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文丨智慧的番茄
編輯丨智慧的番茄
後主劉禪一直被後人視為軟弱無能,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但即便是這樣,劉禪還能在諸葛亮去世後,支撐了蜀漢政權近三十年。
而且劉禪在位期間,一直聽從諸葛亮的話,任用賢臣,朝政還算清明,百姓生活也比較富足。
那麼後主劉禪究竟是不是真的無能?劉禪又做了哪些事會被這樣評價呢?
流離的身世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他的母親是劉備的的正室甘夫人,他也是劉備的嫡長子,未來不出意外會繼承劉備的家業。據傳甘夫人懷孕的時候,曾夜夢北斗,便給劉禪起了個小名叫「阿斗」。
當時的劉備實力還比較弱小,長坂坡之戰,曹操派曹純率五千士兵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不得已落荒而逃,丟下了妻子和兒女。
其中就包括甘夫人和劉禪,當時的劉禪若不是得到趙雲的保護,早就已經在戰火中夭折。在三國演義中,也生動的描述了這一事件。
裏面寫趙雲七進七出救劉禪,而且在救回劉禪後,劉備還因趙雲不顧危險去解救一個孩童而十分生氣,氣憤的要將劉禪摔死,不過這都是帶有誇張成分的,但劉禪幼年的確是到處流離。
劉備在入川的時候,東吳孫權便趁機派出艦隊去接孫夫人回東吳,孫夫人是劉禪的繼母,同時也是孫權的妹妹,當她要返回東吳的時候,還帶上了劉禪,這將是未來孫權威脅劉備的重要手段。
趙雲並沒有跟隨劉備入川,而是駐守在荊州,當得知劉禪被帶往孫吳,也是不敢有絲毫懈怠,連忙追趕,最終在江面成功截獲東吳船隻,將劉禪帶回。
可以說劉禪的幼年是到處流離,還兩次深陷險境,若不是趙雲相救,就不會有後面的後主劉禪。在蜀漢後期的時候,劉禪也是念及這份情誼,對趙雲進行追謚。
等到劉備稱帝的時候,劉禪也因嫡長子的身份順利成為蜀漢皇太子,終於能過上安穩的生活。但是劉備稱帝僅兩年,就託孤白帝城。
臨終前劉備曾將劉禪和諸葛亮叫到自己的身邊,對兩人進行託孤,劉備顯然不太放心自己的兒子,便嚴肅的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的含義也很深刻,誰也不知道這是劉備真心所說,還是在臨終前的陽謀,想要以此試探諸葛亮,但不管怎樣,劉備能說出這番話,那都是對劉禪的不放心,知道他的能力不足以治理好蜀漢。
劉禪上位初期,謹遵父親的遺詔,「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劉禪也稱諸葛亮為相父,可見雖然劉禪登基為帝,但蜀漢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真正的掌權人還是諸葛亮。
之後劉禪聽取諸葛亮的建議,與東吳修好,蜀漢可以安心發展農業,不斷壯大國力。經過多年的發展,蜀漢的國力在穩步提升,諸葛亮眼看已經到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時候,便着手開始北伐。
傳頌至今的《出師表》就是這時誕生的,多年的北伐,諸葛亮和曹魏互有勝負,但諸葛亮最終還是年紀過大,加上戰事辛苦,最終病逝在五丈原。
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獨掌朝政大權,他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但由於諸葛亮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尤其是在蜀漢,導致劉禪依然被視為弱主。而且劉禪的一些事迹,更是讓他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國亡投降
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國力就不斷衰弱,而曹魏卻不斷強大,但曹魏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後主的身體情況不太好,沒有過多的精力放在擴張領土,一統天下,這也是間接給了司馬家族發展的機會。
公元258年,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後,已經安穩二十多年,內部不管是武將還是文臣,都沒有了當初的那番幹勁,興復漢室也是是個口號,沒有付出實際行動。
宦官黃皓的勢力也愈發強盛,開始干涉朝政,禍亂朝綱,蜀漢的內部出現危機。姜維深知若是這樣繼續下去,那麼蜀漢將會有滅國之危,便請奏劉禪處死黃皓,以正朝綱。
但劉禪沒有意識到危機,認為黃皓只不過是個小人,翻不起多大浪,否定了黃維的提議,黃維一方面是對後主失望,一方面是怕黃皓日後報復,便請命回到家鄉,不敢再踏足成都。
蜀漢的國力愈發衰微,曹魏政權也看到這一點,便大肆調兵遣將,意圖一舉顛覆蜀漢。雖然不在成都,但黃維依然對時局十分敏感,他預料到曹魏一定會趁此機會舉兵伐蜀的,便上書希望劉禪能有所準備。
劉禪依舊是那樣,沒有將黃維的建議放在心上,黃皓也稱川蜀之地地勢險要,敵人不敢來的,導致劉禪依然如往常一樣,沒有半分危機感,而蜀漢的群臣連這個消息都不知曉果。
但令劉禪沒想到的是,當年的夏天,司馬昭就派大軍討伐蜀國,一時間慌亂的劉禪趕緊調兵遣將,派黃維率領十萬將士阻擋敵軍。
