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2025年05月23日09:00:13 歷史 9774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記者踏訪我軍解放上海前夕「丹陽整訓」故地——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本報記者 費士廷 賴瑜鴻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 天天要聞江蘇省鎮江軍分區組織民兵在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楊建軍攝

初夏時節,江南古城丹陽,草長鶯飛,魚翔淺底。

人民廣場正北,林立高樓間,一座德式建築頗引人注目。這裡,是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解放、接管上海的前線總指揮部。

70多年前,正是這個小院落里的運籌帷幄,使全國經濟中心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懷抱,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雙勝利,創造了「瓷器店裡捉老鼠」的戰爭奇蹟。

撫今追昔,這個奇蹟與一場整訓息息相關,這就是鮮為人知而又至關重要的「丹陽整訓」。

天下何以得?得民心。天下何以治?得民心。

今天,記者踏訪「丹陽整訓」故地江蘇省丹陽市,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追尋一支勝利之師的永恆本色。

「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

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原是丹陽士紳戴則鈞私人住宅,舊稱「戴家花園」。

記者走進舊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鄧小平、陳毅並肩站立的雕像。1949年5月3日,陳毅抵達丹陽;6日,鄧小平由南京來到丹陽。

講解員深情的話語,將記者拉回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自渡江戰役展開,我軍一路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連續解放南京、蘇州等城市,並迅速完成對上海的包圍。

解放上海箭在弦上,我軍卻暫停凌厲攻勢。「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千軍萬馬,在上海城外突然停住腳步。

與此同時,通往古城丹陽的道路上,另一支隊伍在銜枚疾走——

來自解放區的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和接管人員、警衛部隊3萬多人,風塵僕僕趕赴丹陽集結。這座距離上海200多公里的小城,一時群英薈萃。

穿行在總前委領導人當年居住的狹窄卧室、狹窄木床、狹窄樓梯間,記者頗有感觸:住在這裡的人,雖然身居陋室,目光卻看得很遠。

他們的目光凝望着上海,也注視着一個人民軍隊前所未有的新課題——

如何管理這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中國第一大都市?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這個舉世矚目的國際大都市?

早在當年3月舉行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就告訴陳毅,黨中央研究並徵求民主人士意見,一旦解放上海即讓他擔任市長。當時,毛澤東意味深長地指出:「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

陳毅返回部隊後,立即找來司令部城市政策組組長曹漫之,口述了幾條返程中梳理的入城紀律概要,曹漫之連夜起草了《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

在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記者看到了這些簡明扼要又通俗易懂的守則:「無故不打槍」「不住民房店鋪,不準打擾戲院及一切娛樂場所」「無事不上街,外出要請假」「車馬不得在街上亂跑」……

紀念館專家告訴記者,徵求意見時,有些人對「不入民宅」這一條難以理解——行軍借宿百姓家,上門板、捆鋪草,幫老百姓挑水掃院子,我們這支軍隊不是歷來如此么?

然而,陳毅的回答斬釘截鐵:「說不入民宅,就是不準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進入最大的城市,就要有最嚴的紀律!《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經總前委討論同意呈報黨中央,毛澤東頗感欣慰,批示了8個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紀念館專家介紹,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忙於作戰,很難抽出大塊時間進行集中整訓,士兵普遍缺乏教育。1947年冬至1948年春,戰事稍緩。在毛澤東的親自倡導下,解放軍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駐魯機關和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統一部署,開展了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

進城先整訓。綜合考量各種因素,華東局決定在丹陽縣城停留整訓20多天,為接管上海的各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入城紀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見面禮』」

由總前委舊址向南約1公里,護城河與香草河交匯處,有一小片綠地。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曾有一座大王廟。

1949年5月10日下午,在丹陽城南這座大王廟裡,坐滿了參加集訓的營團級幹部,陳毅對近期部隊發生的一些違紀現象進行了嚴肅批評。

「我們野戰軍進城,不能『撒野』!」陳毅鮮明提出,「入城紀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見面禮』。入城紀律搞不好,入城政策要走彎路。」

春風拂煦,流水潺潺,站在大王廟舊址前,陳毅那濃重的四川口音彷彿仍在耳邊迴響:「全體幹部對入城紀律,在丹陽就要演習討論起來。」

幾乎是一夜之間,丹陽成了一所人民解放軍戰前作風紀律整訓的大學校。

在總前委舊址、華東財經委員會舊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舊址里,那一套套簡陋的桌椅、一份份斑駁的文電、一張張模糊的照片,向記者無聲講述着「丹陽整訓」的一個個細節。

