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2023年09月26日11:14:07 歷史 1945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人類將自己的歷史追溯到了冰河時期之前,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長期發展與積累慢慢成熟的成果,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期的文明萌芽時期,之後慢慢複雜化並形成了原始宗教

又隨着人類與動物密切接觸,慢慢出現了對某種動物具有更高的熟悉或喜愛的情況,隨之出現了動物崇拜現象,動物崇拜在全世界不同地區都有其不同的崇拜形式。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食物問題使人們逐漸發展為部落形式,衣食問題得到極大的保障之後人們開始思考食物以外的問題。

例如鳥類為何會飛翔於空中,但是當時無法用科學的方式解釋此問題,人們就開始發揮想像,認為鳥類的飛翔功能與空中的日月星辰聯繫在一起等,是與靈魂、神靈的使者、與神溝通等工具逐漸形成了太陽鳥崇拜等現象。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鳥崇拜的起源與發展

目前可以從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中找到很多鳥崇拜的遺迹,在貝加爾湖附近的瑪爾他—布勒特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多件鳥型器物,俄羅斯學者扎比亞科提到「很明顯瑪爾他鳥形雕塑品的宗教功用是『鳥神化』的產物」,「鳥形器佔主導地位是瑪爾他—布勒特文化動物形雕像群的顯著特徵,這表明,鳥類形象在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古代居民的宗教觀念和實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伯利亞地區距今2萬5千多年時就已經有着不同程度的鳥崇拜現象,說明鳥崇拜在亞洲地區出現也非常之早。

我國考古發掘表明,距今7000餘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迹中所找到的鳥信仰文化印記,恐怕是國內目前最早的、最豐富,也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在馬家浜、崧澤和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中鳥形器物和鳥形裝飾一直相沿不斷。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關於鳥崇拜的起源,學術界眾說紛紜,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原因,鳥崇拜在全世界出現時期甚早,因各地的文明發展程度和生活環境等不一致而出現的時間也不同,且出現的形式和崇拜的鳥類也各不相同。

但是早期動物崇拜和鳥崇拜在一定程度也有一些相似之處,如鳥類與太陽的結合崇拜或將鳥崇拜為本部落圖騰等形式,鳥崇拜與動物崇拜最初的起源也基本都與某種遠古時期的期盼狩獵得到豐碩收穫等的狩獵巫術相關。這種鳥崇拜現象體現在早期人類遺址的陶器和使用工具等器物上的鳥圖形上。

關於鳥崇拜的起源與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粗略分析;第一階段為對鳥類產生了最初的好奇,這個階段人類注意到了鳥類與其他動物不同,可以用翅膀飛翔在天空中,可以日行幾千里。人們就用很多非科學的方式對鳥類的飛行能力進行了多彩的解釋,並對天空的渴望日趨激烈,並將鳥類與生活相聯繫在一起。

如在我國吳越大地的遠古先民將鳥類與當地人賴以生存的稻穀聯繫在一起,認為稻穀是麻雀從天上偷下來帶給大地的。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此時期的人類也許是因為發現了鳥類糞便中未消化的穀物可以在土壤中重新發芽,但是又無法解釋穀物從何而來,從而有了與此類似的民間故事流傳至今。

第二階段為對某種鳥類有了一定的崇拜現象,人們崇拜鳥類的飛行等功能,如人們看到了獵鷹捕獵時的速度與矯健,從而對鷹有了一定程度的崇拜,祈禱捕獵時如鷹一般速戰速決,將獵物擒與己手。

這種祈禱慢慢形成了某種程式化的宗教,人們認為住在天上並無法觸及的天神會庇佑自己,並因鳥類擁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飛行功能而將鳥崇拜與宗教中的神聯繫在一起,認為此鳥是某種神的化身或與神溝通的唯一途徑,從而將崇拜的鳥進行擬人化。

儀式當中的巫師也會用羽毛或擬鳥化的面具進行裝扮,從而與神靈溝通或扮演神靈。

如在古埃及太陽神「拉」與鷹崇拜聯繫在一起,鷹既為太陽神的化身,也是太陽的化身。第三個階段為將某種鳥作為圖騰進行崇拜。

此階段逐漸因為部落和種族等原因有了一定的君主或部落制度,不同的部落或君主制地區因不同的生活環境或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了對某種單一的鳥類或動物的喜愛或崇拜,有了與其他部落不同的自己部落的獨特圖騰,從而與其他部落或地區產生了一定的差異性或對同部落的一種文化認同感。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青藏高原西北地區的遠古藏族人象雄)將「瓊」鳥譽為自己的圖騰,認為本族的祖先是在此鳥的蛋中孵化出來的。第四個階段為鳥崇拜在各大宗教中被延續並有了一定的宗教功用。

