿。秦惠文王也很無奈,只得經常勸說,以免二人失和。
等到秦武王繼位,更是直接打壓張儀,將其過往的功績說得一無是處。
朝中那些對張儀不滿的大臣,以及六國使臣,都勸說秦武王乾脆將張儀處死。
這裡秦武王的反應就有意思了,他沒有聽取這些人的建議,反而交給了張儀一個任務:讓他前去魏國,成功挑起魏國和齊國之間的矛盾。
其實秦武王並非真的多討厭張儀,他只是覺得張儀功勞太大,有成為權臣的可能,到時候自己繼位,沒啥威望,如何駕馭這樣的大臣?
他打壓張儀,只是為了更好地駕馭張儀,委以重任罷了。要知道,秦武王做太子的時候還不到20歲,能有如此心機,着實可怕。
而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廢掉相國,設立丞相。
在當時,除了楚國外,各諸侯國皆有相國。相國的權力之大,已經與國君相差無幾了。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遇到一個強勢的老臣做相國,新君繼位,素無威望,這朝政到底是聽相國的?還是聽國君的?
秦武王可是想要大展宏圖的,自然不會允許有這麼一位權臣出現。於是他打算廢掉了相國一職。
這可是廢掉祖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秦武王採取了變通之道,將相國改為丞相,分為左右丞相二人。
丞相的權力略低於相國,而且還增加了一個名額。這樣大臣們就沒人反對了。
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左右丞相必定不和。大臣不和,秦武王才能坐穩國君之位。
這背後的心機、算計,都足以看出秦武王這人不簡單。
此外,秦武王還大力發展農業,鼓勵百姓多耕種。對於一些無地可種之人,秦武王還特意將一些沒人要的荒地送給他們。一時間,秦國的糧倉變得充裕起來,這也為秦國用兵奠定了基礎。
秦武王的武功
說完了秦武王的文治,再來說說他在武功方面的建樹。
秦武王既然帶個「武」字,那麼她在這方面的成就自然不低。畢竟這謚號乃是對君王一生成就的總結,比如漢武帝,橫掃匈奴,換來中原幾十年太平。
雖然秦武王的成就無法和漢武帝相提並論,但是他確實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基礎,如果他能多活幾十年,建立秦朝的可能就是他,而不是秦始皇了。
前面提到,秦武王讓張儀去魏國,挑撥魏國和齊國。他這麼做,就是為了讓魏國倒向自己這邊。
在與魏國結盟後,燕國、趙國和齊國都被魏國阻擋,無法威脅到秦國。而韓國則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此時唯一能對秦國造成威脅的,也就只有楚國了。
秦武王不費一兵一卒,就將自己面對的威脅大大降低,為他將來征戰四方打下了基礎。
為了徹底將魏國和自己綁一起,僅僅靠盟約是不夠的,必須要給出足夠的利益。
秦武王派出左丞相甘茂遊說魏王,許諾一起平分韓國。而且出兵的主力是秦國,魏國只需要象徵性地出點兵即可。
魏王也是個短視之人,一聽有這種坐享其成的好事,自然死心塌地地跟着秦國了。於是秦國正式出兵伐韓。
可惜戰事並不順利,甘茂率領的秦軍被阻擋在了宜陽一帶。宜陽乃是韓國的戰略要地,此處易守難攻,且韓國在此地駐有大軍,秦軍雖然勇猛,但是卻依然寸步難進。
大臣們都勸說秦武王退兵,但是秦武王卻頂住壓力,給甘茂又派去五萬援軍,最終拿下了宜陽。
宜陽一旦拿下,中原地區門戶大開,韓國再無險可守。同時,秦國和周王室之間的道路也被打通。
秦軍乘勝追擊,東渡黃河,奪下武遂。韓襄王嚇得急忙派人到秦國去謝罪求和,秦軍這才止步。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問了,雖然燕國、趙國、齊國被魏國攔住了,但是韓國旁邊不是還有楚國這個龐然大物嗎?楚國怎麼不去幫韓國呢?就這麼任由秦國發展嗎?
