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2024年06月10日13:02:17 歷史 1068

收復兩京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十三日,李亨抵達靈武的第三天,經過多達五次「勸進」,李亨不得不順從「民意」,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肅宗遙尊遠在巴蜀的玄宗為太上皇。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至德元載,李亨已經四十六歲,十九年太子生涯,李林甫「巧求陰事以傾太子」,楊國忠對其「潛謀不利」,玄宗為防太子勢力危及皇權,對他予以壓制。

現在李林甫、楊國忠已死,玄宗逃往蜀中避難,李亨終於可以獨立做主,雖然登基的地點不在都城,登基時只有文武官員二十多人。

肅宗登基三天後,玄宗開始布置平叛任務,任命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盛王李琦(玄宗第二十一子)、豐王李珙(玄宗第二十六子)各領數道節度使直到這封詔書出現,天下人才知道皇帝在蜀中,但玄宗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升級為太上皇。

歷史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不用寫任何腳本。

玄宗在得知自己「被太上皇」後,決定以大局為重,他最後一次以皇帝身份頒佈詔書,宣布一切軍國大事都交由皇帝李亨裁決,事後向太上皇彙報即可,長安收復後,連事後彙報都不用了。

玄宗命人把玉璽、傳位詔書送往靈武,給李亨補辦繼位手續。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肅宗必須早日收復長安,迎回太上皇,平定叛軍,才能證明自己即位是為了平叛,不是為了篡位。

欲速則不達。玄宗、肅宗兩任皇帝都急於求成,多次決策失誤,導致這場戰亂持續七年半之久,直到寶應二年(763年)正月才徹底平定。

但肅宗的即位在當時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四方得知太子在靈武登基,紛紛前來投奔,這裡就有武將郭子儀李光弼,文臣李泌

郭子儀,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父親郭敬之,歷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郭子儀身長六尺余,體貌秀傑,得中武舉高等,被授予左衛長史,之後在邊關各藩鎮中擔任邊關將領,但都是一些不高的職務,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郭子儀接替奉詔回朝的安思順成為朔方節度使,同時兼任衛尉卿、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太守,才真正成為封疆大吏,此時他已經五十九歲。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祖先是契丹酋長,父親李楷洛,官至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果聞名。外祖父是契丹降將李楷固,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授封左玉鈴衛大將軍,賜爵燕國公

李光弼少年時從軍就已經擔任左衛郎一職,為大將王忠嗣賞識,天寶八載累升至河西節度副使,封薊郡公。十一載,拜單于副使都護。後因故辭官,安史之亂爆發後,李光弼被郭子儀招至麾下。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帶着朔方軍在河東戰場連戰連捷。河北戰場危急,玄宗命郭子儀休整後南下克複東都洛陽,並請他舉薦一人馳援被叛軍圍攻的饒陽,郭子儀推薦了李光弼。

李光弼被擢升為河東節度使,帶一萬朔方軍奔赴河北戰場,叛軍聞訊轉攻常山。李光弼不負所托,接連大敗安祿山叛軍二號人物史思明,收復常山下轄的七個縣。

郭子儀率軍十萬和李光弼會合,在九門大敗叛軍史思明部、蔡希德部,蔡希德逃回洛陽。之後郭、李大軍又在嘉山大敗史思明,殺敵四萬多,俘虜千餘人,史思明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被打得披頭散髮,光着腳逃離戰場,返回博陵苟延殘喘,不敢出戰。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淪陷區百姓紛紛起義,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等朝廷官員組織了頗有成效的抵抗運動,郡縣接連光復。安祿山叛軍返回老巢洛陽的道路被斬斷。哥舒翰據守潼關,又死死擋住了安祿山前進的路。安祿山暴跳如雷,打罵部下,後悔起兵造反,為了保住老本和小命,他產生了撤軍的想法。如果戰局能繼續按此趨勢發展,安史之亂在這一年,也就是天寶十五載(756年)就有希望結束。

