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81年,開國將領黃克誠專門寫了文章,用以記錄與歌頌毛主席的豐功偉績。他還拿去給毛主席曾經的秘書胡喬木,請其幫忙潤色。
胡喬木接過文章後,卻直接提出,要修改掉文章中對於毛主席的稱呼,這讓黃克誠直罵胡喬木沒有良心。
那麼,胡喬木究竟要將毛主席的稱謂改成什麼,以至於引得黃克誠如此憤怒?這件事情最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直言不諱的黃克誠
在新中國的那麼多開國元勛中,黃克誠算是最直言不諱的一個人。
他從來不畏懼什麼強權,也不看別人臉色,心裏就堅持一個真理,從來不會做出什麼違心屈服別人的事情。
正是這樣的性格,讓其幹什麼事情都十分認真細緻,眼裡也容不得什麼沙子,而這也就難怪其對於毛主席稱呼這件事的態度如此堅定了。
其實,黃克誠有如此性格,與他的成長曆程脫不開關係。
作為一個只認真理,從不違心屈從的人,黃克誠對於毛主席的尊敬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是在漫長的革命鬥爭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黃克誠是毛主席的湖南老鄉,但是兩人還是靠着鬧革命才算認識。黃克誠比毛主席小十歲左右,但出身貧苦。
不過貧窮的家境卻沒有阻擋他學習的熱情,他讀書十分用功,在1922年便考上了衡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恰好毛主席也在這年從長沙來宣傳革命,並且來到了黃克誠就讀的學校,就在操場上,宣傳馬克思主義。
黃克誠雖然並沒有親自到現場親自聆聽毛主席的演講,但是其他同學在聽完演講後,便和黃克誠說了說具體內容。
由於毛主席十分關心窮苦大眾,所講的那些話也十分接地氣,所以貧民出身的黃克誠一下就被打動了。
他開始對這個叫毛澤東的人感興趣,開始對馬克思主義道路好奇。
於是,黃克誠開始自己積極主動去接觸《新青年》等進步讀物,也在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逐漸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什麼?
在思想逐漸啟蒙之後,黃克誠也開始積极參与學校里進步學生的運動。
當時,黃克誠家中想讓他在師範學校里好好學習,畢業之後回到家鄉找個體面一點的工作。
可是,認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黃克誠,此時一心便認定了一條路,那就是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而奮鬥。
1925年10月,他如願成為中共黨員。
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中央讓湖南黨組織,選一部分學生去參加國民黨的中央政治講習班。
成績突出的黃克誠自然被選中,經過考試後,正式進入了這個講習班。
在這裡,黃克誠第一次接觸到了當年錯過的那個教書先生。當時講習班有七個領導成員,毛主席便是其中一個,而且還是一個主講人。
毛主席在講習班上針對反帝國主義、反軍閥、反反革命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講解。
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很多書本中晦澀難懂的知識一一展現在學員面前。也因此,黃克誠被毛主席深深震撼了,內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講習班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黃克誠此次並沒有太多機會與毛主席交流。
不久後,隨着蔣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蔓延開來。
而黃克誠在大革命失敗之後,便來到湖南地區,參加了湘南起義。而毛主席與黃克誠深厚的革命友誼,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才能出色
進入革命鬥爭生涯後,黃克誠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在革命鬥爭過程中,有着出色才能的黃克誠,在革命鬥爭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在湘南起義的時候,當時的湘南特委由於鬥爭經驗不足,存在比較嚴重的盲動主義。
面對敵人的「會剿」往往採取過於極端的政策,甚至提出了要毀壞民房,堅壁清野等錯誤政策口號。
雖然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能夠阻滯敵人的進攻,但是也給當地百姓帶來巨大危害,當地農民對此十分反感。
而此時的黃克誠面對上級的這種錯誤政策,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主動站出來反對。堅決表示這種做法讓老百姓不得安身,違背了革命的初衷,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當時的湘南特委卻批評其犯了錯誤。而此時的毛主席,則和黃克誠保有着同樣的態度,對黃克誠給予了相當的支持,也因此同樣受到了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批評。
雖然遭到了批評,但是黃克誠依舊堅持着自己的看法。同時,他也對毛主席的主張十分認同。
認為自己和毛主席是同道中人,認為毛主席真正懂得窮苦人的心,而這也算是毛主席與黃克誠第一次站到一起。
在1930年的時候,紅一方面軍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主動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長沙。當時的黃克誠擔任紅3軍團的一個團的政委,負責攻打長沙東門。
駐守長沙的敵人很多,而且城防十分堅固,紅1、3軍團的進攻都很難奏效,且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毛主席看在眼裡、急在心裏,面對其他軍事領導的堅持,積極主張撤離長沙,並說服紅軍各級領導將部隊撤到萍鄉一帶。
後來中央軍委再次要求攻打長沙,也是毛主席說服各方勢力,最終確定攻打吉安,在贛西南形成了一片紅色根據地,並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使得當地革命形勢一片大好。
而作為攻打長沙時的前線指戰員,黃克誠無比清楚攻打長沙的難處,也知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貿然打長沙就是錯誤的。
