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2024年04月15日21:55:04 歷史 1955

1937年,為達成民族統一抗日戰線,國共兩党進行合作,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

在這六個旅中,115師344旅情況是最複雜的,其前身是紅15軍團,而紅15軍團由蘇區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26軍、紅27軍合編而成。

用簡單的話來說,這個軍團本身就存在着「山頭」。待中央趕到後,紅15軍團併入紅一方面軍,改編時就成了115師344旅。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本來就存在小「山頭」,突然又多出中央這個大「山頭」壓下來,344旅(紅15軍團)一些年輕幹部最初就有些抵觸情緒,與總部派來的幹部親近不起來。

最初有徐海東壓着還沒什麼事,然而徐海東因病休養後,該部的「不服管」就暴露出來了,連老資格黃克誠都沒法鎮住、朱老總也發了火。

主持八路軍工作的彭老總以及毛主席最終決定另調一人過去,才互相配合著將344旅整頓好,也是相當不容易。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344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跟八路軍曾取消過政委制度有關。當初為與國軍達成一致,八路軍就改用了政訓處制度,這讓部隊的思想工作出現鬆動。

平型關大捷後,黃克誠下一線部隊走訪,發現已有官兵對立、軍閥主義的跡象,於是他立馬給中央打報告,建議恢復原先的一套政治工作。

中央對此很重視,開會討論後,很快就同意了。重新設置政委後,組織第一件事就解決344旅的思想問題。

《黃克誠傳》中說過:344旅團、營、連各級幹部普遍比較年輕,大多在25、6歲左右,像687團副團長田守堯就只有22歲。

如此年輕,很容易情緒化,所以沒有政委前,344旅旅長徐海東特別操勞,他一個人又要管軍事又要管政工,時不時還要給年輕幹部們上思想課,簡直是又當爹又當媽。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但徐海東早年有傷,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讓他身體吃不消,曾多次在工作中暈倒。這樣一來,就沒什麼人去抓思想工作,344旅的紀律可想而知。

鑒於這種情況,中央在恢復政委制度的第一時間就是找人將344旅帶回正軌。經過反覆思量,這個任務就落在了發現問題的黃克誠身上。

然而,黃克誠去旅部上任時就吃了個「下馬威」,除了徐海東熱烈歡迎外,其餘幹部都態度冷淡,鼓掌都是稀稀拉拉。

對於這些,黃克誠並未在意,往後的日子一直耐心地進行教育,旨在消除部隊中的山頭主義,只可惜開始的效果並不大。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1938年2月,344旅687團團長張紹東想要率部叛逃,被副團長田守堯阻攔後,張最終帶着少數人投奔了國軍。

人數雖然不多,但主力團長做這種事,影響非常惡劣,張紹東還是跟着徐海東一路從紅25軍走過來的,這讓徐海東既生氣又內疚,聞訊時就連吐好幾口血。

1938年7月,344旅在山西陽城町店地區襲擊日軍,本來是伏擊戰,但由於沒組織好打成了遭遇戰,結果殲滅日、偽軍500餘人,我方也付出了差不多的傷亡。

早在半年前,344旅就在溫塘戰鬥中暴露過一樣的問題,這麼久仍未改變,朱德總司令遂來到344旅進行整訓,直接批評該旅的各級幹部沒有貫徹落實好毛主席的游擊戰略。

徐海東本來就身體不好,親信的叛逃、上級的批評讓他壓力更大,於是提出辭職。朱老總考慮到他的身體的確很難繼續在一線指揮,就同意了。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徐海東這一走,旅長的職務空缺出來,該由誰來繼任呢?時任344旅687團團長的田守堯自薦,認為自己很適合接任旅長。

朱老總見他在部隊中有威望,便口頭上予以批准,這讓田守堯非常高興,很多人也提前向他祝賀。不過,請示電報發回總部後,主持八路軍工作的彭老總有不同意見。

在彭老總看來,344旅是黨的主力旅,不能成為一言堂,所以就不再從原紅15軍團中選拔,扼殺山頭主義的苗頭。

這讓田守堯感覺很丟臉,思想一時轉不過彎的他多次在戰友們面前抱怨組織,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且在送別徐海東的宴會上,他耍小性子,置氣不出席。

種種舉動讓朱老總極為憤怒,要求344旅內部開會,對田守堯進行批評教育。結果會是開了,大部分人卻保持沉默。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朱老總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呵斥道:你們這開的什麼黨委會?連批評和自我批評都不敢嗎?你們還算什麼共產黨員!

