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北岸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村子布局整齊四周被良田包圍,安靜祥和。然而在1000年前這裡發生了一件大事,直接影響了中華歷史的進程,這裡就是陳橋。
我們的旅程離開開封,了解了北宋時期卞梁城的繁華,今天就渡過黃河,去陳橋,回顧一段黃袍加身的歷史故事,看看北宋王朝是如何由來的。
陳橋驛,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驛站,這裡距離開封的距離剛好是35公里,過去大軍行軍一天大約就是不超過40公里的距離,正好陳橋這裡就是開封以北的第一座驛站。
想了解陳橋兵變,我們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五代十國末期,天下大勢基本已定,後周佔據了主導地位,突然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此時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兼任殿前都點檢手握軍政大權。再加上多年來南征北戰,趙匡胤不僅在後周有着極高的地位,在天下他也是無人不知的猛將。
這個局面就是主少而將猛,放到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發生大的變故。
走進遺址,典雅的環境一下就把我們拉回到千年之前,好像看到了公元960年2月2號的那一天夜裡,多少人都一夜未眠。遺址又稱東嶽廟,有四塊碑石刻。其中一塊碑刻「宋太祖黃袍加身處」,高1.7米,寬0.57米,背面刻有古越金夢麟的《題系馬槐》詩。
陳橋驛遺址從古至今歷經多次修繕,現存的文物還剩大殿、系馬槐、碑刻和東西廂房等一些古建築遺留。
言歸正傳,剛才我們說到少主即位,國內輿論四起,人心惶惶,突然這個時候又傳來邊境急報,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周恭帝詔令趙匡胤領兵抵抗。2月2日,趙匡胤行軍至陳橋驛。
北境有敵情,趙匡胤率軍迎敵,第一夜走到陳橋,一切都順理成章。誰知就在這一夜,卻發生了重大變故。史書記載當天傍晚,趙匡胤喝的大醉,早早睡去,而他的手下將軍卻開始了一系列謀劃。
第二天早晨,將士們都披甲拿着武器列在庭院中,他們願意擁立趙匡胤做皇帝。庭院里這麼亂竟然沒有吵醒趙匡胤,還得是趙光義去叫醒他哥哥,趙匡胤出來後沒等他回答,就有人拿着黃袍加在他身上,眾人當即圍着他行禮,高呼吶喊萬歲,然後扶着趙匡胤上馬。行雲流水一般黃袍加身,想拒絕都沒有機會。
趙匡胤於是下令說我當皇帝可以,但回到開封后不得侵擾符太后和周恭帝;不得凌辱大臣;不得冒犯宦官百姓之家。如果聽從命令就有重賞,違抗命令就斬殺。眾位將士再次向他行禮,表示服從,然後整肅隊伍返回京城。
趙匡胤到底是故意設計還是一點也不知情,千年來也是眾說紛紜,《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記載,陳橋兵變是朝中內外推戴趙匡胤的人策劃的,他本人也是茫然不知。
但其實整個事件有很多破綻,首先就是趙匡胤兵變回京,不再過問「契丹犯邊」,邊關也無戰事發生。所以最初傳來的邊關警報很可能就是一場欺騙,而編造這一切的就是最終獲勝者趙匡胤。後世也留下了一些詩句評價這次事件:其中一句「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我覺得很有意思,軍中有了黃袍,主帥卻一點也不知道這肯定不合常理。大家覺得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是故意設計還是巧合?
但毫無疑問,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趙匡胤吸取陳橋兵變的教訓,緊接着就策劃安排了「杯酒釋兵權」的事宜,將武將手裡的兵權收回。確定了重文輕武的基調。
以至於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北宋在面對契丹、党項、女真等一切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時大多採取了割地賠款的政策,戰事連年不利,最終也是以靖康之恥慘淡收場。試想如果沒有陳橋兵變,北宋的政策會不會有所改變,歷史的發展會不會又不一樣。
陳橋兵變沒有遭到抵抗,沒有經過流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主要的朝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