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章之前,感謝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能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1938年9月27日傍晚,在柏林市中心發生的一件事,也對希特拉造成了影響。一個摩托化步兵師,沿着威廉大街朝捷克邊境的方向行進,顯然它展示了德軍做的戰鬥準備。
但是行人們的表現,與昨夜在柏林體育館,受到煽動的觀眾們大相徑庭,為了避免看到眼前的場景,他們紛紛加快腳步奔向地鐵站,留在威廉廣場的幾百號人則完全陷入沉默。
大多數德國人沒有戰爭的熱情
希特拉在帝國總理府的陽台上出現了一會兒,但是沒有人發出歡呼,於是他很快又退了回去。毫無疑問——大多數德國人沒有戰爭的熱情,民眾中第一次出現了對希特拉治國才能的廣泛懷疑,很多報道提到了「元首」與民眾之間的信任危機。宣傳部部長也不可能視而不見。幾天之後他承認,摩托化師經過鬧市區也有好處,「它幫助我們摸清了民意,老百姓是反對戰爭的」。
到了晚上,希特拉明顯清醒了。現在他似乎再次想到了外交解決的方案,他能藉此毫無風險地吞併蘇台德地區,而他原先想擊潰捷克的目標,可以推遲到不久的將來。他以和解的口氣給張伯倫寫了一封信。信中最後說,他請首相斟酌決定是否願意繼續自己的努力,「在最後的關頭讓捷克政府恢復理智」。
當然,張伯倫是否願意繼續充當調停人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出現無法再恢復談判的情況,希特拉也不排除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午夜時他對魏茨澤克表示,「現在他將要滅亡捷克」。「只有出現奇蹟才能維持和平了」,魏茨澤克在一封信中透露。
9月28日是「最關鍵的日子」,當天上午歐洲各國首都,籠罩在近乎無法忍耐的緊張氣氛中。離希特拉確定的最後期限只差幾個小時了,似乎導向戰爭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清晨時分總理府已經熱鬧起來。
就像3月11日奧地利合併之前,到處可以看到部長、將軍和國社黨的高級幹部以及他們各自的參謀人員,他們或坐或站。「處於極端興奮和緊張狀態」的希特拉,時而走向這群人,時而走向那群人,向他們發表演講。「那天上午他做了好多場小型的體育館演講」,譯員施密特回憶說。
11點過後,希特拉接見了法國大使,他是德國總理欣賞,並且願意聽取其觀點的,少數外國外交官之一。弗蘭索瓦·龐塞特急迫地警告希特拉,不要抱着能把德國與捷克的衝突,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的幻想:「如果您進攻這個國家,您將讓歐洲陷入戰火……既然不通過戰爭就能實現最根本的要求,為什麼您一定要冒險呢?」
在場的翻譯認為,從希特拉的反應能夠看出,「天平怎樣逐漸向有利於和平的方向下沉」。與發表演講時不同,希特拉不再咆哮了,他耐心地聽取了弗蘭索瓦·龐塞特的意見。
墨索里尼的介入起到了扭轉局面的決定性作用。11:40左右,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氣喘吁吁地出現在帝國總理府,他宣稱帶來了「領袖」的緊急消息。正在和弗蘭索瓦·龐塞特談話的希特拉被叫了出來。
阿托利科透露,英國政府通過駐羅馬的大使,請求意大利政府進行調解,墨索里尼同意了,他請求德國政府推遲24個小時再調動軍隊。思考片刻之後,希特拉表示他願意接受「領袖」的建議。恰好在德國的最後通牒到期前的兩個小時,直接的戰爭威脅暫時消失了。
中午12:15,當英國大使亨德森走進總理府時,他感覺到了氣氛的變化。他轉達了張伯倫對希特拉昨晚來信的答覆,首相在信中表示,他願意和法國、意大利的政府首腦一起來德國,在四國會議上共同商討和平解決的方案。墨索里尼通過阿托利科之口表示同意,隨後希特拉也答應了。慕尼黑會議定於次日舉行,當天下午,會議的請柬全部發了出去。
四國會議——慕尼黑協定
9月28日晚上,希特拉乘坐專列抵達巴伐利亞首府。9月29日上午,他離開慕尼黑前往庫夫施泰因,他在那裡登上了墨索里尼的專列,以便於與盟友一起討論雙方共同的談判策略。與此同時,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和英國首相,乘飛機抵達歐伯維森菲爾德機場,去賓館的途中他們受到慕尼黑市民的熱烈歡迎。
午後,四國會議在國王廣場的「元首行館」舉行。除了四國首腦之外,里賓特洛甫、齊亞諾、賀拉斯·威爾遜,和法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阿列克西·萊熱,也參加了會議;後來戈林、魏茨澤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大使、專業的法學家、副官和女秘書們也加入進來。
希特拉表現得禮貌而友好,不過人們能感覺到他內心的不安。他的臉色驚人的蒼白,動作慌張。由於他不懂任何一門外語,在會議間隙他幾乎不離墨索里尼的左右——墨索里尼能用德語和他說話,真的,看上去他簡直緊盯着這位瀟洒自如的意大利人不放:「領袖笑,他也笑;領袖皺眉,他也皺眉——他的現場模仿秀令我難以忘懷。」弗蘭索瓦·龐塞特描述那罕見的場景。