然後又嚴厲批評田守堯:要發脾氣,還輪不到你!你耍啥子脾氣,我們都是共產黨員,都要聽黨中央的,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你的天職,誰也不能鬧情緒。

田守堯叫總司令震怒,這才做了檢討。旅部內的表現,讓中央更加警惕「山頭主義」,毛主席和彭老總商量後,決定讓時任343旅685團團長的楊得志去344旅當旅長。

344旅的幹部們不外乎有兩點心理優勢,一是年輕,二是能打。楊得志也年輕啊,才27歲,楊得志也能打啊,歷次反「圍剿」、長征都立功無數,指揮強渡大渡河更是名聲大噪。

論資歷、年紀、戰績,他足以壓住344旅那些幹部。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楊得志到344旅報到後,朱老總耳提面命:徐海東同志身體不好,徐向前同志和陳再道同志又去了冀南,你去當344旅的代理旅長,一定要把這支主力帶好。

隨後楊得志跟黃克誠一起着手改造部隊,他們多次召開黨委會,召集團以上幹部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刀闊斧地整頓山頭主義。

當然,作為軍人必須要拿出真本事才能服眾,楊、黃遵從中央指示,從實際出發積極推動全旅的作戰理念,從運動戰轉為游擊戰

隨即楊得志和黃克誠又分別率部深入敵後開闢根據地,用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總算把344的風氣改了過來。

徐海東因病回延安,黃克誠難以鎮住344旅,毛主席:讓楊得志去 - 天天要聞

這次分兵,兩人的成就都非常大。楊得志率344旅一部,越過平漢線在滑縣與689團會合後,開闢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後來冀魯豫劃歸到劉鄧麾下,有了晉冀魯豫野戰軍1縱,即後來的二野王牌16軍。

而黃克誠帶領的一部後來南下成新四軍第三師日本投降後出關發展,成為東北民主聯軍二縱,即後來的四野王牌39軍

344旅不斷開枝散葉,無愧中央主力之名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今年入汛以來湖南平均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 天天要聞

今年入汛以來湖南平均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據湖南氣象局消息,入汛以來(4月1日至5月5日),湖南全省平均降雨量333.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76.8%,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其中,湘南大部偏多1~2倍,2縣(市、區)8鄉鎮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27縣(市、區)破當地同期雨量極值;湖南全省平均雨日25.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6.7天,居1961年以來同期第1高位,保靖、漣源雨...
翟妍談《霍林河的女人》:觀照時代推動下東北女性的命運 - 天天要聞

翟妍談《霍林河的女人》:觀照時代推動下東北女性的命運

「站在渠埂上,放眼望去,那一片無邊的鹽鹼地,白涔涔的鹼嘎巴上,偶爾冒出星點蒿草,是那麼斑駁,那麼荒涼。唯有腳下這片茂實的稻,一晃一晃,蕩漾起伏,閃着金色的光。」「小時候,她從來不相信這世上會有愚公那樣的傻人,如今看來,這世上,真需要有幾個愚公那樣傻的人。」……近日,作家翟妍的長篇小說《霍林河的女人》...
蚌埠舉行民祭大禹典禮 - 天天要聞

蚌埠舉行民祭大禹典禮

大皖新聞訊  「四海祭賢 禮敬帝禹。」相傳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大禹治水功成後,大會諸侯的日子。5月6日,第三屆民祭大禹典禮在蚌埠市塗山風景區舉行。大皖新聞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現場人頭攢動,秩序井然。民祭儀式活動在熱鬧的花鼓燈表演中正式開始。現場不僅有熱鬧的歌舞,還設有莊嚴的民祭大禹典禮。鳴長號、鳴禮炮、撞鐘...
「94年的?看着像49年的!」寧夏這位顯老的村支書「很漂亮」! - 天天要聞

「94年的?看着像49年的!」寧夏這位顯老的村支書「很漂亮」!

她剛上任村支書,就被村民指着鼻子罵,「啥時候輪到外地人當書記了?」她剛開始拍短視頻記錄基層日常,就因「顯老」被網民質疑謊報年齡。隨後,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寧夏固原市彭陽縣29歲的大學生村支書張瑋,靠真誠讓線下村民和線上網民「路轉粉」,帶領着她的青春團隊在田間地頭、牛棚雞舍颳起了一場「青春風暴」...
75年前的今天,蘭溪解放! - 天天要聞

75年前的今天,蘭溪解放!

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總能在人類記憶中留下濃重的印痕。75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蘭溪衝破黑暗,迎來解放,成為金華地區第一個解放的縣城。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1949年初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隆隆炮聲已響過中原大地,向長江天塹迫近,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處於風雨飄搖...
郎才女貌!中國體壇又一男神大婚,28歲喜迎事業愛情雙豐收 - 天天要聞

郎才女貌!中國體壇又一男神大婚,28歲喜迎事業愛情雙豐收

北京時間5月5日,冰壺運動員苑明傑近日通過社交媒體曬出婚紗照公布喜訊,引髮網友們強烈關注。從照片可以看到,苑明傑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裝,手挽美麗的新娘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愛的畫面讓網友們紛紛留言送上祝福:「帥哥美女,祝福你們,一定要幸福啊」、「哇,我的男神找到了屬於他的女神了,會一直為你應援的」、「好...
時隔25年,他們在宜昌團聚了! - 天天要聞

時隔25年,他們在宜昌團聚了!

一場久別的重逢一次深情的擁抱一聲真誠的道謝25年後這家人在民警的幫助下終於在宜昌團聚5月2日兩個年輕小夥子來到西陵區公安分局雲集派出所的值班大廳他們自稱來自湖南益陽因他們的奶奶是宜昌人但由於二十多年前的某種原因未能返回宜昌與親人失去了聯繫這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大遺憾為了圓老人的夢想他們驅車三百公裡帶着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