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2023年01月25日17:15:13 歷史 6375

現如今在中國的大街上我們會經常看到中國女孩找一個外國男朋友,但是卻很少見到中國男人找一個外國女朋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並非只是在中國,即使在美國,中國男人也很少會和美國女孩在一起談戀愛,甚至是約會,對於這個問題一位叫做麗薩的美國女孩也是相當的鬱悶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麗薩是一位在校大學生,平時比較喜歡中國的文化,為此還報了漢語興趣班,為的就是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國,並且對於中國男人也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學校,她經常會和中國留學生一起玩,但是卻從來沒有中國男孩和她約會,為此麗薩也是每天都悶悶不樂的。

麗貝卡坦言:儘管我是西方人,但其實我更青睞外國人。如果讓我和一個中國男孩約會,我覺得沒問題。我尊重文化差異,熱愛文學和歷史,也深深的覺得中國男孩很有吸引力。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麗貝卡還說:我覺得中國男孩很傳統,我相信能與之相處的很好,但事實上我卻發現很多都很白chi,我身邊的中國同事對我置若罔聞,或者故意忽視。這讓我感到非常苦惱疑惑,他們為啥不想和我約會?

針對麗貝卡的這個疑問,有一些中國男青年給出了滿意的答案。

中國男孩弗洛拉·丁是一名記者,他表示:跟一個外國女孩約會,在人們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實中看的更多的則是中國女孩和外國男孩的約會。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眾所周知,大多數的中國男孩工作認真,心思細膩,非常討西方女性喜歡。然而這些男孩都相當程度的把外國女孩放在了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高度,他們不敢追求外國女孩,覺的這是沒有希望的。

視角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其實對西方女性都很迷戀,與其交談時都會感到臉紅緊張。那麼結合麗貝卡的描述,如果能主動一點,西方女孩還是很願意和他們約會的。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如果一個剛離開自己國家的人,在新的環境里,他們對身邊人和事物的態度、看法、認知、經驗等將大不相同,兩個背景差異極大的人約會自然會相互排斥。

但是其實很多的美國你拆也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有外國人在美版問答quora上問:「美國女孩願意嫁給中國男人嗎?」很多美國女網民表示不願意,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1)中國男人普遍沒有肌肉,不符合美國女孩的審美觀。

(2)中國男人的個子不高,很多人比美國女孩還矮。

(3)中國男人性格內向,不夠開朗。

(4)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嫁給中國男人後,需要留在中國。

但是有一位美國女網民從不同的角度,為大家分析了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的原因,她似乎非常懂中國的文化,摘要如下。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我看了很多答案,看來,美國女孩並不認為中國男人有吸引力。事實上,我也同樣這麼認為。

我不想觸及吸引力的話題,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為什麼不願意嫁給中國男人!

是的,你們遺漏了中國父母的因素。

總的來說,中國父母非常關心自己孩子的生活,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告訴他們的兒媳婦該如何經營自己的家,以及該如何照顧他們的子孫。他們毫不猶豫的把建議強加給你,並希望你能注意到他們的苦口婆心。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雖然這也不會有多大的冒犯性,而且丈夫往往不會站起來保護他的妻子。但是對於一個典型的美國女孩,有關於西方文化和界限的觀念,認為這是不能容忍的。美國女孩從不順從,也不會被馴化。

我甚至不認為中國父母會高興某個女孩與他們的兒子結婚。他們愛管自己的孩子,典型的自以為是。最可氣的是,中國男人很少違背父母的意願。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遊戲。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並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並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裏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當年,美國女孩麗薩曾與許多中國同事共事過,她曾一度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男孩不願意和我約會?其實一些中國男青年,給了她答案 - 天天要聞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於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慾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

​書不貴,僅99元,買不了一件好衣服,卻可能培養出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