但是,潼關丟了,長安危急,玄宗出逃。

兵指范陽,圍攻博陵的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回援關中,戰局急轉直河北各地接連失陷,遍地哀號,血流漂杵。

長安淪陷,滯留長安的李氏皇族慘遭捕殺,死後又被掏出心臟祭奠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王公大臣中被安祿山所厭惡或者他認為是楊國忠、高力士一黨的全部被殺。

安祿山還縱兵四處抄家。「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又令府縣推按,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民間騷然,益思唐室。」(《資治通鑒》卷二一八)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唐肅宗即位後,郭子儀、李光弼率軍五萬投奔靈武,肅宗加封郭子儀為武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其他官職如故,兩個人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為快速平定叛亂,唐肅宗派人向回紇借兵。回紇可汗派葛邏支率軍入唐增援。

至德元載(756年)十月,肅宗新任命的宰相房琯在收復長安的戰役中全軍覆沒。

同月,顏真卿因食盡援絕,撤出平原郡,率部渡黃河南下,而後饒陽等城陷落,河北全境落入叛軍之手。

百姓流離失所,江山風雨飄搖。但是,淪陷區的軍民並沒有放棄,他們竭盡所能地組織抵抗運動,民心仍在朝廷一方,李唐王朝仍在。

十一月,郭子似與回首領葛遷支合併一處,擊敗喊將阿史那從禮河曲平定。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的二兒子安慶緒因父親想立小兒子安慶恩為太子,將安祿山殺死,取而代之。

安祿山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必家賊也!」他曾對玄宗說「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現在落得這樣父「辭」子「笑」的下場,也是諷刺。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二月,肅宗帶着朝廷搬到鳳翔(即扶風,肅宗登基後改為鳳翔郡,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着手克複兩京。

安慶緒弒父篡位之時,史思明集結了十萬叛軍攻打太原城,李光弼率景城、河間兵五千人奉命鎮守太原。

李光弼使用投石機、挖地道、詐降等方法據城堅守,史思明久攻不下,又收到安祿山被殺的消息,他藉機退回范陽,圖謀偽燕帝位。二月下旬,李光弼率敢死之士出城,大破留守叛軍蔡希德部,斬首七萬餘人。

郭子儀奉旨率朔方軍主力揮師南下,大破叛軍於潼關,崔乾祐逃往蒲津。當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旻、司士徐炅、宗子李藏鋒陷於蒲津城中,他們謀劃等唐軍到來,就做內應。郭子儀攻打蒲津,趙復等人從城內殺死守城的叛軍,開城門迎唐軍入城。

崔乾祐率殘部逃至安邑,安邑百姓詐降引叛軍入城,在叛軍一半兵馬入城後,突然關閉城門將崔乾祐的軍隊斬成兩段,唐軍在外,百姓在內一舉殲滅崔乾祐部。隨後,陝郡永豐倉也回到唐軍掌握之中。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唐軍關中、河東、河南之間的通道被打通,長安叛軍和洛陽叛軍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之後,唐軍和叛軍互有勝負。

至德二載(757年)九月,肅宗命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代宗李豫),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對長安叛軍發動總攻。

唐軍陳兵於長安城西香積寺北澧水之東,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

叛軍大將安守忠李歸仁率十萬大軍也陳兵於香積寺北。

會戰開始,唐軍擊退叛軍將領李歸仁的攻擊,攻入叛軍陣地,叛軍反撲,唐軍被逼退回,軍中驚亂,叛軍趁機攻擊唐軍輜重部隊。

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赤膊上陣,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接連砍殺數十人,穩住了陣腳。

李嗣業率將士手執長刀,組成軍陣,如牆而進。李嗣業身先士卒,前軍所向摧靡,殺入叛軍陣中。

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救一員裨將,被叛軍射中眉心,射破的皮肉垂下來擋住了眼睛,王難得大怒,他拔下箭,撕掉皮肉,雖「血流被面」,仍「前戰不已」。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叛軍在陣東埋伏精銳騎兵,準備偷襲唐軍,被唐軍斥候偵知,郭子儀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帶回紇騎兵出擊,將他們「翦滅殆盡」。

