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2022年11月03日20:51:13 歷史 1084

1997年2月19日,一則新聞傳遍全國:一代偉人鄧小平逝世。一聲噩耗驚人寰,神州如雨灑江天。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一生戎馬倥傯、治國理政,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百姓愛戴。

而在鄧小平逝世的前幾日,深知時日無多的鄧小平,忍着病痛所帶來的痛苦,拉着妻子卓琳的手虛弱的說道: 「我已經時日無多了,但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你一定要幫我實現……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究竟是什麼心愿,讓這位老人在臨終前仍心心念念?

春天裏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1979年

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

……」

這一首歌中的老人,說的便是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1904年,鄧小平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牌坊村的鄧小平,原名鄧先聖。作為家中的長子,父親鄧紹昌對他寄予厚望。5歲的時候,父親將他送入私塾進行啟蒙教育,私塾先生為他取了學名「希賢」。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紹昌

在父親嚴厲的教導下,鄧小平從小接受的就是來自父親反對封建思想的言傳身教。1919年5月4日,由於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國內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反帝國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五四愛國運動」。

而正是這一場運動,促使「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了高潮。接近2000名中國青年遠赴法國,學習和研究工人運動、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只為尋求救國真理!鄧小平便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成為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的一員。

1919年,鄧小平考入四川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一年後,1920年的8月,成功畢業的鄧小平帶着行李從上海坐着郵船,在一陣汽笛聲中,踏上了去法國的求學之路。抵達法國之後,鄧小平被送到了法國西部諾曼底的巴耶中學進修語言,而後將開始正式學習中學課程。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可不等鄧小平開始完成語言學習,他便離開了學校。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沒錢了。

為了繼續留在法國,鄧小平先是到施耐德鋼廠,成為了一名軋鋼工,一星期50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長,卻只能拿到比學徒工還低的薪酬,堅持了3個禮拜後的鄧小平,決定另謀生路。

之後,鄧小平來到了巴黎東南約100公里的一個城鎮的橡膠廠工作,也是在這裡,鄧小平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者,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少共」,成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最年輕的成員。為旅歐支部的半月刊《赤光》作出了極大了貢獻,還曾被冠以「油印博士」的雅稱。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時的鄧小平

這段辦報的經歷,開啟了鄧小平的革命生涯。

踏上革命路的鄧小平,很快就成長成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在共產黨的安排下,鄧小平前往蘇聯的東方大學和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修。在蘇聯的學習,讓鄧小平樹立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正是這種信仰伴隨他為國家奮鬥的歷程,一生未曾改變。

1927年,學有所成的鄧小平回到了國內,緊接着就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也是這一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為了黨的地下工作順利開展,伴隨了鄧小平二十多年的名字「鄧希賢」正式更改為鄧小平。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文能宣傳,武能長征

1934年,堪稱人類歷史奇蹟的紅軍萬里長征拉開了序幕。

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經歷過訓練,數萬的紅軍戰士憑藉著信念就踏上了旅途。一路上啃樹皮挖野菜,長征路上的紅軍在必死的局面中找尋一絲生機。沒有人知道生機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成功。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堅持了下來並且勝利了。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而在這場長征中,鄧小平所負責的《紅星》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當時唯一的報刊,鄧小平意識到了《紅星》的重要性,根據當時的情況,先後發表了各種符合實際的文章,小到《解決草鞋問題的辦法》,大到《加強部隊防空工作》和各種軍事方針,大大的提高了戰士們的生存率。

長征路上,鄧小平更是不忘自己的宣傳工作,編寫了各種膾炙人口的順口溜和打油詩,為艱苦的戰士們帶來了些許活力,對於革命精神也有更深刻的認識。終於,在《紅星》報的陪伴下,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成功地完成了萬里長征。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萬里長征概念

而在長征後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毛澤東的部署,鄧小平與師長劉伯承率領12萬人馬,強渡黃河,開進魯西南,一路挺進大別山,最終在經過了28天的戰鬥,將敵人4個師的兵力全數殲滅。

