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場景:當大臣干下不法之事,或者惹皇帝生氣時,皇帝就會怒吼道:「給朕拉出去誅九族!」而歷史上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被夷九族的呢?
在中國古代,家族的概念十分清晰。「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還有一種說法是,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所以說,誅九族這種刑罰是包括嫁出去的女兒的,因是女兒一家,所以自然包括女婿,就連女兒的孩子都會受到牽連。
後世皇帝口中「誅九族」的前身,就是來源於商鞅推出的「夷三族」。
歷史上第一位被誅九族的人:楊玄感
楊玄感這個人可能大家有點陌生,不過他爹可是鼎鼎大名的楊素,他可是隋朝的開國功臣,屬於關隴集團的核心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當年楊堅還沒當皇帝的時候,就暗中投靠了楊堅,最終幫主楊堅攛掇了北周的皇位。因其父的原因,被同授柱國之位,風頭一時無兩,但時間一長,隋文帝覺得有點過了,便讓楊玄感自降一級。後楊玄感下放地方後,私自安排了不少自己人,監督地方吏治,使得地方太平不少,後因其父離世,不得不離職回家守孝。孝期結束後承襲了父親的楚國公爵位,並升任禮部尚書。
升任後楊玄感越發驕傲,覺得滿朝都是自家父親的部下和自己的故交,就不斷開始籠絡自己的勢利,楊廣於613年第二次出征高句麗時,安排楊玄感押送糧草,這時的隋朝已經有些風雨飄搖,各地爆發了不少起義,農民起義軍遍地都是,楊玄感認為此時正是起兵的好時機,於是不再給前線提供糧草,準備切斷楊广部隊的供給,即使有使者前來催糧,他也含糊道:水路有反賊,不敢運糧。
但他顯然低估了楊廣的實力,楊廣在前線缺糧被迫撤兵,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楊玄感,他派出樊子蓋進攻楊玄感的軍營,打得楊玄感一天要連敗好幾次,無路可走的楊玄感自知再無翻身的可能,於是要求弟弟楊積善送自己一程,免得落入敵手受辱。
楊廣素來疑心重,這使得隋煬帝對楊玄感深惡痛絕,眼見他死了並不解恨,還將楊玄感的屍體暴屍三天,切成小塊放入火中燒成灰,再誅他九族,將姓氏改為「梟」,以警示天下蠢蠢欲動的人。
楊玄感被誅九族:
《唐六典注》:煬帝「末年嚴刻,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行轘裂梟首,磔而射之。」
這讓楊玄感成了唯一被史學明確記錄被誅九族之人。
隋煬帝征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長子楊玄感起兵造反,但造反失敗,楊玄感怕受到酷刑,就讓弟弟殺了自己。之後,隋煬帝並沒有放過楊玄感的屍體,楊玄感死後被分屍,不僅如此,其家族也受到了牽連,被株連九族。
歷史上第二位被誅九族的人:方孝孺
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成年後跟着宋濂學習,宋濂的門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方孝孺不能算上被誅九族,因為他是被誅了十族。
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始終不屈。
朱棣威脅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方孝孺說道:「你就是誅我十族也不怕!」朱棣被方孝孺激怒,真的命人誅了方孝孺十族,除了九族之外,還將他的「門生」也算了進去。最終,共有873人被誅殺。