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毛主席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他是新中國的偉大領袖,帶領全國人民翻過三座大山,建立了一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
毛主席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了後世,他的子孫後代自然也是格外受人關注。作為毛主席的家人,他們在獲得關注的同時也背負着巨大的壓力。毛主席對子孫的教育非常重視,在他的教育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毛主席一生中有不少孩子,但真正能長久陪伴在他身邊的人不多,有的早早病逝,有的在戰場上犧牲了,唯獨小女兒李訥自一出生就在毛主席身邊,常年聆聽他的教誨。
毛主席的眾多子女中,李訥算是最幸福的了,在父母的照顧下,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童年。李訥長大後,毛主席對她的婚姻大事很關心,希望她能夠從普通老百姓中選擇一人結婚,而不是高幹子弟。
李訥的兩段婚姻
李訥性格比較內向,讀北大期間也有喜歡的男生,終究因為不敢表白錯過了這段感情。七十年代,李訥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參加勞動,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叫小徐的男子。
剛來井岡山時,起初李訥的身份的保密的,她像普通人一樣工作生活,時間一久,當周圍人發現李訥是毛主席的女兒後,對她是敬而遠之,沒有了往日的那種隨和親近感。
就在李訥鬱悶,激情不佳的時候,一位叫小徐的男子吸引了她。小徐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賓館當服務員,此次下鄉和李訥一起勞動。小徐性格外向,並沒有因為李訥的身份而疏遠她,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後談起了戀愛,很快就墜入了愛河。
李訥與小徐婚後有了一個孩子,由於二人在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的巨大差距,這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便以離婚告終了。李訥爭取到了孩子的撫養權,帶他回到了北京,毛主席也覺得李訥的婚事太草率了。
毛主席病逝後,由於母親的因素,李訥和他孩子的情況一度非常差,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毛主席前衛士長李銀橋心疼李訥,給她介紹了一位叫王景清的軍官,二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後結為夫妻。
婚後,李訥將她和小徐的孩子改名為王效芝,毛主席字潤之,李訥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外祖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平凡的毛主席後代
雖然王效芝是李訥的兒子,毛主席的外孫,但是他過得很平凡,並沒有依靠家裡過着人上人的生活。王效芝學習努力但天賦不足,中學畢業後考入了一所職業學校,並沒有依靠關係進入北大、清華這樣的高校,這方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王效芝是一個孝順又務實的孩子,從小對母親特別好,他是李訥一手帶大的,母子倆感情深厚。從王效芝選擇上職業學校來講,他並沒有利用家庭社會地位這層關係,也沒有對職業學校有偏見,而是牢記外祖父和母親的教誨,踏踏實實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就讀職業學校期間,王效芝認真學校專業技能,並沒有因為未能考上大學而自卑,正確看待學歷這個問題。王效芝憑本事上學,靠手藝養活自己,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讓人敬佩。
改革開放後,已經在社會歷練的王效芝抓住了這個機會,選擇下海創業,一番努力下有了不小的成就。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王效芝有了自己的公司,當了一名老總,他本本分分做人,誠信經商,在業界口碑很好,贏得同行的信任和稱讚。
王效芝的妻子王偉身份不一般,她是薄一波的外孫女,夫妻二人都屬於「紅三代」。生活中王效芝主外,王偉當一名家庭主婦,夫妻二人過着低調的生活。
生活中,王效芝打扮得非常樸素、低調,喜歡做一些公益活動。1990年亞運會期間,有細心的媒體發現王效芝在一家公寓當志願者。
由於童年的特殊經歷,讓王效芝非常重視家庭,盡自己一切能力給家人帶來幸福,抽出時間陪伴他們。平日,王效芝在家中養一些花花草草,親自下廚給家人煮一些好吃的,親朋好友拜訪時,他定要擼起袖子使勁干,為家庭盡一份責任。
王效芝沒有參軍也沒有從政,只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員,過着平凡的生活,他用普通的方式,來回報社會,同樣是不辱先輩,繼承了毛家的優良家風。
結語
每個人的出身是改變不了的,能改變的是後天的發展,王效芝雖是革命後代之家,但他沒有動用特權,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對家庭盡職盡責,不失男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