李嗣業率唐軍和回紇騎兵,繞到賊陣之後,與郭子儀中軍夾擊叛軍。

兩軍從午時打到酉時,唐軍斬首六萬級,叛軍填溝塹而死者眾多。

叛軍大敗後逃回長安,而後放棄長安逃至陝郡(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被叛軍佔領一年多的長安,終於重新回到唐軍手中。

長安克複後,郭子儀繼續向東挺進,追至潼關,斬首五千級,克複華陰郡、弘農郡

在陝郡,唐回聯軍再次大敗叛軍。安慶緒見洛陽門戶已失,率軍逃出東都洛陽回到大唐手中,肅宗自鳳翔返回長安。

唐軍乘勝追擊,河南、河東、河西之亂皆平。

十一月,廣平王李俶,司空郭子儀自洛陽入朝,返回長安。

唐肅宗對郭子儀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資治通鑒》卷二二○)

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被迎回長安,入住興慶宮。興慶宮,由李隆基登基前的府邸擴建而成,在長安興慶坊內,能和市民交流,行動比較自由。范陽的史思明在分析形勢後,決定偽降保存實力,於是一封降表送入長安。肅宗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命他討伐安慶緒。

狼煙似乎已經散去···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走向沉淪

至德二年(757年),兩京克複,朝廷內部瀰漫著樂觀的情緒。

迎回太上皇李隆基後,肅宗處理投降叛軍的逆臣,嘉獎平叛功臣,追封平叛中捐軀赴國的烈士。

逆臣們按罪行輕重分別被處以斬首、自盡、重杖一百、流放、貶謫等刑罰。功臣廣平王李俶晉封楚王,郭子儀晉封司徒,李光弼晉封司空,其他在蜀郡、靈武的扈從立功之臣,皆進階,賜爵,加食邑。

顏杲卿張介然等烈士都被追贈官爵。

肅宗又宣布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

次年二月,肅宗改元乾元,改載為年。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楚王李俶改封成王,立張淑妃為皇后。四月,立成王李俶為皇太子,改名李豫。

朝廷對逃到鄴城的安慶緒不予過問,導致安慶緒仍挾七郡六十餘城割據 一方。

肅宗對投降的史思明也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他在范陽得以喘息,恢復實力。

直到六月,肅宗才採納李光弼建議,派人到范陽宣旨撫慰,意圖策反其部下,藉機除掉史思明。不料事情敗露,史思明復叛。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到這時肅宗才想起應該除掉鄴城的安慶緒。

八月,肅宗以郭子儀為中書令,李光弼為侍中。因此人們稱郭子儀為令 公。九月,肅宗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靈、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兼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七節度使和平盧兵馬使董秦率步騎兵共二十萬,從各自駐地向鄴城進發。同時命河東李光弼、關內兼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率所部協助。

果這次平叛成功,安史之亂就可以提前五年結束。但,如果只是如果。因為安祿山謀反,肅宗對武將深為忌憚,他表面給郭子儀、李光弼等封官晉爵,實際時刻擔心他們會謀反。

肅宗不敢把二十萬大軍交給一個人來管理,所以大軍內沒有設元帥,節度使互不統屬,又新設「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一職,由內侍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擔任,負責大軍的統轄、調遣。

宦官沒有子女,總不會造反吧?把軍隊交給久居深宮、不懂軍事的宦官手中,結果可想而知。

戰役剛開始,郭子儀率軍連戰連勝,克複獲嘉(今河南省獲嘉縣)、衛州(今河南省衛輝市),將安慶緒逼回鄴城,二十萬大軍趁勢包圍鄴城,無計可施的安慶緒只得寫信向史思明求援。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史思明率十三萬大軍南下,命李歸仁帶步騎兵一萬進抵滏陽(今河北省磁縣),「遙為慶緒聲勢」。十二月,史思明攻陷魏州(河北省大名縣),之後他沒有像安慶緒期待的那樣繼續進兵營救鄴城。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立稱「大聖燕王」,向鄴城的兵馬招手,示意他們兵敗後到「大聖燕王」這來。