因此,黃克誠對於毛主席能夠在危機中,冷靜地審時度勢的軍事指揮十分佩服。
尤其是在聽從毛主席的軍事意見,紅軍在江西、湖南等地獲得節節勝利後,黃克誠對於主席的欽佩是越來越高了。
由於一直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黃克誠對於毛主席的軍事指揮藝術、人格魅力、革命家氣度越來越欽佩。
尤其是在紅軍長征時期,毛主席多次挽救中國革命於危機,總能在歷史關鍵時刻做出重要決定,這讓黃克誠打心底就認定了毛主席是好領袖這件事。
除了黃克誠對於毛主席的欽佩,毛主席對於黃克誠也是十分欣賞的。雖然比較年輕,但是黃克誠也能經常在關鍵時刻提出一些影響全局戰略的關鍵建議。
比如,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合作的展開,八路軍一度短期內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
而當時擔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的黃克誠,在對剛剛打贏平型關戰役的115師下屬部隊的考察中發現,取消了政委制度後,軍隊軍閥習氣開始蔓延滋長。
雖然只是苗頭,但是黃克誠已經察覺到了危機,於是他立刻向中央寫信,建議灰度政委制度,並且在八路軍內部開展反軍閥主義的鬥爭。
這份報告送到中央後,立刻就引起了毛主席、朱老總等人的重視。
最終毛主席十分認同黃克誠的建議,部隊也立即恢復的政治委員與政治工作機關,可以說是黃克誠幫助毛主席,將八路軍的命運又拉回到了正道上。
在日寇投降後,國民黨大舉奪取大城市與交通要道,為後來的內戰做準備。
而當時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便在中央的領導下,對蘇北等地的敵偽武裝進行肅清,使得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為後面中原地區的解放鬥爭奠定了有利條件。
同時,黃克誠還對當時的東北局勢有着深刻的見解,其關於在東北地區建立解放區的想法,與中央不謀而合。
甚至可以說,黃克誠對於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建議,對後來取得東北地區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是影響了解放戰爭發展進程的。
正是在戰爭年代一次又一次提出影響時局的建議,黃克誠的能力也被中央所看重。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毛主席更是連續三次親自點將黃克誠,對其委以重任。
就是毛主席與黃克誠這種雙向的欣賞與信任,才讓黃克誠心中有了一種對毛主席無法撼動的尊敬。
稱呼問題
黃克誠給毛主席寫了一篇文章,幫忙潤色修改的胡喬木,究竟建議將毛主席的稱呼改成什麼,居然引得黃克誠的勃然大怒呢?
黃克誠與胡喬木的意見衝突,最終又是怎樣宣告結束的呢,黃克誠真的改了對毛主席的稱呼嗎?
在毛主席去世幾年後,一直對毛主席十分欽佩的黃克誠結合自己與毛主席交往的經歷,結合毛主席對於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寫了一篇文章。
文章很快就寫完了,但是黃克誠覺得這篇文章是關於毛主席的,應當找人潤色修繕一下,以達到更完美的狀態。
於是,黃克誠便找到了胡喬木。作為毛主席昔日的秘書之一,胡喬木不僅和毛主席關係十分親密,而且其文筆在黨內也是有一定名聲的。
當時黃克誠抱着虛心學習的態度,將文章拿給了胡喬木看,胡喬木也欣然接受了給文章潤色的請求。
作為一個從革命鬥爭中走出來的,歷經黨和人民考驗的老幹部,黃克誠是能聽進去別人的建議的。
然而,胡喬木在看過文章後,做了少數地方的修改後,提出了一個建議,卻讓黃克誠勃然大怒。
黃克誠生氣的點,倒不是在於文章存在什麼問題,而是胡喬木居然建議黃克誠,將文章中對毛主席的稱謂,從「毛主席」改成「毛澤東同志」。
當黃克誠聽聞胡喬木的這個建議後,可以說是很生氣與不滿,直接對胡喬木說:「你真是沒有良心了!」
當時胡喬木的想法是,毛主席已經去世了,此時已經不再是新中國的國家主席,應當用毛澤東同志這個稱呼以取代。
雖然胡喬木有着自己的理由與出發點,但是這個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儘管毛主席此時已經去世數年,且早就不再擔任國家主席的職務,但是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締造者,作為引領着中國革命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失敗挫折走向勝利的一代偉人,他是中國革命的一種象徵般的存在。
毛主席這個稱呼中的「主席」,也早就不是一種職位的稱呼,而是一種充滿着尊敬情感的稱呼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時至今日,毛主席去世已經數十年,中國人民還是更願意尊其為毛主席,而並非是毛澤東同志。
可以說,胡喬木當時提出的這個建議,是十分欠考慮的。
而黃克誠作為十分欽佩毛主席的老革命,在新中國成立前後,也先後三次被毛主席親自點名委以重任。比如讓其接管天津、主政湖南以及點名讓其負責統籌全軍的後勤工作等。
因此他自然對對胡喬木的建議十分不滿,情緒上來後斥責胡喬木沒有良心也是情有可原。
雖然黃克誠也曾遭受過不公正打壓,但是他內心中依舊充滿着對於毛主席的敬重,而且他對於毛主席的愛戴是超過一切私人恩怨的。
在1980年11月的一次中紀委會議上,黃克誠就率先提出,如何正確評價毛主席,如何解讀毛澤東思想,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他也堅決支持鄧公的看法,認為毛主席的功績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情緒平復後,黃克誠找到了胡喬木以及一些其他的同志,關於稱呼問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探討。
雙方在徹底交換了看法後,胡喬木也認識到自己先前建議的草率與考慮不妥,主動向黃克誠表達了歉意,支持黃克誠對於繼續保留毛主席稱呼的想法,這件事才算過去了。
黃克誠關於毛主席的講話、文章遠不止這一篇,可以說正是他的努力,對當時統一全黨思想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為後來的歷史決議出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
對於黃克誠來說,他去做這些工作,內心並沒有什麼私心,也沒有什麼個人特殊利益,也不包含個人恩怨,只有一腔革命熱忱之心,只有一段深厚的革命友誼!
本文由「洞鑒歷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