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再高的樹木它的葉子也會掉落在土地上,飛得再遠的候鳥,也會在冬天回到南方,發展得再好的人,也會在一定時間回到自己故鄉。只是事與願違,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落葉歸根」,比如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
01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蔣家在中國歷史上也稱得上是影響頗深的家族,尤其是蔣介石。不過他們一家人都走錯了道路,落得了一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享年88歲,他的這一生名,利有了,錢,權也都沾惹過。任何一個人能夠活到他這個地步,也算是不枉人世一遭,可惜這個風光了一世的政客,臨了連自己想要魂歸故里落葉歸根的遺願都無法完成,也是令人唏噓。
因於台北去世,蔣介石的遺體一直都未能回到家鄉奉化安葬,即便當年也開了追悼會,不過遺體一直放在了一個叫慈湖的地方。而造成如此局面的就是,蔣介石當年敗走台灣,妄圖反攻大陸的行為最終成為了反噬後果。
儘管蔣介石在彌留之際一直告誡著兒孫們要把自己的遺體送回奉化安葬,但他的這個遺願直到現在都未曾實現。
其實不難想像,蔣介石雖然是個人,但當時他更多代表的是台灣國民政府,他的遺體回鄉安葬可以看成是他個人意願,也可以看成是台灣國民政府的意願。
而當時國民政府內部遠遠不是蔣介石遺體回鄉安葬那麼簡單,一直都有兩派人爭論不休,因為這件事關乎到台灣政壇的走向,所以蔣介石遺體下葬一直到他兒子去世也沒能得到真正解決。
要知道一旦按照蔣介石遺願行為後,誰又能說清這不是向大陸「求和」的信號呢?
02
眾所周知蔣介石去世後,他的兒子蔣經國成為了國民政府新一代掌權人。不過此時蔣經國的影響力就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說他是在炒蔣介石剩下的冷飯。
再加上蔣家的實力也一落千丈,蔣氏門人也沒有出現能人,到了後期蔣經國手上的實權也就越來越少。如果僅僅如此蔣經國還能保住蔣家在國民政府中的一點點話語權,但當江南案發生後,蔣家在台灣民眾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無奈之下蔣經國只好說出了蔣氏門人第三代不會涉足政壇才平息了眾怒。
如此可見蔣經國雖然自掌權後就一直不遺餘力地爭取將父親遺體送回奉化安葬的權力,但一直未能成功也是有跡可循的。甚至到了1988年蔣經國突然猝死,這件事更是不了了之了。
蔣經國的去世,台灣一下子亂成了一鍋粥,蔣氏門人也逐步被排除在了政界之外,蔣家在台灣當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這一切的一切,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勇從頭到尾都經歷了一遍。
孩提時代的蔣孝勇十分幸福,他見證了蔣家最鼎盛時期的繁榮昌盛,也看到了蕭瑟破敗後的蔣家在世人眼中的映像。
所以他對蔣介石的遺願格外看重,他也知道落葉歸根對蔣家的重要意義。可是自己父親作為掌權者時期都未能完成的夙願,他一個普通的商人又如何能夠完成呢?
無奈之下蔣孝勇只好選擇以召開記者會這種新時代的方式,通過媒體輿論導向,讓大眾給予蔣家同情,從而迫使政府當局同意蔣氏父子二人的遺體回歸奉化老家。(蔣經國去世的遺體也被安置在了慈湖)
03
在記者招待會上,蔣孝勇雖然身患重病,身容枯槁,但他還是將自己的訴求面向大眾表達出來。
他說:「我的爺爺蔣介石,還有我的父親蔣經國,都曾在彌留之際告誡後人,要將自己的遺體送回奉化老家安葬。落葉歸根這是人之常情,不論我們姓蔣還是姓劉,都有權力回到故鄉,而我們這些後人也會不遺餘力地去選擇完成他們的遺願。」
短短兩句話,動情之處蔣孝勇不免也紅了眼眶,也讓我們看出了如今蔣氏後人不為外人道知的心酸。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當蔣氏門人失去了權力的掌控權之後,後來居上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又如何能夠真正將他們放在眼裡呢?
所以直到如今蔣氏父子二人的遺體還是沒能回到故鄉,或許只有到兩岸一統的那一天,他們才能回去吧。否則又怎會如前文所描寫那般,遲遲未曾「落葉歸根」呢?
蔣孝勇的記者招待會僅僅收集了那天前來觀眾的眼淚,看着他這位身患重病的人如此可憐,再聯想到他作為蔣氏後人的境遇。曾經的養尊處優,到如今的卑微求情,不免感到一陣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