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結束了第一次下西洋的遠洋行動,返回當時大明的國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偉大的城市南京城,隨同鄭和船隊返航的還有鄭和在第一次航行時鄭和訪問的各國使節,他們要見識一下大明這個東方巨人的真實面貌,當各國使節踏上大明國土的那一刻,被大明的繁榮富庶震撼了,尤其是高大威武的南京城,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偉大的國度深深折服,他們迫切希望把大明的真實情況向國內彙報,以便將來更好的與大明密切聯繫,鑒於這個政治目的,朱棣下詔在當年年底啟動第二次下西洋運動。
因為事出倉促,第二次下西洋的規模相較第一次小得多,即便如此,鄭和艦隊的實力依然是西洋諸國不可想像的。鄭和帶着各國使節從張家港基地出發,在舊港基地稍作停頓補充給養後,沿馬六甲海峽西進,進入印度洋海區。最終抵達古里(南亞次大陸西南部的一個古代王國,是印度洋上的交通樞紐),古里國王被鄭和艦隊雄壯的軍威折服,遂遣使上表對大明稱臣,鑒於古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鄭和在古里建立了一個補給站,並留下部分明軍駐防維持,之後便率領返航回國休整。
兩年後的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朱棣以鄭和為艦隊統帥,王景弘、侯顯為副帥,統率27000餘人的龐大艦隊,再次啟動第三次下西洋行動。此次航行出發地選在了太倉劉家港,沿途經過東南亞諸國、南亞次大陸諸國以及印度洋上諸島國,最遠抵達西亞沿海。此次航行時,暹羅(泰國)的屬國滿剌加因不滿暹羅對其壓榨盤剝,於是決定向大明稱臣納貢,鄭和接受了滿剌加國王的內附請求,並代表大明賜給滿剌加國王雙台銀印,冠帶袍服,樹碑並建立滿剌加國,暹羅自此再也不敢侵略滿剌加,而滿剌加也成為大明海軍在印度洋東岸重要的基地。
第三次航行返程時,鄭和訪問了錫蘭國(今斯里蘭卡),因為錫蘭國在印度洋上重要的地緣位置,鄭和試圖與之建立和平的外交關係,但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卻貪圖鄭和艦隊的財物,誘騙鄭和到國中,鄭和只帶了2000多明軍登陸錫蘭,等鄭和一行上岸後,亞烈苦奈兒集中全國所有的精銳兵力五萬人圍攻鄭和,又以巨木巨石為障礙阻斷鄭和歸路,試圖來一個擒賊先擒王。
彼時,鄭和只有2000人而錫蘭方面卻有50000人,兵力對比懸殊,再加上又是客場作戰,地形不熟,而主力艦隊又遠在外海洋面,聯絡不上,無疑這是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亞烈苦奈兒也是信心滿滿,暢想着抓住鄭和後要挾明軍用財物來贖的場景。但他忘了他的對手鄭和是個什麼樣的主了,想當年鄭家壩戰役,鄭和以寡擊眾,人家能有今天的地位可不是因為皇帝寵幸得來的,而是一刀一槍掙軍功得來的。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鄭和面對數十倍於己的錫蘭軍,絲毫沒有緊張,他迅速命令士兵結成方陣攻擊前進,錫蘭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哪裡見過這樣的陣仗,在明軍面前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鄭和迅速就突出了錫蘭軍的包圍圈。
亞烈苦奈兒以為鄭和將會前往港口與明軍主力匯合,於是將所有的機動兵力都投向了港口方向,鄭和得知錫蘭軍的部署後,迅速改變行軍路線,利用錫蘭國中空虛的有利時機,帶領所部2000人,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攻入王宮,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為亞烈苦奈兒上演了一出啥叫真正的擒賊先擒王,亞烈苦奈兒真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戰後,鄭和將亞烈苦奈兒押回大明,朱棣為表示大明的仁德,沒有懲罰亞烈苦奈兒,但也沒有放其歸國,而是在錫蘭選擇了一位對大明友好的人擔任國王,從此錫蘭成了大明在印度洋上重要的合作夥伴,大明的艦隊可以自由停泊在錫蘭的港口。
錫蘭一戰極大地震懾了印度洋和東南亞諸國,此戰,鄭和只憑2000之眾就在他國領土上擊敗50000大軍,還生擒其國王,且還是明軍主力還未出動的情況下。明軍恐怖的戰鬥力讓諸國莫不震撼,此後歸附大明者絡繹不絕。錫蘭戰役結束後不久,鄭和統帥艦隊返回大明,結束了第三次下西洋航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