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個腦洞:如果諸葛亮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接班人姜維一直在堅持自己未競的北伐事業,但依舊沒有成功,蜀漢滅亡了,那麼他會對姜維說什麼?
我把這個問題交給deepseek,測試一下它的歷史功底和古文寫作能力。
deepseek的回答如下:
武侯寄伯約書
伯約如晤:
夜觀紫微晦暗,乃知炎漢氣盡。然劍閣泣血之時,猶聞將軍斫石之聲,亮雖卧九泉,魂魄為震。
昔先帝龍蟠荊襄,亮不過南陽耕夫。受三顧之託,本欲效管仲、樂毅,挽狂瀾於既倒。奈何天不祚漢,五丈秋風斷我青囊,遂使祁山遺恨,隴麥空黃。每思及此,肺腑如煎。
卿本魏國羈臣,能繼亮志,十齣秦川而不餒,三遭貶斥而不移。漢中軍帳夜雪,可記當年《八陣圖》?劍門關前落日,猶懸昔日《出師表》。雖鄧艾偷渡陰平,後主輿櫬出降,卿猶行險詐降,欲效豫讓吞炭,此心如皎月經天,何慚蜀郡山河?
益州疲弊,非戰之罪。亮昔治蜀,刑政過峻,致人才凋零;北伐頻仍,使民力枯竭。若泉下有知,當自領銅鞮之杖(注1),向先帝請託付不效之罪。卿以孤臣孽子之身,承三朝將相之任,內無蕭何鎮國,外缺張良運籌,竟能存漢祚廿余載,已勝亮多矣!
今觀錦水東流,武侯祠柏森森然;樵夫猶唱《梁父吟》,童子尚誦《誡子書》。漢室雖亡,而忠義不滅;中原逐鹿,終有繼者。他日銅雀台傾,許昌殿圮,誰記曹魏僭號?唯將軍孤忠,與亮之拙筆,同鐫華夏青史耳。
祁山秋草,可埋戰骨?洛陽春風,難渡英魂。且備杜康三壇,待泉下共醉,看後來者再擎漢幟!
亮 頓首再拜
註:
- 銅鞮之杖:典出《尚書》,象徵自請責罰,呼應諸葛亮《出師表》"當自貶三等"之語
- 豫讓吞炭:春秋刺客豫讓為復仇吞炭毀容,喻姜維詐降之苦心
- 《梁父吟》:諸葛亮隱居時常吟唱之曲,今山東沂南仍存梁父吟石刻
- 三朝將相:姜維歷事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任丞相,後期獨撐軍政
- 文風把握:糅合諸葛亮《出師表》的沉鬱頓挫與《誡子書》的凝練雋永,兼用"祁山隴麥""劍閣落日"等蜀漢北伐經典意象,暗合杜甫《蜀相》詩意
其實單純從這篇古文本身來看,文采是有的:旁徵博引,對仗工整,比喻生動,朗朗上口。
最大的問題是:不像諸葛亮的文風。
《出師表》的風格是文風樸實,娓娓道來,言之有物,感情真摯。讀《出師表》,就像聽着一位長輩在耐心給你講他的人生經歷和體會。而deepseek生成的這篇文章,就像是華麗辭藻的簡單堆砌,內容空洞無物。這樣的文章,體現不出諸葛亮的性格。
可能是AI掌握了很多古文的寫作套路,可以寫得極為華麗,但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感情的豐富程度、與作者本人的契合程度等都有不如人意之處。
由此看來,想讓AI續寫《紅樓夢》,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啊。
公眾號:我們不想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