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大禹時期,洪水肆虐,百姓流離失所,大禹帶領人們用雙手開山鑿河,終於制服了水患。
這麼大的工程,為何幾乎沒留下遺址?甚至有學者提出,大禹治水的對象可能不是黃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洪水肆虐,民不聊生
那時候,中原大地上日子過得比現在難多了,天上的雨說下就下,一連幾個月沒停過,地上的水越積越深,連着幾條大河的河堤全被衝垮了。
水退不下去,滿地都是渾濁的泥漿,村莊和田地全淹在了水裡。
活着的人沒地方住,只能爬到山頂或者樹上,牲畜死了一大片,順着水漂走,臭味熏天。
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堯,坐在山頂的住所里,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愁得「頭髮都白了」。
派了人去各地打聽情況,發現洪水已經成了大患,不管是東邊的黃河,還是南邊的大江,到處都是災民。
還收到消息,說北方的涿鹿平原,已經被淹成了一片澤國,南方的部落開始搶地盤,局勢亂得一塌糊塗。
「咱們不能再等了!」堯把各地的首領召集到一塊,開了個「緊急會議」。
會議上一片哀聲,誰也拿不出什麼好主意,這時候,有人提議讓鯀來治水,鯀是堯的一個臣子,腦袋靈光,會用土木搭東西。
他還說自己有個絕招:築堤擋水,堯聽了覺得有點希望,立馬讓他去干。
鯀帶着人從黃河入手,開始沿着河邊築堤壩,他們用泥土和木頭堆成高高的牆,想把水堵住。
事情沒那麼簡單,黃河的水量實在太大,一開始,堤壩還能撐一陣子,可一旦水勢猛了,整個壩就像紙糊的一樣,被沖得粉碎。
鯀不信邪,又築了幾次,結果一次比一次失敗,洪水沒被治住,反而越發泛濫。
堯的耐心也耗光了,決定換個人上陣,這時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鯀的兒子——禹。
大禹受命,治水傳奇
禹從小就不是個安分的孩子,父親鯀忙着治水的時候,經常跟在旁邊,幫忙遞工具或者做些雜事。
鯀失敗後,禹也沒多說什麼,只是暗自琢磨:父親的堤壩法不行,是不是可以換個法子?
堯親自找到禹,把治水的重任交給他。
禹沒多說話,只是點了點頭,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百姓還在水裡掙扎着,他不能辜負眾人的期望。
禹接過任務後,開始到處考察,從黃河的源頭一路走到下游,又跑到了長江流域。
看地形,還仔細觀察水流的方向和規律,每到一處,禹都會蹲在地上用木棍畫圖,記錄下水流的細節,有時候一蹲就是半天,連吃飯都顧不上。
有一次,他到了黃河上游,遇上了大雨,山裡的水像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禹和隨行的人,被困在一個山谷里,腳下全是泥水,根本沒法走路。
大家急得團團轉,禹卻冷靜得很,爬到一塊高地上,仔細觀察周圍的山勢,最後找到了一個山口,對大家說:「從這裡開一條水道,水就能排出去。」
雨停之後,禹帶着人動手挖水道,他們用石頭和木頭當工具,在山谷里挖了整整兩個月,終於把水引到了,一條更低的河道,洪水退去,附近的村莊得救了。
禹治水的核心方法,是疏通河道,而不是像父親那樣死命堵水。
他還發現,很多地方的洪水,都是因為山擋住了水的去路,想了個大膽的辦法:劈山開道。
為了開山,禹帶着工人們用簡單的工具:石斧、木杵和火,先用火燒山體,讓石頭裂開,再用水潑降溫,用斧子一點點劈開。
這是個耗時耗力的活兒,禹不怕苦,有一次,和大家一起砍石頭,雙手被磨出了血,只是用布隨便包了一下,又繼續幹活。
治水的日子裏,禹一刻也沒閑着,每到一個地方,都先住上一段時間,觀察地形和水流。
有時候為了趕時間,連家都顧不上回,有名的,是他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
第一次,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生下兒子啟,消息傳到禹耳朵里時,他正帶着人挖開一個水道。
大家都勸他回家看看,可他搖了搖頭,說:「百姓的命更重要,我不能走。」後來,他在遠處看了一眼家門口的燈火,轉身又上了山。
還有一次他聽說母親生病了,在工地上愣了好久,最後還是讓別人,捎了一封信回去,說自己實在脫不開身。
等到洪水退去,趕回去時,母親已經去世了,禹跪在墳前,哭了整整一天。
塗山會盟前夕,禹為了準備會盟的事情,忙得腳不沾地。
他從南方的河道趕回北方的塗山,又經過家門時,妻子站在門口等了他整整一天,他遠遠看了一眼,嘆了口氣,轉身又走了。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禹的治水終於大功告成。
疏通了九條大河,挖出了許多水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百姓重新過上了安穩的日子,禹也因此成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
塗山會盟,功成名就
洪水平息後,大禹的名字響徹了整個中原,他讓人們擺脫了水患,還重新修復了土地。
百姓終於能夠安心耕種,生活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各部落首領,對禹的能力和智慧心服口服,大家一致推舉他,主持一次全體會盟,商討未來的治理方針。
這場會盟選在塗山舉行,塗山位於現今的安徽蚌埠一帶,地勢平坦,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是一個天然的聚會場所。
那一天,天剛蒙蒙亮,禹就起了床,披着一件粗布外衣,親自到會場檢查布置。
十幾年來,他習慣了早起習慣了操勞,從來不讓別人代勞。
各地的首領,陸續趕到塗山,有的坐木筏,有的騎馬,有的甚至徒步趕了好幾天的路。
大禹站在高台上,向他們鞠了一躬,他的頭髮已經有些斑白,臉上滿是風霜,可他的眼神依舊堅定。
向大家講述了治水的過程,也提議未來,要在中原建立,更加穩定的秩序。
首領們對他的方案,點頭稱讚,紛紛表示,願意跟隨他的腳步。
塗山會盟的最後一天,大禹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他把治水後的中原劃分為九州,並且根據各地的土壤和資源,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還提出要讓大家共同出力,興修水利,保證水患不會再回來,這些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在會盟結束的時候,首領們把自己的部落象徵物——青銅器、玉石、糧食等,獻給了大禹,以此表示敬意,禹卻將這些禮物,分發給了貧困的百姓。
遺址探尋,學術爭鳴
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可是關於他的遺址,卻一直是個謎。
經過了幾千年,洪水早已退去,當年的工地早已被泥沙掩埋,後人雖從文獻中知道他的事迹,卻一直沒能找到確鑿的證據。
1985年,考古學家,在安徽蚌埠塗山地區,發現了與塗山會盟有關的遺址。
在禹會村附近的發掘中,他們找到了青銅器碎片、石器以及祭祀用的陶器,這些遺迹,被認為是大禹治水後,百姓為了紀念他而留下的痕迹。
尤其是一塊刻有「禹會諸侯於塗山」字樣的石碑,更讓考古學家們激動不已。
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他們認為,大禹治水的真正地點,可能不在黃河流域,而是在其他河流,比如長江或者淮河。
他們的理由是,黃河的地勢和水文情況,和古文獻中的描述並不完全一致。
尤其是俄羅斯的一位學者指出,大禹可能治的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
這些學術觀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有些人認為,無論大禹治的水在哪條河,他的功績都是不可否認的;
也有人堅持,只有找到確鑿的遺址,才能完全證明,大禹的真實存在,這些爭議,至今仍沒有定論。
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了,中國人的記憶中。
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他那種為民付出的精神,始終沒有被時間沖淡。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