而正是這一次進攻,讓整個戰陣局勢發生了根本改變。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和劉伯承

從魯西南到大別山,相隔千里,關隘重重,而淮河則是他們度過的一個大難關。8月的淮河,連綿不斷的雨淅瀝瀝的下着,鄧小平與劉伯承到達淮河邊,看着已經開始漲水的淮河,兩人心裏沒了底。淮河的岸邊,看不到任何渡船的影子。沒有渡船,他們便無法過河。

「這河,我們怎麼過?」旁邊的小戰士發出了疑問。鄧小平與劉伯承相視一眼,心中做下了決斷,: 「這河,得過!就算是走,也要走過去!我先去試試水!」說罷,劉伯承率先下了河,他一路向前走,走到了最深的河中,水深剛到脖子。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挺進大別山

岸邊的鄧小平見到此狀,回頭對着戰士們下令,: 「集體!過河!再晚些,河水就該漲了!」說罷,便帶領着一眾戰士橫穿淮河。多年後,提起這件事,鄧小平仍舊記得當時的緊張情緒。

為中國帶來了無數個春天

新中國建立後,鄧小平為學生、科技和經濟帶來了春天。1977年,幾千萬青年迎來了他們的春天——《人民日報》發佈了頭條新聞:恢復高考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參加。會議將高校招生作為了重點討論的問題,教育部認為時間緊迫來不及改變,決定維持「推薦上學」的方法來進行招生。在鄧小平的支持下,與會者提出了反對意見,並指出了「推薦上學」這種方法的弊端,主張立即恢復高考。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學生們

「恢復高考勢在必行,沒有什麼來得及來不及!哪怕是推遲招生,我們也要在今年恢復高考!」鄧小平果斷的發言贏得了與會者的支持。最終,在鄧小平的要求下,教育部發出公告:恢復高考。

1977年的冬季,無數學子挑燈夜讀,奮戰高考,儘管條件艱難,但是不少人仍然是想盡辦法去參加高考,最終有570萬人參加了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復,不僅讓無數青年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更是推進中國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接見陳景潤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象徵著中國千百萬科技工作者的春天的到來。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的鄧小平作出了一系列有利於科技發展的決策,促使國內的科學發展又上了個台階。

1979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出了在他腦中反覆思考的設想:建立經濟特區。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1978年國門初開,與香港僅有一河之隔的廣東寶安縣人民因兩地之間差異,許多人萌生了遠走他鄉,去香港發展的想法。

這不僅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更是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衝突。而正是這一現象,讓鄧小平意識到了,經濟改革刻不容緩。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

於是在1979年中央會議後,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四個地區率先進行經濟特區的試行。到了1984年,大連、秦皇島等14個港口進一步開設。到了1985年,更是開闢了長江、珠江三角洲、海南經濟特區以及上海浦東新區四個區域,成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改善了國民的生活條件。

而這一切離不開鄧小平的布局和指點。在大家都因為兩種經濟制度而產生迷茫的時候,鄧小平一句: 「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捉住老鼠的都是好貓。」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了方向。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就像是《春天裏的故事》這首歌里描繪的那般,鄧小平在中國的南海邊畫出了深圳,將它作為突破點,帶着中國經濟騰飛。

逝世前的最後一個心愿

辛勞了大半輩子的鄧小平,在1989年帶頭提出了退休申請,辭去了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與妻子卓琳,過上了平靜的退休生活。退休後的鄧小平過上了穩定閑適的生活,每天都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讀書看報,或者是外出散步。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的太久。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1996年12月,或許是因為年輕時吃過了太多的苦,也或許是因為年紀大了,一向健康的鄧小平,連續幾天都感覺到身體不舒適,經過隨行的醫護人員檢查後,確診為帕金森綜合症。