為了過好這一關,他們想得很細緻——

「紅燈亮時停止,綠燈亮時通行,電車停止時上車,上車時要有次序……」記者翻開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編印的《城市常識》小冊子,如何開電燈、如何換燈泡、如何拉抽水馬桶等許多今天人人知曉的常識,對於70多年前大多數解放軍指戰員和南下接管幹部來說,卻是入城前的必學知識。

紀念館內,記者看到3本巴掌大的泛黃小冊子,分別是當年第九兵團政治部編印的《政策手冊》《外交紀律》和華東軍區司令部印製的《入城紀律》。

工作人員說,這只是他們收集到的部分原件,實際上各個部隊還有很多類似的紀律手冊,幾乎每個連隊都有。

為了過好這一關,他們訓得很靈活——

在紀念館展示牆上,一張部隊行軍照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當時,許多官兵識字不多,部隊就把入城政策紀律繪成圖片,貼在大家的背包上,讓官兵一邊行軍一邊學習。

「房子不能隨便住,宿營必須聽指定。不準亂跑亂遊逛……」有的部隊還將入城守則和紀律編成歌謠,以班朗誦、排競賽等形式,經常傳唱、熟記於心。

為了過好這一關,他們做得很紮實——

在離開丹陽前往上海途中,陳毅叫住隊伍里一個胳膊上套着「軍管會」袖標的年輕幹部問道:「同志喲,入城紀律掌握了嗎?」

這位幹部挺胸回答:「報告司令員,我可以背了!」

陳毅嚴肅地說:「光會背是不夠的。」見那名幹部略有所悟地點點頭,陳毅才拍着他的肩膀爽朗一笑說:「一定要做到嚴格執行,才算合格喲!」

「嚴格執行,是抓作風紀律的關鍵所在。」這段時間,丹陽市人武部部長韓啟濤多方協調,與地方相關部門一起落實恢復「陳毅對接管上海市幹部進行入城紀律教育舊址」紀念碑。他說:「這是紀律嚴明的人民軍隊在丹陽留下的一段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永遠不能忘。」

「勝利之師睡馬路,自古以來所沒有」

在丹陽市雲陽街道一棟普通居民樓里,記者尋訪到一位名叫楊孝的老人。

老人已是98歲高齡,精神矍鑠,頭髮梳得一絲不苟,說話慢聲細語,思維清晰。

1949年4月,老人隨解放軍渡江南下,到丹陽參與接管原丹陽縣稅捐稽徵處,隨後就留在丹陽工作直至離休。

聽到記者詢問丹陽整訓期間情況,老人從裡屋取出一個夾着一沓材料的硬板夾,其中一張紙上寫着這樣幾條:抓軍容風紀、城牆上架機槍防空、社會秩序良好、野戰部隊大多住在農村……

老人回憶說,有一次他在街上,被戴紅袖標的執法隊員攔住,讓他把風紀扣扣好,才讓離開。

聽着老人娓娓道來,記者心裏感慨不已:大戰前夕,一名普通接管幹部的風紀扣都被關注、被糾正,可見經過整訓的人民解放軍軍紀之嚴明正規。

接管上海,是「丹陽整訓」的目的;進駐上海,則是檢驗「丹陽整訓」成效的考場。

丹陽尋訪結束後,沿着當年三野指戰員的足跡,記者從丹陽來到上海。

在上海解放紀念館裏,記者看到了一段由蘇聯戰地攝影師所拍攝的解放上海的珍貴彩色影片,展現的是攻打郵政大樓的場景。

「此次戰役中,上海郵政大樓內沒有丟失一件郵件、沒有損失一件設備、沒有遺失一份檔案,可謂是一個戰爭的奇蹟。」

雖然已經過去70多年,記者看着影片,現場聆聽影片配音,依然倍感震撼,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驚心動魄的戰場。

上海戰役是全國解放戰爭中最大的城市攻堅戰,既是軍事仗,也是政治仗。根據毛澤東「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的指示,部隊被要求在上海市區避免使用火炮和爆破,以減輕對城市的破壞。陳毅說:「進上海,是瓷器店裡捉老鼠,又要捉住老鼠,又不要撞壞一件瓷器。總之,是要實現軍政全勝。」