四國政府首腦逐個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所有人——包括希特拉在內——都強調了和平解決的意願。「會場充滿和睦融洽的良好氣氛,只有希特拉對貝奈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憤怒抨擊,與達拉第激情澎湃的反駁,有幾次破壞了氣氛」。
最後墨索里尼提交了一份書面的調解建議書,當然不是他本人完成的,而是前一天戈林、諾伊拉特和魏茨澤克共同的工作成果,他們繞過了好戰的里賓特洛甫,直接把文件交給了意大利大使,意大利大使又立即把文件發往羅馬。
這份綜合了德國備忘錄中的要求,和英法政府的最新建議的草案,成為《慕尼黑協定》的基礎,9月30日凌晨,四國政府首腦在文件上籤了字。按照協定的規定,德國從10月1日起開始佔領蘇台德德意志地區,分階段進行的佔領任務於10月10日之前完成。
由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捷克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將在有爭議的地區組織全民公投,並在此後確定捷克的最終國界線。經過協商後他們同意大赦蘇台德德意志政治犯。在附加聲明中,英國和法國做出承諾,一旦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它們將保證捷克剩餘國土的安全,德國和意大利也將加入承諾。
當晚,張伯倫和達拉第把會議的結果,通知給了不被允許參加談判的兩位捷克代表。按照威廉·夏伊勒的說法,達拉第看上去像個「徹底被擊敗的崩潰的人」。為了維持和平並贏得喘息的機會,在英國人的敦促下,法國政府放棄了與捷克簽訂的盟約中的義務。
柏林政府的成員則興高采烈。「基本上我們得到了一切按照小計劃我們想得到的東西。眼下,迫於目前的形勢,大計劃還無法成為現實。」戈培爾評價德國政府這場「最嚴重的戰爭危機」的結局。「我們所有人走過了懸在令人目眩的深淵上方的細鋼絲。現在我們又踩在了堅實的大地上。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希特拉並沒有放棄戰爭計劃
可希特拉並沒有如此歡欣的感覺。9月30日上午,他「臉色蒼白、情緒低落」地在私人宅邸接待了張伯倫。當首相愉快地談起,慕尼黑協定將為英德關係開啟新的前景,他的談話對象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一反常態的沉默寡言。最後張伯倫從口袋裡掏出一份,他自己起草的宣言,它談到了兩國人民「永遠不想再彼此開戰」,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的願望。
希特拉二話不說在宣言上籤了名。他「不想拒絕」張伯倫,次日他向戈培爾透露,但是「老實說他不相信對方的誠意」。實際上是他本人做夢都不想放棄他的戰爭計劃。他感到沮喪的真正原因正在於此,他沒法實施擊潰捷克的「偉大方案」。
雖然張伯倫離去之後,他對軍事副官們表示,他「暫時絕對不會採取在政治上有危險的步驟」。首先他們必須「先消化已經贏得的東西」。但是他的視線已經越過捷克瞄準了下一個侵略目標。
他隨後發表的評論已經說明了一切:「在適當的時候,他將削弱波蘭並伺機進攻它,那時他將運用現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個背景下,隨着時間的推移,希特拉逐漸認定慕尼黑協定是擾亂了自己計劃的一大挫折。
當希特拉得知,乘坐敞篷車的張伯倫沿途受到了慕尼黑民眾的熱烈歡迎,他的情緒更是沒法好起來。因為老百姓對外國領導人的自發的熱情中,「蘊含著批評」希特拉的弦外之音,是希特拉把世界引到了重大戰爭的邊緣。社會上洋溢着避免了一場戰爭之後的輕鬆感。只有最虔誠的希特拉信徒,如瓦格納全家,才會把這一事實歸功於「元首」的天才。
「就像是一個奇蹟」,維妮弗蕾德·瓦格納評論說,「狼把和平送給了我們,而不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社會民主黨線人在報告中的論調則完全不同。雖然喜悅的情緒也佔據主流,事情有了一個好的結果;
但是也摻雜着警告的聲音,這不是「持久的和平」,只是一次「停火」而已,「它也許能持續幾個月,也許能維持一兩年。」「雖然希特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即使在擁護現政權的瘋狂黨徒中,狂熱的情緒也比不上合併奧地利那次。」從薩爾普法爾茨發出的報告稱。
慕尼黑會議前後民眾明顯表現出的和平渴望令希特拉感到失望。「我還沒法帶領這樣一個民族去發動戰爭。」據說他曾經發脾氣說。1938年11月10日,希特拉在新聞界選出的代表面前發表秘密講話,他得出了以下結論:
他長年的和平言論導致老百姓產生了錯誤的理念,政府無論如何都想維護和平。因此「現在有必要扭轉德國民眾的心理,慢慢讓他們明白,有一些東西,當人們無法用和平手段實現時,必須用武力手段去實現。」
對於希特拉的反對者來說,慕尼黑協定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們曾經寄希望於西方強國最終能奮起抵抗希特拉的侵略政策,現在他們失望了。
《參考文獻》
斯萬·菲利克斯·克勒霍夫,《希特拉的柏林》,2003年,221-225;
托馬斯·弗雷德里希,《被玷污的首都》,2007年,125-131;
安東·約阿希姆斯泰勒斯,《希特拉的清單》,2003年,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