鳥崇拜雖然出現甚早,但其歷史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鳥崇拜從最初的通神功用到部落圖騰慢慢轉變為宗教服務的神鳥,在其發展地區通過口耳相傳等神話故事中得以保留並逐漸融入當地宗教文化中,最終在此宗教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印度地區的迦樓羅印度教中最終成為了三大主神毗濕奴的坐騎,在佛教中成為了佛教護法。

因全世界各種地區和文化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有些地區則有着與這四個階段完全不同的發展形勢或各階段前後順序不同的情況,本文中的階段分類法為一種大致的分類法。

歐亞地區的格里芬

靠近西藏西北部的歐亞草原連城一片廣袤的地區,自古以來歐亞草原上有着眾多的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因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等原因,這片歐亞草原上的人類早在絲綢之路之前就有一定的東西文明交流途徑,隨之也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區域,我們可以從考古學家在歐亞草原各地所發掘的隨葬品中得以證明,如武器、馬具和帶有動物風格造型的藝術品,即所謂的「斯基泰三要素」。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這種以動物主題為典型特徵的歐亞草原藝術,在近現代學者稱之為「斯基泰—西伯利亞藝術」或「斯基泰藝術」。有翼神獸在歐亞各地藝術中有很多種類,其中最為源遠流長和普遍流行者要屬格里芬。目前對格里芬起源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早在公元前三千紀,這種藝術主題已出現於古埃及調色板和美索不達米亞滾筒印章之上。

大概在公元前6世紀之前,格里芬形象由黑海地區和中亞地區傳入歐亞草原, 在傳播過程中格里芬形象又被其他被吸收的民族進行本土化演變,隨之傳播範圍的不斷擴大,格里芬的形象與種類也隨之變多變的複雜起來。

其中最為典型的屬「鷹頭獅身帶翼」的格里芬形象,其形象為具有獅子般猛獸的身軀和四肢,前腿肘部具有張開的雙翅,頭部有類似鷹的巨大喙部,喙兩側具有表示鷹鼻的兩小孔和鹿一樣豎起的尖耳,突出的眉宮底下具有一雙圓大的雙眼。

對於其不同形象的分類如張龍海在《早期歐亞草原翼獸造型探源——以格里芬為主要線索》中為近東型、希臘型、阿黑門尼波斯型、斯基泰型等,總結起來格里芬獅鷲形象大概在整個歐亞草原都有出現,不同地區其形象也有所不同,但大致為帶翼獅身鷹首形象的神獸、羊形格里芬、馬形格里芬等。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早期近東型和希臘型格里芬形象為頭部中間有一個或幾個凸起的肉,張開的鷹喙、舌尖捲起、尖耳、頸部無鬃毛但飾有捲曲紋與佛教和印度教中的迦樓羅有很多相近之處。

印度等地區的迦樓羅

迦樓羅又名揭路茶、金翅鳥大鵬鳥等。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毗濕奴的坐騎,為佛教中的神獸,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化身,後佛教傳入西藏與西藏的百鳥之王「瓊」合為一體。

研究者認為迦樓羅最早出現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之中,眾所周知《摩訶婆羅多》為古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奧地利梵文學者溫特尼茨認為其成書年代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之間」。

「古代的印度並非如今的印度國的名稱,而是一個地理概念,泛指以喜馬拉雅山為界,東瀕孟加拉灣,西至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在內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區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其範圍基本包括西藏以西至西藏以南所有地區,而印度的原住民達羅毗茶人的文明最初形態在考古學家們的考古報告中能看到,古印度地區最早的文明遺址是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600前1800年之間。

但是在大約公元前14世紀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從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逐漸往南遷徙到南亞次大陸,並將他們的文明也帶到了這裡。

縱觀印度早期歷史,不難看出所謂的印度文明最初形成是土著民達羅毗茶人的文明與雅利安文明之混合而成,而早期土著民族遺址中發現的一些圖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的印度就已經有了對動植物的生動描繪和崇拜現象。「雅利安人原始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論,表現為崇拜各種代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神, 如天神、太陽神、雨神、風暴神、戰神等,還崇拜各種地方保護神。」