隨後,鄧小平被送往了301醫院進行治療。

看着病床上難掩病容的鄧小平,妻子卓琳心痛如絞,卻又怕影響鄧小平的情緒,只能強顏歡笑地對鄧小平說: 「你看電視上的人像不像你?這是中央台拍的關於你的電視劇。裏面的演員選的還像你的。」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看了看電視劇里的「自己」,笑了笑,又陷入了沉睡。

之後的日子,鄧小平一直在接受治療。據陪護的護士黃琳回憶,鄧小平後期的治療是非常痛苦的,他的說話和吞咽都已經出現了困難的情況,只能依靠流食來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儘管如此,鄧小平在接受常人難以忍受的治療時,仍然表現得非常堅韌。

1997年的除夕,鄧小平是在病房中度過的。消瘦的鄧小平躺在病床上,握着卓琳的手說:「能夠看中國日益強大,我已經非常滿足了。趁着我現在還活着,有些事我要和你說。」卓琳緊緊地握着鄧小平的手,她已經知道鄧小平接下來要說的話,強忍着淚點了點頭說:「你說吧,我聽着呢。」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你別難過,能活着看到國家變好,我已經很滿足了。等我死後,不要設靈堂,不要土葬,你知道的,我不信那一套。 「鄧小平緩慢地說道,「我的身體如果還有能用的部位,就幫我捐了吧。如果他們需要解剖我的屍體,我也同意。最後,也是我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將我的骨灰灑進大海。」聽到這些話的卓琳,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十二天後,病情突然惡化的鄧小平,經搶救無效後,與世長辭。鄧小平逝世後,卓琳向中央轉述了鄧小平的要求。

1997年2也24日,一輛靈車載着鄧小平的靈樞駛向了機場。路兩旁站滿了前來送行的群眾,他們中有年輕的大學生,也有82歲的老人,更有人不遠萬里,從幾百公里外的縣區趕來北京送行。所有的人難掩心中悲痛,泣不成聲,為這位老人送行。

1997年,鄧小平逝世,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的墓地在大海,而他的葬禮則是在高空中舉行的。萬里的高空中,一架飛機載着鄧小平骨灰,在家人朋友以及黨的陪伴下,卓琳一把一把地將他的骨灰揚向大海。在海風的護送下抵達了海面,溶於汪洋大海之中。

時至今日,鄧小平學習的經歷、特點和關於學習的看法,仍然在激勵着我們,鼓舞着我們前景。他是勇於突破的改革者,也是穩步向前的政治家,他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豐富紮實的政治遺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 天天要聞

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集體學習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7月9日,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部分職能部門負責人、院系黨委書記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大家認真聆聽解說,參觀了《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 天天要聞

從馬扎然到丘吉爾:首相們的職場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結!今年三月到六月,陸大鵬與程衍樑帶我們走近歐洲歷史上的八位首相或總理,在紛繁的歷史中,串聯起他們的故事:從締造「太陽王」的馬扎然,到瓦解拿破崙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瀾的克列孟梭,直至締結「英美特殊關係」的丘吉爾... 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抉擇,也親手推動着歷史的進程。光環背後,其實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緊急彙報,葉劍英焦急致電陶鑄:刀下留人 - 天天要聞

1951年,得知古大存緊急彙報,葉劍英焦急致電陶鑄: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電話那頭傳來古大存壓低卻顫抖的聲音:「葉帥,莫雄今晚就要被槍決!」葉劍英愣了不到三秒,隨即抄起另一部機子撥向陶鑄,四個字擲地有聲——刀下留人。廣東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傳令兵一路小跑,陶鑄收到命令,當場批示暫停執行。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卻因推廣交際舞,不得不離開延安 - 天天要聞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卻因推廣交際舞,不得不離開延安

1937年延安的夏夜,廢棄教堂里留聲機流淌出《藍色多瑙河》,一群青年男女正隨樂起舞。舞池中央,一位塗著口紅、燙捲髮的女子格外醒目——她輕挽領袖的手臂旋轉,裙擺划過塵土飛揚的地面,彷彿硝煙中綻放的玫瑰。這一幕,讓窯洞外幾名裹綁腿的女紅軍攥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