李光弼提議分兵攻打史思明,以防唐軍腹背受敵,魚朝恩自恃兵多將廣,不以為然,拒絕了李光弼的提議。

外行指導內行,是會要命的。

安慶緒知道失敗就是死路一條,所以表現得極其兇猛。唐軍數十萬兵馬分屬不同節度使,各自為政,又被魚朝恩胡亂指揮,以致久攻鄴城不下。其間,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在攻城時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

除最初的二十萬大軍,又有唐軍陸續抵達鄴城,到這時唐步騎兵力已達六十萬之多。背後的史思明不斷襲擾唐軍,攔截唐軍糧草,搞得唐軍軍心渙散,六十萬大軍儼然一盤散沙。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魚朝恩自恃兵多將廣,任由史思明在卧榻之旁酣睡了幾個月,直到這年三月,兩軍在鄴城展開決戰,唐軍六十萬散沙對史思明精兵五萬。

決戰開始時雙方傷亡差別不大,沒想到突然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資治通鑒》卷二二一)

雙方軍士大驚,各自逃命,史思明的部隊往北逃,唐軍往南逃,逃命的軍士丟盔棄甲。

唐軍因人數更多,損失極為慘重:「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資治通鑒》卷二二一)

洛陽士民驚駭,紛紛逃往山谷避難,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向南投奔襄州鄧州

各節度使潰逃回自己的藩鎮,奔逃過程中軍紀喪失,士卒剽掠百姓,官吏無法制止。

九大節度使只有郭子儀還在想着戰局,他斷河陽橋以保東京洛陽,而後率部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阻斷了史思明南下攻擊的道路。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潰歸本鎮的眾節度使,只有李光弼、王思禮所部沒有騷擾地方,整建制返回。六十萬大軍敗得莫名其妙,敗得臉面盡失,國家的軍隊搶劫百姓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朝廷卻毫無辦法。藩鎮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已經慢慢脫離朝廷的掌控,權力越來越大。

大唐內部混亂,好在叛軍內部更亂!

史思明殺了安慶緒,進駐鄴城,之後返回范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像模像樣地改元順天,立皇后,任命官員,改范陽為燕京。

又冒出來一個自立為帝的,必須有人為鄴城的慘敗負責!

誰該為這次慘敗負責呢?郭子儀!

原則,是誰幹的活多,誰來背鍋。手段,是一個無能小人拚命甩鍋。魚朝恩回京後不停地向肅宗進讒言,說這次失敗的責任都在郭子儀身 上。七月,郭子儀被解除軍職,賦閑回京。肅宗任命趙王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副元帥。

朔方軍陡然更換主帥,要花時間調整適應,朝廷再次集結軍隊也需要時間,鄴城之戰後整整半年時間,肅宗放任史思明休整軍備、養精蓄銳。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九月,史思明十幾萬人馬兵分四路捲土重來,東京洛陽無險可守,分兵布防實力不足,唐軍被迫放棄洛陽,帝國的東都再次淪陷。

洛陽是被主動放棄的,李光弼組織百姓、官員有序撤離,搬空府庫,給史思明留下的是一座空城,朔方軍撤至河陽。

河陽進可攻,退可守。河陽很特別,它是一個城市,但它有三座城,黃河南岸、北岸各有一座為北城、南城,河中小洲之上還有一座中潭城,三座城堡之間以浮橋相連。史思明追到河陽,兩軍對南城展開反覆爭奪,耗得史思明無計可施退回洛陽,兩軍陷入僵持。

