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庄公十四年,根據《左傳》記載,盤踞在櫟邑的鄭厲公,即公子突,經過十七年的隱忍和準備,重新殺回新鄭,在鄭國大夫傅瑕的裡應外合配合下,殺死了國君子儀(厲公弟)及其兩個兒子,把鄭厲公重新送上了鄭國國君的寶座。這次政變,是鄭國自魯桓公十一年以來,鄭國發生的第五次政變。在這五次政變中,鄭莊公的三個兒子、三個孫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一切,在《左傳》的作者看來,都起因於三十二年前的那次「詛咒」!為此,我們需要把《左傳》再次切回到魯隱公十一年。
傅瑕納誠
魯隱公十一年,鄭莊公為了袒護孫子公孫閼,對公孫閼以卑鄙手段,暗箭殺害潁考叔事件,不是以事實為基礎,以刑罰為準繩秉公判決,而是採用了「卒出豭,行出雞犬」的詛咒方式予以了事!當年《左傳》通過君子之口對此進行了批評:「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如此評價,應該也是《左傳》的伏筆手法,預示着這件事還沒有了結!鄭國的麻煩還在後面!或者說詛咒所帶來的「報應」將陸續發生!
魯桓公十一年,即「詛咒」事件十一年之後,發生在鄭國的不幸事件接二連三!《左傳》作者預示的「詛咒」後果開始一件件登場。
第一件事,是鄭莊公的不幸去世!據《春秋》記載,魯桓公十一年,鄭莊公去惡曹參加盟會之後不久,就撒手人寰!而這時的鄭莊公,年齡大約五十六歲。從鄭莊公死後不到三月就倉促下葬的情況看,猝死的可能性較大!正是由於鄭莊公的猝死,導致鄭國政局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也給宋庄公實施鄭國國君的換馬計劃提供了機會。
第二件事,由於宋庄公安排的換馬計劃,使得在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成功的政變。這次政變,宋庄公通過要挾鄭國權臣祭仲,迫使祭仲配合宋國,驅逐即位僅僅數月的鄭昭公,也就是太子忽。鄭昭公被推翻後逃難入衛,於是按照宋國人的願望,公子突順利登上了鄭國國君的寶座!但是這次政變,卻揭開了鄭國政治災難的潘多拉盒子!鄭國的局勢從此江河日下。
第三件事,就是發生在鄭國的雍糾之難。在鄭厲公上任後的第四年,即魯桓公十五年,鄭厲公不甘心於宋國的盤剝勒索,更不願受祭仲的控制和擺布。為此,鄭厲公夥同祭仲的女婿雍糾準備除掉權臣祭仲,但由於祭仲女兒的告發,以致陰謀破產,雍糾被殺,鄭厲公只好逃難入蔡,後又奪取鄭國櫟邑,盤踞經營。
第四件事,在鄭厲公出走後,祭仲接回了逃難入衛的太子忽鄭昭公,他是鄭莊公的長子,也是公孫閼的父親。鄭昭公復辟後,只幹了不到兩年半,就被另一位鄭國權臣高渠彌所殺!而殺害的方式,據《史記》記載,就是複製了公孫閼暗箭傷人的方法,在鄭昭公出獵時,高渠彌從其背後一箭射死!高渠彌之所以殺害鄭昭公,僅僅是因為鄭昭公不喜歡自己,擔心遲早會被清算!
第五件事,高渠彌殺害了鄭昭公,進一步當上了權臣。在高渠彌的操作下,把鄭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亹扶上了國君寶座。可是高渠彌的好日子也因此到頭了,半年多之後,即魯桓公十八年秋,在齊襄公主持的首止會盟上,齊襄公不但車裂了高渠彌,也殺了公子亹。至此,鄭莊公的兩個兒子,公子忽、公子亹都已經成為鄭國政治災難犧牲品。八年四次政變,肯定把鄭國折騰得夠嗆!
第六件事,在公子亹死後,權臣祭仲從陳國接回公子儀(另作公子嬰,或子儀)並扶上國君寶座。但從此以後的十五年,鄭國國君基本上在國際場合消失。與此同時,從前在中原大地上呼風喚雨,大殺四方的鄭國也就消失了。就這樣,時間來到魯庄公十四年。一如本文開始所述那樣,鄭厲公也開始了他的復辟征程!這次復辟,在鄭國大夫傅瑕的裡應外合下,鄭厲公順利地進入了新鄭,重新登上了他久違的鄭國國君寶座。鄭國進入春秋以來的第五次政變又成功了!可悲的是,為了這次政變,傅瑕已經殺害了國君子儀和他的兩個兒子。
但是,這並不是最終的結局!據《左傳》魯庄公十六年透露,鄭厲公掌權後,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在報復行動中,鄭厲公殺害公子閼,還有強鉏。公子閼有可能就是公孫閼,應該是鄭昭公的兒子。鄭昭公死後,當然就是公子了。如果真是這樣,死在鄭莊公詛咒陰影下的,不僅有他的三個兒子,還有三個孫子!
這是多麼悲慘的代價啊!從時間上看,魯隱公十一年鄭莊公搞「詛咒」把戲,到鄭莊公去世,期間十一年。鄭莊公去世到鄭厲公復辟成功,又過了二十一年。總共三十二年,鄭國政局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強大的鄭國從此從大國變成了一個生活在列強夾縫中的小國,十分悲催!
為什麼要這麼算?因為,從古人迷信的角度看,鄭莊公的詛咒一定觸犯了「天意」!所遭受的懲罰也必然成為命數,比如「卒出豭」和「行出雞犬」,也許就和鄭莊公之死及其子孫的遭遇存在某種「數」上的聯繫!這是古人特有的謎語,需要精通易數之理的智者來破解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