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解讀齊文化——何止孟母三遷 孟子還曾三游齊國

2024年12月12日13:21:18 歷史 5832

​​□淄博日報/淄博晚報/博覽新聞

記者 伊茂林

儒家思想也被稱為「孔孟之道」,人們把孟子與孔子並稱,可見孟子的地位是很高的。孟子的諸多故事中,流傳很廣的是「孟母三遷」,說的是孟子小時候,他的母親為了讓他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曾帶着他多次遷居。「三」是概數,多次之意。孟子跟着母親多次遷居,是為了學習,其實孟子在其學說的形成和傳播階段,還曾三次到過齊國。這裡的「三」是確數,史書記載孟子三次游齊。孟子一生足跡遍布列國,在齊國的活動最為後世稱道。他在齊國不僅完善了自己的學說,還傳播了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了齊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

何以中國丨解讀齊文化——何止孟母三遷 孟子還曾三游齊國 - 天天要聞

男女授受,親還是不親?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這時他44歲。孟子來到齊國後,齊威王授予他卿位,地位是很高的。這時的孟子雄心勃勃,他對齊國先賢管仲的霸術不屑一顧,建議齊威王施行仁政。當時各諸侯國都在爭霸,正是齊威王任用孫臏、田忌大振國威之際,齊威王對孟子的仁政理論不太感興趣,但對孟子還是很尊重的。

孟子在齊國期間,曾在稷下學宮講學、辯論。稷下學宮是當時的學術中心,匯聚了各派學者。在稷下學宮,孟子與著名學者淳于髡進行了深入交流,曾就「男女授受不親」等禮制問題展開辯論。這些辯論不僅展示了孟子的思辨能力,也體現了他在儒家禮制方面的見解。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制規定的嗎?」孟子回答說:「是。」淳于髡又說:「要是自己的嫂子落入水中,她正在求救,我該不該伸手拉她一把呢?」孟子回答說:「嫂子溺水不去救她,這是豺狼般的行為。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的規定,自己的嫂子溺水需要伸手去救她,這是變通的做法。」孟子認為,人要遵守禮制,但特定情況下可以突破常規。這一辯論不僅展現了孟子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也促進了儒家禮教與齊國其他學派的交流融合。

當時齊國正處於擴張時期,齊威王更看重的是軍事與外交手段,孟子的仁政主張在齊國並未得到重視。齊威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26),即孟子47歲那年,他聽說宋國國君將要實行「王政」,孟子便離開齊國前往宋國。這一次齊國之行大約4年,時間不長,但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也吸收了齊文化的一些營養,不僅豐富了儒家學說的內容,對齊國的政治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儒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造福於民,這是君主的本分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他延續了齊威王時期重士納賢的作風,稷下學宮更加興盛。這一年,54歲的孟子第二次來到齊國,受到了齊宣王的熱情接待。齊宣王不僅為孟子及其弟子們安排了寬敞舒適的住所,還拜孟子為卿大夫,請他在稷下學宮自由講學。

在齊國講學的這段時間裏,孟子多次與齊宣王論政,從各種角度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有稱霸的野心,就問孟子怎麼評價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孟子明白齊宣王的意圖,但他想說服齊宣王推行仁政,便向齊宣王提出了「王道」,即用仁政的力量保護百姓,統一天下。齊宣王顯然對「霸道」更感興趣。孟子指出,施恩於百姓、用仁政統治天下才是正道,他否定了齊宣王用武力征討諸侯、擴張領土的做法。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孟子針對不同情況,以他出色的言辭和辯才,宣揚仁政主張。

有一次,齊宣王在齊都雪宮召見孟子,讓他體驗君王遊樂的喜悅,孟子卻提出君王應該與民同樂。孟子還時常提醒齊宣王要關心百姓疾苦,盡到君王應盡的責任。孟子問齊宣王:「如果一個人把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外出遊歷,回來後看到妻兒挨餓受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處置?」齊宣王說應該與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長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級,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應該撤掉他。孟子接着問:「如果國家治理不好,民不聊生,該怎麼辦?」齊宣王裝作沒聽見,不回答了,只好東看看細看看,轉移話題。成語「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源自這裡。

諸子百家中孟子善辯那是出了名的。齊宣王對孟子那一套不服氣,就問孟子:「您聽說過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嗎?」孟子說聽說過。齊宣王接着問:「商湯和周武王的行為屬於弒君,您認為這樣也可以嗎?」面對齊宣王的反問,孟子不慌不忙,鏗鏘有力地說:「夏桀和商紂王倒行逆施,殘害百姓,他們是獨夫民賊,這樣的人就應該被推翻。」齊宣王本想藉此來維護君王的合法地位,卻讓孟子藉機論證了「湯武革命」的合理性,指出百姓有權推翻暴君統治。

擴張領土,那不算強大

就在孟子忙於在齊國開展政治、學術活動之際,他的母親突然離世了。公元前317年,孟子懷着沉痛的心情返回了家鄉鄒國,為母親守喪。三年喪期過後,他再次開啟了齊國之行。

當時的齊國正處于軍事擴張的鼎盛時期。齊宣王雄心勃勃,志在天下。當齊軍攻佔燕國後,齊宣王詢問孟子是否應該吞併這個國家?孟子回答說:「如果佔領燕國能夠使當地百姓擺脫水深火熱的生活,那就吞併它;否則,就不要輕舉妄動。」孟子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在於領土的擴張,而在於能否給百姓帶來福祉。

然而,齊軍佔領燕國後的行為讓人大失所望。他們大肆殺戮,掠奪財物,導致燕國民眾陷入了更深的苦難之中。面對齊軍的殘暴,燕國人紛紛揭竿而起,各諸侯國也開始商議聯合起來伐齊救燕。

齊宣王見形勢不妙,急忙向孟子請教。孟子毫不猶豫地提議:「大王趕快下令停止掠奪,從燕國撤兵。只有這樣才能平息燕國人的憤怒,緩和與各諸侯國的關係。」然而,齊宣王不想放棄已經到手的燕國領土和財物。結果,燕國人的反抗愈演愈烈,諸侯聯軍也開始進攻齊國。

面對強大的壓力,齊宣王最終不得不下令從燕國撤軍。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去世後不到二十年,燕國大將樂毅就率領五國聯軍前來報仇,幾乎把齊國滅掉。

孟子看清了齊宣王並不會真正採納自己的仁政主張,在齊國推行儒家思想變得渺茫,他決定返回自己的家鄉。當他帶着弟子們走到齊國邊境時停了下來,心中仍然對齊宣王抱有一線希望。然而,三天過去了,齊宣王並沒派人前來挽留,孟子只好帶着失望和惆悵離開了齊國。

孟子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活動雖然結束了,但這段經歷對他個人生涯以及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的傳播與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與齊國君主及士人的廣泛交流,不僅傳播了儒家的「仁政」理念,還促進了齊魯文化的交流融合。儘管他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難以實現,但他的思想和主張卻成為傳之後世的寶貴財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