這就體現出秦武王的高明之處了,因為楚國此時自顧不暇。
一切要追溯到秦武王登基繼位的時候,當時諸侯以祝賀的名義派出使者來到秦國,實則是為了探聽秦國的虛實,看看這位新君是否好欺負。
也就是在此時,秦武王通過越國的賀使和越國聯繫上了。越國當時剛剛滅掉吳國,正想大展宏圖。於是秦武王與越國結盟,忽悠越國出兵伐楚。
因此,當秦國出兵韓國的時候,楚國正忙於與越國的戰事,根本沒空搭理韓國。
看看,秦武王這一步步安排得行雲流水,一點紕漏都沒有。這樣的國君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不多見的。
此外,秦武王還平定了蜀地的叛亂,出兵降服了義渠、丹犁等地。
秦武王僅僅登基四年,就做到這麼多事,實在是不簡單。
秦武王舉鼎,是有勇無謀?那你可就太小看秦武王了
在與韓國議和後,秦武王暫時停止了戰事,而是將目光集中到了當時的周王室身上。
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微到了不入流的地步,隨便一個諸侯國都可以欺負它。
但是周王室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雖然軟弱可欺,但是真沒幾個人敢欺負到周王室頭上去。
而秦武王看上的正是周王室手中的禮器,尤其是九鼎。
這九鼎大有來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當時大禹治水取得成功,被推舉為首領。於是大禹從華夏九州各地取來材料,鑄造了九個鼎。每個鼎對應九州中的一州,上面刻着與之對應的風土人情。
這九鼎便象徵著天下,是天子執掌天下的信物。因此有個說法,得九鼎者得天下。
而秦武王想要奪取九鼎,以此來誇耀秦國的強大。
當然,他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推動後續的計劃。其實從秦武王利用魏國抗衡齊國、利用越國牽制楚國等行為就可以看出,秦武王定天下的策略是驅虎吞狼。
秦武王深知,秦國雖強,但是不足以同時與六國為敵。因此他要儘可能挑撥六國之間互相爭鬥、互相削弱對方,最後才好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想驅使一些諸侯談何容易?所以秦武王選擇以勢壓之,得到九鼎,秦國的威望必定大增。那麼迫使一些諸侯按照自己說的去行動,也就更容易一些。
當然,這其中還要配合給出一些利益。畢竟給一棍子再給顆棗,是老祖宗的智慧。
總之,奪取九鼎是秦武王龐大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可惜他在索要九鼎的時候遇到了點小麻煩。
當時迫於秦國的威懾,周赧王不敢拒絕秦武王的要求。但是周王室好歹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終究還是要點面子的。
於是周赧王告訴秦武王:「九鼎你可以取走,但是前提是你能將九鼎搬到馬車上。」
周赧王本來是想藉機為難下秦武王的,誰知秦武王一口答應了。
秦武王這人天生神力,力大無窮,因此他很喜歡和人比力氣,他在宮中就養着好幾個大力士。
聽到周赧王的要求,秦武王來了興緻。他對身邊的大力士們說道:「周王的話你們都聽到了?那我們就來比比誰的力氣大,誰能搬走的九鼎最多。你們幾個只要能贏我,重重有賞。」
秦武王太自負了,或者說他小看了這九鼎。他剛舉起第一個鼎,還沒走幾步,突然身子一歪,巨鼎掉落下來,將秦武王的腳趾砸斷,血流不止。
誰也沒想到,秦武王竟然就因此一命嗚呼了。
如果他沒出這點意外,那麼六國將會在秦武王的算計下,互相攻伐,消耗實力。最後秦國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坐收漁翁之利。到時候也就沒有秦始皇什麼事情呢。
說起來,秦武王的手法可比秦始皇高明多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武王的雄心壯志卻因為他的一時興起而破滅了。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