說是僵持,實際是李光弼把史思明死死地耗在河陽,一步也前進不得。史思明派人罵戰,戰將被李光弼部下裨將白孝德輕鬆挑於馬下。史思明用幾百匹公馬展示自己實力雄厚,李光弼就用母馬把他的公馬全部拐跑。史思明想用戰船點燃城堡間的浮橋,李光弼就讓他們知道什麼是玩火自焚。李光弼就是史思明的剋星。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史思明派人斷李光弼糧道,好不容易把李光弼誘出城安營紮寨,史思明激動得心都要跳出來了,當即派部將李日越帶五百騎兵偷襲唐軍。

李日越摸進唐軍大營,看到唐軍士兵在戰壕里躺着吹口哨,他就知道完了。李日越想起自己的任務,問:「司空(李光弼)在嗎?」

唐軍:「昨天就走了。」

李日越又問:「你們有多少人?」

唐軍:「一千。」李日越再問:「將領是誰?」

唐軍:「雍希灝。」

李日越說:「我投降。」

投降後的李日越得到了重用。

沒過多久,史思明的另一個部下高庭暉也帶着手下兄弟來投降。

滿腦子問號的部下忍不住問李光弼原因。

李光弼說:「人之常情罷了。史思明認為我不擅長野戰,聽說我出城,一定會派人來抓我,李日越抓不到我,完不成任務,回去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只好投降。高庭暉聽說李日越在我這裡得到重用,他自認為能力在李日越之上,如果投降一定會比李日越混得更好,自然也來投降了。」

這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史思明沒抓到李光弼,還連失兩員大將,氣得七竅生煙,率軍全力強打河陽。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叛軍攻南城,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安興貴曾孫,自陳恥與安祿山同姓,賜姓李)詐降避過史思明的凌厲攻勢,之後主動出擊,叛軍大敗。

叛軍攻中潭城,李光弼部將荔非元禮以逸待勞,任史思明將士挖土填溝,砍城外的柵欄,等他們折騰得精疲力竭之後,荔非元禮突然出擊,打得叛軍後退數百步,荔非元禮又迅速後撤,進入最後一道防線之中。叛軍被搞蒙了,追上來之後,不知道是應該進攻,還是後退,荔非元禮再次突然出擊,打得叛軍大敗。

叛軍攻北城,李光弼指揮部將郝廷玉、論惟貞、僕固懷恩、仆固瑒等全力出擊,「諸將齊進致死,呼聲動天地,賊眾大潰,斬首千餘級,捕虜五百人,溺死者千餘人」。叛軍再次大敗。

只要李光弼在河陽,史思明遲早會被耗死。

不僅會被耗死,還會死得很慘,因為李光弼已經不僅是堅守在河陽,他主動出擊,收復懷州,準備截斷史思明北歸范陽的道路。

史思明一敗再敗,軍心動搖。

安史之亂的平叛過程中,每當局面好轉時,內部總會出現問題,在魚朝恩和僕固懷恩的鼓動下,肅宗不斷派使者催促李光弼收復洛陽。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魚朝恩是為了顯示自己高明的判斷,僕固懷恩是看上了李光弼的位置。面對一位又一位天子使者,李光弼無奈地走上了哥舒翰的老路。

李光弼在邙山遭遇以逸待勞的史思明叛軍,被打得大敗,河陽、懷州都落入史思明之手,都城長安再次危急。

靠唐朝自己打敗安史之亂這支叛軍實在是太難了,每到關鍵時刻,統治集團的內鬥,就讓決策者昏招迭出。肅宗急於求成的心理,一次次被小人利用,最終導致他沒能看到安史之亂徹底被平息的那天。

安史叛軍這個團體也很奇特,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史思明殺了安慶緒,現在輪到史思明被殺了。

故事梗概和安慶緒殺安祿山時一模一樣,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不受父親待見,史思明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史朝清,史思明責罵史朝義,揚言要殺了史朝義,史思明被一條繩子結果了性命,史朝義迫不及待登基做了皇帝。又是 一出父「辭」子「笑」的好戲!

