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張耳、陳餘是一對好朋友,他倆原是魏國名士,曾經為了躲避秦朝官吏的追殺,一起隱姓埋名逃亡江湖,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結下深厚的友誼。可惜的是,到了後來因為一場戰役,導致他倆分道揚鑣反目成仇,友誼的小船兒說翻就翻,真讓人猝不及防。
張耳、陳餘都是魏國大梁人,陳餘年紀較小,他作為張耳的門客,像父親一樣對待張耳。然而,不久後秦國滅掉魏國,由於他倆是當時的名士,一下子成了秦朝的通緝犯。朝廷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於是他倆改名換姓一路逃亡,最終逃到了陳縣,在某個村子裏當門衛。在逃亡的過程,張耳和陳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難,成了一對鐵哥們。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軍攻下陳縣後當作大本營,陳勝自稱「張楚王」。張耳和陳餘此時正好在陳縣,於是他倆成了陳勝的屬下。不久,陳勝派武臣北上奪取燕代,同時讓張耳和陳餘跟着一起北上,從此他倆魚躍龍門大展宏圖。
經過一系列挫折,最終他倆建立了趙國,扶趙王的後裔趙歇為趙王,張耳擔任趙國的國相,陳餘擔任趙國的將軍,他倆一文一武,在這秦末亂世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好景不長,接下來發生一場戰役,直接導致他倆徹底翻臉反目成仇,把所謂的友誼拋棄的一乾二淨。
當時秦將章邯一路東出,勢如破竹消滅了許多起義軍,他馬上槍頭一轉瞄準趙國,迅速就拿下了趙國都城邯鄲。張耳帶着趙王歇立刻逃到了巨鹿城。章邯、王離把巨鹿城團團圍住,張耳和趙王這下插翅難逃。此時陳餘在哪呢?
陳餘並沒有跟着逃到巨鹿城,而是出去收集趙國的殘兵敗將,一下收集了好幾萬人。然而,陳餘接下來並沒有去救援張耳,而是駐紮在巨鹿城北,遙望重重的秦軍,壓根就不敢去救。
此時王離的軍隊兵力充足,糧草豐富,猛烈攻打巨鹿。巨鹿城內的糧食已經吃盡,形勢岌岌可危,張耳多次派使者去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軍隊人數不足,沒有能力與秦軍抗衡,不敢前去救援。張耳感到非常憤怒,對陳餘產生了怨恨。
張耳派將軍張黶、陳澤前往責備陳餘,說道:「我們以前結下誓言要生死與共,現在我和趙王危在旦夕,你陳餘明明有好幾萬兵力,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這樣可能還有獲勝的希望」。
陳餘回答:「如果貿然進攻秦軍,不僅救不了趙國,還會全軍覆沒。我不去救援,是想着以後還要為趙王、張耳報仇。一定要我去同歸於盡,就如同把肉送給飢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
張黶、陳澤又說:「事情已經到了緊要關頭,需要用同歸於盡來表明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只是死而無益」。
張黶、陳澤依然不依不饒,喋喋不休,陳餘非常惱火,於是撥給張黶、陳澤5000兵馬嘗試攻擊秦軍。結果張黶、陳澤雙雙戰死,5000兵馬全軍覆沒,還不夠秦軍塞牙縫的呢?
這場巨鹿救援最終還得看項羽的。項羽破釜沉舟,帶領士兵猶如猛虎下山個個以一當十,徹底摧毀秦軍主力,贏得最後的勝利,巨鹿城終於安全了。
張耳和陳餘見面,責備陳餘不肯救援,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生氣地說:「張黶、陳澤要求同歸於盡,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倖免」。沒想到張耳根本不信,還認為是陳餘殺了他們,多次追問陳餘。
陳餘大怒說:「沒想到你對我誤會這麼深!難道我是捨不得這個將軍位置嗎」?說完,就解下將軍印信遞給張耳,張耳感到非常詫異不肯接受。你說巧不巧,陳餘此時鬧肚子,馬上就出去上廁所了。這時候有一個門客對張耳說:「我聽說不接受上天的賜予,反而會遭到禍害。不接受陳餘的印信等於違背天意,這是不吉利的,你趕快接收它」!於是張耳就佩戴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
陳餘回來徹底傻眼了,看見張耳已經把他的大印掛在了腰間,因此陳餘對老朋友徹底失望,他帶領親信幾百人離開了大營, 再也沒回來。 從此,一對曾經的好朋友分道揚鑣,變成一對仇人。
幾年以後他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韓信帶着張耳在井陘背水一戰,斬殺了陳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