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露寒先生再見,轉身卻是淚水潸然。
這似水流年我們不虧不欠,一別兩寬各自喜歡。」
深情的歌詞、動情的曲調緊緊抓住了人們的心,這首創作於2020年的歌曲,背後藏着的卻是一個一百多年前,一個偉大的人和他平凡的妻子之間的故事。
鄰村有女初長成,婚前卻未識君面
1885年5月26日的那天晚上,翠亨村孫家的宅子里張燈結綵,親朋好友們喝着喜酒,划著拳,大聲地說笑着。新郎官在席間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酒,笑着接受親人們、朋友們的祝福。
今天,是翠亨村一個叫做孫逸仙的大喜之日,也可以叫他孫中山。
洞房裡,披着紅蓋頭的新娘又緊張又期待地等待着。
不知過了多久,喝得微醺的新郎終於來到了洞房,輕輕掀起蓋頭來。
目光交匯之時,盧慕貞看着這個喝得微醺卻眼睛依舊有神的男子,不覺有些痴了。
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對方。
1883年,孫中山自檀香山返回故鄉,在檀香山接受了5年的教育的他,對一切封建迷信的事情感到反感。在這年的秋天,他與同村的陸皓東毀壞了翠亨村北極殿里的神像。
面對鄉親們的憤怒,無奈的孫達成只好把兒子送到檀香山的長子孫眉家。
孫眉是一個傳統且保守的人,面對如此不守規矩的弟弟自然是嚴厲管教。而倔強的孫中山由於年紀尚輕,在與大哥大吵一架之後竟直接負氣又回了老家。
孫達成對這個倔強的兒子沒有一點辦法。在和長子討論許久之後,打算為這個不省心的兒子找個媳婦,希望有了媳婦的他能被約束的規矩一點。
於是,在經過媒人介紹之後,孫中山的母親楊太夫人看中了隔壁村盧耀顯家的女兒盧慕貞。
盧家與孫家在家世、經濟狀況等方面都相當匹配,而且盧耀顯讀了幾年書,後來到檀香山經商謀生,與大哥孫眉是舊識,因此兩家也都相熟相知。
在這年的5月26日,19歲的孫中山和18歲的盧慕貞結婚了。
那天的洞房花燭夜裡,當他們的眼神交匯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命運,也糾纏在一起了。
盧慕貞的父親盧耀顯早年在檀香山經商,但很早就去世了。在這種家庭長大的盧慕貞就像當時其他家庭的女人一般,身材矮小、纏足,也沒有什麼文化。
從小所受到教育的不同導致兩人的觀念也截然不同。
相較於看不慣清政府封建腐朽的表現, 進而想要改變社會現狀的孫中山,盧慕貞只是希望能一輩子能平安順遂,不要經歷大波大折即可。
婚後聚少離又多,賢妻持家奉公婆
與盧慕貞結婚三個月後,孫中山就離開家鄉再次前往香港學習。在他進入學校學習沒多久,他就開始顯示出他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來。
他在學校里認真學習,是學校圖書館裏的常客,所學也涉及甚廣,在學校里與人談論起來總是能引經據典。他的博學令同學們折服,有好事之人給他冠以「通天曉」的稱號。
自從孫中山去了香港求學之後便很少回廣東老家,盧慕貞也只能從丈夫寄回的家書里了解一些他的現狀。
在丈夫寄回的家書里,多是與社會有關的話題,卻很少提到她。
她慢慢發現,丈夫不僅博學,而且一講到政治有關的事物便非常亢奮,總是有自己的看法想要急切地表達出來。而談論到社會現狀,他總是對於一切與封建有關的事情表現得非常厭惡,說著什麼「民主」,什麼「改革」。
文化不多的盧慕貞看不懂這些話題,只是隱約知道自己丈夫的抱負是想要造福老百姓。
盧慕貞想着那一定是很偉大的抱負吧。
關於丈夫對於自己並沒有那麼關心,盧慕貞也並不那麼在意。因為她知道,做大事的人是沒時間談兒女情長的。她作為妻子,只要照着幼時學過的《女德經》上說的,好好遵守三從四德就好了。
事實上,盧慕貞確實做得很好。
孫中山在外求學期間,盧慕貞就在老家翠亨村照顧着老人。公公年老體弱,盧慕貞總是親奉湯藥。在孫父病重的時候,盧慕貞更是整天不離病榻,每件事都親力親為。最後在她悉心的照顧下,老人十分安詳的去世了。
對於許久不曾回家的丈夫,盧慕貞也十分牽掛。感覺到老家這邊氣溫降了,她會想到自己丈夫那邊是不是也冷了,他會不會穿得不夠暖和。也不知道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她在家無事的時候會照着丈夫離家前量好的尺碼,給丈夫制衣做鞋。
我也不懂什麼,就好好操持好家裡,不讓他擔心吧。
盧慕貞在閑下來思念丈夫的時候總會這樣獃獃地想着。
盧慕貞的賢惠孫中山是看在眼裡的。對這個洞房花燭夜才第一次見面的女子,孫中山對她感情漸深。
從一開始相敬如賓無多話講,到後來無話不講。雖然這個文化不多的女子大多聽不懂,但每次孫中山看着她的時候,她都有在很認真地聽。彷彿在聽什麼名言至理一般。