此時的蜀漢已經不具備和曹魏正面硬鋼的實力,前線作戰並不順利,就連諸葛亮侄子諸葛瞻都戰死沙場,蜀漢已經面臨亡國危機。
面對這樣的局面,劉禪十分驚慌,經常召集大臣進行商議,如何才能破敵。而蜀漢的部分大臣習慣了多年來的安穩生活,竟然主張投降,以換取和平。
但許多蜀漢老臣還是不願意就此亡國,徹底葬送漢室,便主張背城一戰,若無法擊敗敵軍,那就為國捐軀,許多蜀漢老百姓也都義憤填膺,希望能與曹魏一決生死,維護漢室最後的尊嚴。
在這種時刻,劉禪沒有了先帝劉備的風采,也忘記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相父諸葛亮,他權衡利弊之下同意投降。
這樣的決定讓許多蜀漢老臣都不能接受,紛紛對劉禪進行勸諫,但劉禪鐵了心要投降,許多老臣紛紛以死明志,依舊打動不了劉禪的心。
劉禪的第五子劉諶被封為北地王,他就是主戰的一派,繼承了先帝劉備的風骨,寧死不向曹魏投降,在勸諫父皇無效後,他不甘心做亡國之臣,便先殺妻子後自殺,想以此來激起蜀漢群臣的決心。
親生兒子這樣做,劉禪雖然有些心痛,但內心還是鐵了心投降。最終,存在了僅幾十年的蜀漢政權就此覆滅。
雖然國主投降,但蜀漢還是有許多忠志之士不甘心就此亡國,姜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劉禪的命令下率部向敵軍投降,但他只是假意投降,內心想的還是興復漢室,準備藉助鍾會之手誅殺魏將,在趁機起義興復漢室。
但最終消息泄露,黃維等人被誅殺,再也沒有人能有如此能量,重振漢室,蜀漢真正意義上滅亡。
劉禪被俘後,也被司馬昭以厚待,畢竟劉禪是主動投降的,待遇肯定要好些,不僅移居魏國的都城洛陽,還被封了安樂縣公,一輩子不愁吃不愁穿。
在魏國劉禪沒有露出絲毫不滿的意思,沒有任何想復國的意思,做事處處小心,生怕得罪司馬昭。儘管這樣,司馬昭還是不放心,便親自設宴款待劉禪,想要以此來試探他。
見時機成熟,司馬昭便笑嘻嘻的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沒想到劉禪不假思索的就回到道:「在魏國吃好的穿好的,非常快樂,對蜀國一點都不想」。
劉禪也因此能保住小命,得以在魏國安度晚年,直到64歲去世。雖說劉禪以此保住了性命,但他窩囊的行為也徹底被釘在恥辱柱上,還因為衍生一個成語,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
扶不起的阿斗?
要知道,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支撐了蜀漢二十九年的光陰,歷史上在位時間能比劉禪長的寥寥無幾,而且劉禪在位期間蜀國一片太平,百姓也十分幸福。
反觀當時的曹魏政權,曹家和司馬家族爭權不斷,曹魏最終淪入他手,而東吳那邊,自孫權之後,每一任國主都軟弱無能,導致東吳不僅國力衰弱,內亂還頻繁。
由此可見,劉禪能支持蜀漢政權的不易,那麼如此功績的劉禪,真的是後人所說的「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嗎?
劉禪在位的時間裏,國家治理的還是可以的,就算在諸葛亮死後,朝政也沒有出現太大禍亂,當時的蜀漢集團內部可是派別林立,一部分是荊州的老臣,一部分是宜州的本土勢力,還有東州勢力等等。
這樣的局面是非常難以掌控的,但是劉禪卻能將其達成平衡,從這裡就能看出,劉禪的朝政之術還是很強的,而且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也真正做到了親賢臣遠小人,政治清明,直到蜀漢末期才出現任用宦官小人的事情。
劉禪本人雖身居高位,但對待臣子十分隨和,本身也沒有什麼不良嗜好。許多帝王在上位後,尤其是後主,都荒淫無度,劉禪與其有本質上的不同。
一個國家的帝王能做到這步,已經很不錯了,奈何就是蜀漢的實力相比於曹魏還是有所不足,若是將劉禪放在唐漢一些大王朝的話,他也會被後世稱為明君。
而且劉備在託孤後,劉禪一直將諸葛亮視為相父,所有事情都由他做主,蜀漢實際掌權人為諸葛亮,自己的江山被他人所佔有,劉禪從未有任何不滿,從這就可以看出劉禪的品行還是可以的。
樂不思蜀是劉禪最為人所詬病的,身為亡國之君,他屈居於別國,就連他心愛的兒子都不願為亡國奴,在祖廟自殺,劉禪卻一直苟活到最後。
但是先帝劉備也曾屈居於他人帳下,劉禪知道自己實力弱,短時間的隱忍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若他死,那蜀國就真的滅了,只要劉禪存活一天,漢室就有希望興復。
在魏國的那段時間裏,劉禪做事極為小心,在司馬昭等人的眼裡活成一個小丑的模樣,只知道吃喝玩樂,從劉禪能穩定國家近三十年的經歷來看,他是極其聰慧的,樂不思蜀也只是劉禪裝出的模樣,一方面是為保命,另一方面是想尋找合適機會,興復漢室。
結語
劉禪從出生時就備受流離,劉備還因趙雲捨命救他,將他摔倒地下,後面劉禪又相繼經歷亡國投降、樂不思蜀等,導致後世對劉禪的評價全部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客觀來說,劉禪不是一個能力卓越的君主,但是劉禪在位期間還是有所作為的,他雖然比不上秦皇漢武這些大帝,但他在一眾皇帝中還是的上是中等水平,最少比那些殘暴荒淫的帝王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