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余秋里
毛主席親自點將
1963年11月17日,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敘述了經濟戰線所取得的成績。
在談到石油工業所取得的成就時,周總理說:「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方面,基本上可以自給了。」
周總理的這番話剛落,人民大會堂內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對於中國的石油事業,早在60年代初,曾有一位美國軍事專家說道:「對於紅色中國而言,石油自給自足障礙極其嚴重……紅色中國並沒有足夠的燃料進行一次,哪怕是防禦性的現代化戰爭,連幾個星期也不行。」
如今,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內所作的這份報告,毫無疑問地打碎了這位軍事專家的預言。
圖丨周總理視察大慶油田
石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自從新中國成立那天起,西方國家就對我國實行禁運;60年代初,隨着中蘇關係惡化之後,蘇聯開始停止供應我國急需的成品油,這就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不過在這種困難面前,我國並沒有退縮,反而開始走自給自足道路,最終成功開發了大慶油田,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石油工作者。
時任石油部部長、黨組書記的余秋里曾言:「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完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搞起來的,沒有半個洋人插手。事實證明,我們國家完全有能夠依靠自己,自力更生,高速度、高水平地勘探大油田,開發大油田,而且比過去照抄別人搞得更快、更好。」
不過也正是大慶油田這個舞台,讓余秋里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余秋里在組織領導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的革命膽略,堅忍不拔的革命毅力,組織千軍萬馬進行決戰的領導能力與指揮藝術,深為毛主席所欣賞,為廣大幹部群眾所敬佩。
圖丨余秋里舊照
毛主席在談到余秋里同志時,曾讚揚道:「他的一隻胳膊比你們兩隻手抓得緊!」
正是出於對余秋里工作能力的認可,為此在1964年12月,毛主席親自點將余秋里,將他調到國家計劃委員會任領導職務。
國家計劃委員會是1952年11月成立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計劃委員會負責編製年度和長期的國民經濟計劃,掌握着財力、物力、人力的分配大權,在國民經濟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過當時由於缺乏經驗,機構的設置,編製計劃的方法,基本上都是照搬蘇聯的。
對此,毛主席一直不大滿意,並於1964年6月召開會議,提出要改變編製計劃的方法,進行計劃工作革命。不過國家計委在改變計劃工作方法過程中,還是未能脫離之前的局限性,毛主席很不滿意,便打算改組國家計委。
不過要改組機構,就要物色人選。毛主席便將目光轉向了成功組織領導了大慶石油會戰的余秋里。
圖丨毛主席
1964年12月,在某次會議上,毛主席提議將余秋里調到國家計劃委員會去工作,但是有的同志卻認為余秋里同志是一名猛將、闖將,可能不太適應計委的工作。但是對於這個同志的意見,毛主席則不認同:「余秋里同志的工作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這次讓他去計委工作,是想要讓他帶去一種新的工作作風!」
對於余秋里周總理也非常認同,在得知毛主席對他的任命後,便說道:「我贊同對余秋里同志的任命,讓他去衝破那一潭死水!」
不久後,周總理親自找到余秋里談話:「經過組織上的商討後,決定調你到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
余秋里在聽到周總理的話後,便說道:「國家計委是個綜合部門,工作很複雜,我擔心做不好這項工作。」
圖丨周總理
周總理擺了擺手說:「你就不要再推辭了,這是毛主席親自點的將,黨中央的其他同志也同意你出任這個職務。」
就這樣,1964年12月,中央任命余秋里為國家計劃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秘書長、黨組書記。
毛主席對余秋里的稱讚
1964年12月31日,李富春主持召開國家計委副局長以上幹部會議,余秋里參加了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李富春傳達了黨中央的決定,宣布余秋里到計委工作,並表示了對余秋里的熱烈歡迎。李富春說:
今後黨組會議由余秋里主持,一切重大問題都要通過余秋里同志,大家都要向他學習,並且幫助他將計委工作搞好。
余秋里到國家計委工作以後,毛主席為了改進計劃工作,更好地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決定由余秋里負責組成一個「計劃參謀部」,又稱「小計委」,負責抓大的戰略問題。原「大計委」主要負責處理計委的日常事務。
圖丨余秋里視察工作
毛主席特別交待,「小計委」由周總理直接領導,國務院各副總理不得干預他們的工作。
周總理向余秋里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並和他研究了「小計委」的工作。周總理提出當前主要做兩件事:第一,根據毛主席對計劃工作的歷次指示,起草一個《關於計劃工作革命問題的初步設想》;第二,要提出一個「小計委」組成人員的名單。
余秋里按照周總理的指示,便立即展開行動,經過數天的夜以繼日工作後,終於寫出了《關於討論計劃工作革命問題的一些初步設想》,並得到了周總理的認可。毛主席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在看了余秋里所起草的這份報告後,便找來他談話,最終很是滿意。
1965年10月13日,全國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
這是余秋里第一次主持召開全國計劃會議,會議開始和結束時,余秋里發表了兩次講話。這些講話中,充滿了余秋里的工作作風和特點,給當時的計劃經濟工作帶來了一股新的風氣。
圖丨余秋里
全國計劃會議結束後,小計委進一步研究三線建設的部署。在研究鋼鐵工業建設時,有關部門彙報三線地區鋼的生產能力為300萬噸,生鐵生產能力為150萬噸。余秋里詢問道:「不足的生鐵怎麼解決?」
有的同志回答道:「只能從內地調。」
余秋里在聽到這個回答後,果斷拒絕:「這不行。鋼和生鐵的生產能力不配套,就形不成綜合能力。這樣,就建不成『硬三線』,而只能是『軟三線』,必須在三線地區增加鐵的生產能力。」
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余秋里還多次前往當地視察工作,最終成功將這個問題解決。
可以這麼說,余秋里也沒有辜負毛主席對他的期望,他在這份工作崗位上,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