作戰中,我軍曾一度進攻受挫、傷亡很大,有一線指戰員質問27軍軍長聶鳳智:「是愛無產階級的戰士,還是愛官僚資產階級的樓房?」

聶鳳智說:「戰士和樓房,我都愛!我跟大家一樣,愛惜戰士的生命,大家也跟我一樣,愛惜人民的財產。現在那些樓房還被敵人佔領着,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從敵人手裡奪過來,它就不再屬於資產階級,而屬於人民的財產。我們沒有任何權利毀壞它,必須盡最大努力去保全它。」

從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到上海解放紀念館,記者都目睹了那個載入史冊的經典瞬間:勝利之師露宿街頭。

1949年5月27日,晨曦微露,驚魂未定的上海市民打開門窗,撲入眼帘的一幕讓他們終生難忘——街道兩側,一排排征衣未解的解放軍官兵,整齊有序地睡在馬路邊,或靠牆休息,或席地而卧……

一時間,上海市民爭相稱讚人民解放軍,西方媒體也驚嘆我軍「勝利之師睡馬路,自古以來所沒有」。

時光荏苒,薪火相傳。今天,「南京路上好八連」指導員崔凱對連史如數家珍:1949年6月,連隊從丹陽乘坐運貨的平板車來到上海。入城第一夜,官兵住在「大世界」跑馬廳後面的一排馬廄里,隨後又搬到蘇州河畔一個廢舊倉庫里,直到一個月後才有了固定住所。

70多年來,連隊官兵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事迹被排成話劇、拍成電影。在該連事迹展覽館的大門前,一塊牌子上展示着毛主席當年揮毫寫下的《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

(採訪得到李弘非、朱峰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隊

一座小小的丹陽城,何以在黨史、軍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

丹陽整訓,是當年黨的工作重心逐漸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關鍵時刻,人民軍隊的「進城第一課」,既是紀律整訓,又是作風整訓,更是政治整訓。解放上海,是軍事的勝仗,又是作風紀律的勝仗,更是政治的勝仗。

整訓,是勝利的前奏。人民軍隊進城之前的整訓,迎來勝利之後的勝利。我軍的歷史,就是一部在黨的領導下不斷通過政治整訓革新向強的歷史。人民軍隊就是這樣始終敢於直面新的問題,越整訓越堅強、越整訓越純潔、越整訓越有戰鬥力。我們這支隊伍,既能打贏軍事仗,也能打贏政治仗,靠的是堅持政治整訓、錘鍊過硬作風。

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隊,作風鬆散可以搞垮常勝之師。在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攻堅戰的關鍵當口,回望上海解放前夜的這堂「進城第一課」很有必要。我們更需要常學常溫這樣的「必修課」,通過持續深化政治整訓,不斷在行進間整隊、在衝鋒中看齊,永葆勝利之師的純潔光榮本色。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 天天要聞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據環球網援引「今日俄羅斯」(RT)、英國《鏡報》等媒體22日報道,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表示,在伏爾加格勒的標誌性巨型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頭部內發現了一具男性遺體。據了解,死者為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尼古拉·切斯諾科夫。「祖國母親在召喚」巨型雕像(圖源:環球網)當天晚些時候,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在其網站上...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 天天要聞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轉眼2025年已經過了5個月,緬甸的激烈內戰打了兩年半,目前又陷入新的僵局,也就是幾十年來那種不死不活的狀態。所謂「激烈內戰」是指2023年1027行動,這一仗確實差點徹底改變了緬甸局勢,也就是變天,最後因為多種因素,緬政府的基本盤又穩住了
紅軍第5軍團改稱第5軍的時間考略 - 天天要聞

紅軍第5軍團改稱第5軍的時間考略

文/宋增貴 紅軍第5軍團何時改稱第5軍,對此,多年來眾說紛紜,直至今日在報刊網絡中仍然說法不一,有1935年7月、11月和1936年1月之說。 經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 天天要聞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財聯社5月23日訊(編輯 瀟湘)本周,美債收益率的飆升顯然已開始對美股形成了初步的衝擊:周三美國三大股指遭遇了四月以來最為嚴重拋售,而儘管周四長債拋售有所緩和,但美股整體依然漲跌不一,其中道指與標普500指數錄得了連續第三日的下挫。這顯然已給不少華爾街交易員拋出了一個問題: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徹底威脅到...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 天天要聞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在動蕩不安的歷史長河裡,總有些瞬間讓人過目難忘。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中,朱亞文扮演的吳天白,就上演了一幕令人心驚的場景——他竟然讓年幼的繼子吳不顧觸摸炸彈。這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卻是清末革命者在生死邊緣的艱難抉擇。吳天白的革命生涯,從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