叛軍內部好多將領是原來安祿山的部下,連史思明都不服,又怎麼會聽從史朝義這小子的管理。史朝義上台後,偽燕內部開始叛亂。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被權宦李輔國強行遷居至太極宮的唐玄宗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失去了自由,陳玄禮、高力士、玉真公主(李旦第九女,玄宗同母妹妹)都從身邊被趕走,連日常伺候的宮人也換成了陌生 面孔。

玄宗在孤寂和絕望中離開人世,死後葬於唐泰陵,與肅宗生母元獻皇后楊氏合葬。

高力士在遇赦返回途中得知玄宗去世的消息,傷心過度,吐血而亡,終年七十九歲。高力士的陵墓是泰陵唯一一座陪葬墓。

玄宗駕崩十三天後,他的兒子肅宗李亨也因病去世,終年五十二歲。四月二十日,宦官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登基,即唐代宗。藩鎮之亂未除,宦官亂政又現,大唐王朝清明的政治景象再也不會回來了。

代宗繼位後,以洛陽為代價換取回紇出兵援助,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擢升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作為李適的副手,與回紇兵組成聯軍共同進討史朝義。

唐回聯軍大破史朝義叛軍,史朝義帶家眷慌忙逃走,洛陽克複。

國之柱石!郭子儀和李光弼力挽狂瀾,再造大唐,八年平定安史之亂 - 天天要聞

災難隨之降臨到百姓頭上:「回紇人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盪盡,士民皆衣紙。回紇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留其將安恪守之。」(《資治通鑒》二二二)

這就是請回紇出兵的代價。城池回到了朝廷手中,百姓卻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這樣的代價並不能換來安定和和平,只能讓李唐王朝走向沉淪。

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家眷被唐軍俘獲,范陽守將獻城投降,史朝義自殺。

閏正月,回紇退兵回國,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但是戰亂並沒有結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 天天要聞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6月16日6時至17日6時,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稔田鎮遇持續性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6月17日凌晨2點40分,有着「客家第一祠」之稱的李氏大宗祠東西兩側兩列橫屋坍塌,受損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座無重大損毀,無人員傷亡。圖為6月20日,相關部門和文物專家陸續前往李氏大宗祠查看坍塌情況。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 天天要聞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大皖新聞訊 6月20日,一則雲南保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銳已於日前離世的消息引發了關注。大皖新聞記者就此諮詢了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證實,消息屬實,並稱陳銳系因病逝世。陳銳的簡歷已從官網撤下6月20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陳銳的簡歷已從保山市人民政府官網撤下,而在該官網搜索關鍵詞「陳銳」,顯示的...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 天天要聞

兩尊明代金佛差點流失海外 北京一拍賣行員工因走私文物及多件觀賞石獲刑

利用拍賣行員工身份,將貨主委託的拍賣品低價僱人夾帶運輸進出境,6月2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四中院獲悉,近日,北京一名拍賣行員工因走私多件拍品獲刑。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員工走私的拍品中,有兩尊明代金佛,該案也是北京首例以走私文物罪判決並成功從我國香港地區追迴文物的案件,有力打擊了走私犯罪,保護了國家文...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 天天要聞

賴清德叫囂「拒統」,稱首戰即終戰是投降論述

在意識到自己的「520」演說引起了兩岸巨大震動之後,「台獨」頭子賴清德就開始想盡辦法撇清自己的責任。但這些表面功夫只能用來糊弄不熟悉中文表達的西方媒體,當賴清德面對島內民眾時,露出的則是另外一幅嘴臉....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 天天要聞

看大決戰三部曲,談談多線作戰的規律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談,比如組織度、政治、經濟等。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戰爭雖然是政治的繼續,但政治鬥爭一旦轉變為軍事鬥爭,就必然要遵循軍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