1891年10月21日,盧慕貞生下了她和孫中山的第一個孩子孫科,兩個人的小家庭愈發圓滿起來。
1892年,孫中山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對盧慕貞來說,這種叫「博士」的學位已經是頂了天的高學問了。
是的,金子無論到哪總是會發光,志向遠大的人無論到哪都不會平庸。
在香港求學的經歷已經開拓了孫中山的眼界,讓他看到了自己想去的方向。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他終究是要「起飛」了。
丈夫欲遂宏圖志,顛沛流離苦妻子
孫中山在香港求學期間,經常主動找同學談論政局,在此途中,他慢慢結識了一群對清政府不滿的愛國青年。他們在一起議論時政,批評清政府的腐敗與不作為。
書生意氣,激揚文字,揮斥方遒。
1894年1月初,孫中山專門從香港返回廣東老家,回家之後他選了一間小屋子,帶着被子和書寫工具就住了進去,在之後的十多天里他都不曾出過這間屋子的門檻。
在這十多天的時間裏,他將早就在他胸中醞釀許久的當時社會問題的思考全部梳理,寫成了一封長達八千多字的信《上李鴻章書》。
在他回鄉的那些天里根本顧不上兒女情長,只是一心的寫稿、改稿。
盧慕貞也無一句怨言。只是在該吃飯的時候不忘給丈夫夾好菜送進去,在深夜看到丈夫房間里的燈還亮着就進去給丈夫披一件衣。
在丈夫終於完成這封他人生中第一次寫給朝廷的信後,懷揣着興奮與激動匆匆忙忙離開家時,她只是默默為丈夫收拾好行李,再拿上他離家時候給他做的衣服,看着他的背影,默默送他遠行。
他就像一艘在遠方乘風破浪的船,無論他經歷多少風浪,只要他回到家這座港灣,妻子總會撫平他的傷痕。
離開家鄉後,28歲的孫中山帶着能夠通過這一封信來喚醒清政府的希望出發北上。
可歷史給他開了個玩笑。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忙着督師練兵的李鴻章已無心再看這封凝聚着孫中山心血的國事陳情書。就這樣,躊躇滿志的孫中山被李鴻章隨意敷衍打發走了。
失望的孫中山認定清朝已腐朽得無可救藥,只有革命才能挽救國家於將傾。
1894年10月,孫中山回到檀香山並創建興中會。
在他心中醞釀許久的抱負終於開始實踐了。
起義!把這腐朽的清朝直接推翻!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
1895年,孫中山在與陸皓東反覆商討之後,最終決定在石門、南朗招募勇士,準備在廣州起義。
可惜天不遂人願。
1895年10月26日,由於朱淇的哥哥朱湘在得知弟弟參加了興中會這種掉腦袋的活動後,害怕被株連,就向官府告了密,於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還沒有正式發動就被清政府獲悉。
廣州起義失敗,由於清政府的大肆搜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不得不藏起行蹤,因為事發突然,孫中山也來不及告訴家人一聲,便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船隻,之後又輾轉去了日本。
而在老家的妻子和母親卻對此絲毫不知,若非被派下來的官署書吏特意將文書中的「翠亨村」寫成了「翠微村」,提前向她們透露了風聲,恐怕從此將與孫中山天人兩隔。
這時候,盧慕貞終於知道丈夫天天念叨的「革命」是什麼了,也終於知道丈夫天天在外邊幹什麼了。在這危機的時刻還在坐月子的她只能一邊帶着孩子和母親逃跑一邊祈禱着丈夫沒事。
幸好,同是興中會會員的陸燦得知盧慕貞處在危機中後不顧自己安危,帶着盧慕貞一家突破重重危機去到檀香山投奔了大哥。
一路顛簸的盧慕貞卻不知道,這只是開始。
第二年6月,孫中山又從日本出發到歐洲去宣傳他的理念。
從此以後,盧慕貞便與丈夫聚少離多。
這次歐洲之旅也並不順利,在到達歐洲幾個月之後,在清政府的影響下,孫中山被囚禁起來。雖然最終被放了出來,但孫中山還是一陣後怕。
不久之後,在孫中山30歲生日那天,盧慕貞給他帶來的生日禮物是他們的第二個女兒。
而遠在歐洲的孫中山正為國家的未來奮鬥,無暇回家見一見他剛出生的小女兒。盧慕貞只能一個人歡喜。
幾年後,由於全力支持興中會的革命活動,大哥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產業宣布破產。盧慕貞只能將正在求學的兒子留下,帶着一家人和大哥回到香港生活。
1910年7月19日,孫中山的母親去世,享年83歲。母親去世的時候,孫中山正在國外奔波,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唯一感到欣慰的是盧慕貞把母親的後事料理得很好。