很多學者認為萬字符「卐」即為雅利安人的太陽崇拜符號。印度哈拉帕文明逐漸沒落後的吠陀時期就是雅利安人逐漸建立政權時期,著名的《摩訶婆羅多》也是在這種文化融合中逐漸形成的。而《摩訶婆羅多》中所提到的迦樓羅鳥的神話故事也離不開印度土著文明與雅利安文明等多種文明的融合背景。如今我們所見的南亞各國迦樓羅形象也是在各種文明互相影響的結果,此神鳥確為《摩訶婆羅多》中的迦樓羅,但是它的形象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發展成為我們所見到的模樣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如今最早的迦樓羅形象在犍陀羅時期的雕塑中可以見到,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犍陀羅雕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時期的迦樓羅形象為巨鷹形象而並沒有什麼人類特徵,巨鷹懷裡抱着一個女性,可能是收到了希臘伽倪墨得斯的神話影響,從而迦樓羅早期巨鷹形象是受到了希臘化的影響。

任平山提到「老鷹抓人圖式,至少在犍陀羅藝術後期用於表現不同於該尼墨得斯的劇情。」「就犍陀羅而言,此類雕刻大抵處在佛教氛圍之中。考慮到迦樓羅銜龍的意象在佛教藝術中廣泛存在,且佛傳圖像中的龍王也會以人形出現,學界一般將此類雕刻比定為『金翅鳥攻擊龍眾』。」

雖然這幾件藏品的內容在學術界有所爭議,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希臘時期的鷹崇拜在犍陀羅時期逐漸影響了印度地區的迦樓羅形象,但是在印度地區也沒有失去其原來的神話色彩,進而慢慢轉型成符合《摩訶婆羅多》中對迦樓羅形象描述的特徵,迦樓羅將表現龍眾的蛇形象含在巨鷹喙中,並從巨鷹形象逐漸漏出人類與鷹結合的特徵,後期演化成了具有人臉鷹喙,長着鷹翅和雙手、雙鷹足的形象,並廣泛傳播到了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地區。

西藏周邊地區其他鳥崇拜現象

與青藏高原相鄰的中原地區也有眾多鳥類崇拜現象,但是最為典型的莫過於鳳凰崇拜。

中原地區的鳳凰崇拜的起源說有多個不同的觀點,有些認為是雛雞形象演變而來,何新認為鴕鳥實際可能就是遠古傳說中的鳳凰之原型,「鴕鳥起源說」通過對鴕鳥的全面闡述,認為鳳凰最初的原型是大鴕鳥演變而來。

早期人類對神鳥的崇拜研究 - 天天要聞

鳳凰在先秦時期就有出現,此時期的鳳凰形象多為形象似雞但長有較長的尾部,秦漢到唐朝時期就有了表現完整的鳳凰形象,隨着歷史的推進鳳凰形象的表現慢慢為如今我們所見的樣子,頭部具有雞冠一樣的裝飾物,像鶴一樣有着修長的頸部和雙腿、彩色的羽毛覆蓋全身,具有長條形的三兩個或多個尾翼。

鳳凰的死亡與重生的故事與埃及的太陽鳥和俄羅斯的雷鳥、印度的迦樓羅之間的神話故事基本相同,都是在大火中自焚後重生。大鵬出現在莊子的《逍遙遊》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可想而知,所謂鵬本是一種巨型魚,而它化為巨型鳥類可以通過大風進行遷徙。在西藏周邊地區還有很多鳥崇拜現象,如蒙古遊學部落的烏鴉崇拜和早期漢地金雞崇拜等。

結語

鳥崇拜的發展由早期人類開始對鳥類產生了最初的好奇,而後對某種鳥類有了一定的崇拜現象,並將某一種鳥作為圖騰進行崇拜這三個階段逐漸形成。西藏地區的瓊崇拜也是在與此類似的進程中慢慢成型。除了西藏本土的瓊崇拜之外,在西藏周邊的歐亞地區和古印度等地也有着類似的格里芬崇拜和迦樓羅崇拜現,還有我國的鳳凰和大鵬崇拜等現象。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 天天要聞

漳州薌城:抗戰老兵後人捐贈紅色傳家寶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沈思虹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在抗戰老兵許俊科家中,陳列着金光閃閃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長江支隊南下福建60周年紀念章」鐫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閩綻放的鐵血征程,一副「優秀共產黨員」牌匾輝映使命榮光。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佈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