然而同年12月,南洋英殖當局配合清政府通緝孫中山,雖沒把他們抓起來,但是將他和妻女驅逐出境。剛安定下來的盧慕貞再次四處流落。
孫中山只好動身前往歐美,籌措革命經費。而盧慕貞和兩個女兒的生活沒有着落,母女三人只能由當地華僑集資供給她們勉強活着,一家人的衣服舊了破了也不敢換,只能由盧慕貞縫了再補,補了又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毫不知情的孫中山在看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決定從海外回國,親自領導此次革命並組建共和國。在歸國路上與妻女短暫相聚之後便再度出發回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親人離世終醒悟,放手平靜度餘生
1912年2月9日,盧慕貞帶着兩個女兒前往南京與孫中山團聚。
再次見到丈夫時,他已成為了無數人敬仰的臨時大總統。在與他團聚的那些日子裏,丈夫每天接待各種來訪的中外來賓,與他們商討國事。
她看着精神抖擻忙於政務的丈夫,她感覺彷彿這個男人發著光,燦爛到在她眼中只能看得見丈夫。
作為一個裹着小腳且文化不多的舊式女子,盧慕貞對於這種受人矚目的生活並不習慣,那些帶着敬仰的目光反而給盧慕貞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她也並不擅長應付拋頭露面的事情,她只是像在老家一般照顧着丈夫的日常生活。
3月25日,一個就像往常一樣的日子,孫中山依舊忙於政務,而盧慕貞未發一言,一個人回到了老家。
沒過多久,或許是對於忙碌的政務感到厭煩,或許是因為袁世凱的遊說,孫中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帶着兩個女兒和秘書宋靄齡也返回了家鄉。
對於丈夫的回來盧慕貞當然十分欣喜,而隨着丈夫回來的這個女人,她也是見怪不怪。在南京的那些日子裏,丈夫身邊的女人也總是很多的。
袁世凱在接替孫中山的位置之後,邀請孫中山去北京考察,商談建設中國自己的鐵路相關事宜。
孫中山帶着一家人一路上游遍名勝古迹,盧慕貞也難得度過了這一段愜意的時光。
然而他們的生活註定不太平。1913年,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孫中山知曉此事後十分氣憤,又轉身投入到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中,可惜面對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孫中山也無計可施,只能逃到日本以謀大事。
這次盧慕貞很鎮定,她迅速前往澳門投靠長兄孫眉。
「一切的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只是地方不一樣罷了。」盧慕貞想着
然而這年18歲的孫娫因病去世,給了盧慕貞最沉痛的一擊。1915年2月,長兄孫眉也去世了。從此盧慕貞在澳門再無依靠。
兩個親人逝世後盧慕貞漸漸明白,她在逃難路上顛沛流離,把她的小腳都磨爛了;在南洋靠人接濟勉強過活,每天擔憂着明天會不會沒飯吃了;在澳門兩個她生命中很重要的親人的離世......這些苦難,都是為了革命!都是為了天下百姓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於是在1915年9月1日,由於革命黨人胡漢明、朱執信強烈反對孫中山想與盧慕貞離婚的想法,孫中山邀盧慕貞來東京商談離婚事宜。盧慕貞在與孫中山進密室里談論許久之後,便在離婚協議上籤下了「可」。
此後半生,盧慕貞開始了旅居澳門孫公館的後半生。
在離婚之後她也時常與孫中山互通書信,講述家裡最近發生的事,孫中山也常給盧慕貞寄信,關心她的生活、健康和家用,並持續給她匯款。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辭世,盧慕貞聽聞之後悲痛萬分,別人勸她給孫中山寫一份悼念文章以舒悲傷,她文化不高,於是找人代筆寫下了她給孫中山的最後一份文章,在文章中讚頌孫中山一生的光榮功績。
在生命的末尾,盧慕貞會後悔與孫中山離婚嗎?
這封離婚時的離別信,或許能解答這個問題。
「我常識不夠又不懂英語,纏腳行動又不便,幫不上先生什麼忙,願先生與我各尋良人,我愛你是真的,可我不能阻止你,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可我就是覺得除了我誰也配不上他。」
是啊,她就是這麼一個倔強卻又深愛着先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